·”中国高科技企业在出海时面临以下主要问题,其中在品牌定位规划上面临一大障碍。中国企业也更加纠结于品牌的价值主张,很多中国企业还停留在表达“我是谁”和“我能提供什么样的公共价值”的层面。 ”
左二位是普华永道思略特中国合伙人华晓亮。 图片由长江商学院提供。
12月13日,以“全球市场的机遇与挑战:数字化转型、链条升级、品牌本土化与海外战略”为主题的圆桌论坛在长江商学院上海校区举行。 在谈到中国高科技企业走出去面临的困难时,普华永道思略特中国合伙人华晓亮作了上述发言。
华晓亮认为,与其他行业相比,高科技产业出海的特殊情况是可能面临更加复杂的地缘政治环境。 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一些企业要选择什么样的名字才合适,“走出去”需要考虑的问题很多。
我们的客户很困惑,不管要不要改名,外国人不知道我们是什么,我是做什么的。 华小亮以华为为例分析,华为坚持使用汉字拼音作为品牌名称走遍全球,其实压力很大。 早期,海尔的“走出去”也是用汉语拼音。 事实上,这恰恰说明,在他们走过全球化的艰难阶段之后,他们通过使用汉字拼音,更容易与海外人接触,这可以让更多的海外用户与中国本土品牌产生一定的情感联系,并产生一定的正面印象。
华晓亮总结分析,中国高新技术企业在出海时面临以下主要问题。 一是品牌定位规划存在较大障碍。 中国企业也比较纠结于品牌的价值定位,很多中国企业做海外业务,也停留在功能价值的表达上,即仍然停留在“我是谁”、“我能提供什么样的公共价值”的表达上,而国外市场,比如美国,更注重品牌本身的社会责任价值, 而不仅仅是停留在功能价值上。
其次,在渠道方面,很多国内细分领域的龙头品牌在进入美国等市场时都是从0到1起步的,在数据上仍面临与美国主流企业合作的困境。 由于在国外市场缺乏知名度,许多公司,尤其是民营企业的所有者,在面对不确定的市场回报时,可能会因过于激进地投资广告和扩张而面临分销挑战。
第三,许多产品是非标产品,可以满足欧美市场海外市场的需求例如,在2024年代初期,海尔在中国投入了大量的研发和生产,但希望将更多产品推向日本和美国。 这时,海尔集团创始人张瑞敏也表示,要想在成熟的海外市场取胜,就必须把设计、研发、消费者洞察和营销转移到成熟市场,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消费者,更好地拓展产品。
此外,华晓亮指出,许多中国大品牌在进入美国市场时仍存在一定的困难,在出海过程中缺乏一些资源置换和共赢思维。
澎湃新闻,更多原创信息请**“澎湃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