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万宝安徽六安人,2024年11月出生,2024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 毕业后曾任中学教师、公务员,2024年加入中国书法协会。 2024年受聘于浙江绍兴兰亭书法研究院,任副所长,主持研究所工作。 2024年被聘为云南师范大学特聘教授。 从事书法研究30余年,发表重要文章100余篇,重要论文10余篇。 2024年获全国书法理论“书法奖”。2024年、2024年获中国书法馆奖和理论奖提名2024年获全国书法理论奖“康有为奖”;2024年获中国书法馆奖、理论奖三等奖。
《毛万宝文集》摘要。
第一卷:书法美学概论
谁能准确回答“什么是书法”?本书基于“书法美学”的立场,对这个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所谓书法艺术,是一种塑造汉字形象、展现书法家审美意识的社会意识形态。 为了论证这一观点,本书具体地考察了书法与汉字、与客观对象、与主观世界、与绘画艺术之间复杂多样的关系。 其次,它着眼于书法的形式意义、审美范畴、审美特征和审美状态,进行有别于任何当代书法美学家的个性化思维。 无论你接受还是不接受这本书的见解,你都会被你的想法所震撼和启发。 有评论家看完第一版后认为,这是一部当代书法美学史上不可忽视的书法美学专著!
第二卷:书法之美的现代诠释
20世纪初,在“审美热”的推动下,书法界掀起了一场持续数年的关于书法本质的大辩论,使人们感到书法是当之无愧的艺术。 本书的思考以此为出发点,在本书的前半部分,从宏观上看待书法的共性美、墨美和本质构成,以及书法美学的出路和阿基米德的问题下半部分通过个案分析,对朱光谦、宗柏华、李泽厚、林玉堂、沈音墨、张音霖的书法美学思想进行了总结分析。 该书紧跟书法本身的存在,调动哲学、美学、文学、文化研究等多学科知识,充分展现了现代诠释书法之美的魅力。
第三卷:20世纪书法史
20世纪,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书法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令人欣慰的是,它并没有沉沦,相反,在过去的20年里,它一直受到文化大众的喜爱,掀起了一波又一波与21世纪的繁荣相联系的热潮。 但这两者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某些特定现象背后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文化名人对书法做出了哪些非凡的奉献?文化名人表现出怎样的矛盾文化思维?创作者的探索实践成功与否?理论家思想的深度或肤浅是什么?面向未来,我们应该如何处理书法的传统资源、国家地位和国际空间的拓展?本书是一部关于20世纪书法史的重要著作,因为它是对20世纪书法史进行新阐释的重要著作。
第四卷:当代书法批评
20世纪80年代以来,当代中国书法界以前所未有的展览、研讨会、培训、组织、报刊、出版等形式,活化和繁荣了古老的书法艺术,这是不可抹去的基本事实。 但与此同时,也有一些不和谐的声音,这些不和谐的声音严重影响了书法在人们心目中的神圣地位和书法的可持续发展。 有鉴于此,这本书慷慨而直言不讳,尖锐而有力的批评。 这就是“针的缺点”。 此外,本书的内容更多指向“理论反思”、“学术争论”、“创造性批评”和“学术观”,虽然以学术观察为主,但也充满了批判精神。 读这本书,你会看到一个诚实的书法评论家,一个敢于说真话的书法评论家!
第五卷《兰亭研究探索》。
作为一门学科,兰亭还没有完全进入高校和相关科研机构,自然不理想但作为一门科学,已经基本成熟,更何况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们积累了数百万字的成果,甚至立足于古代,从晋唐到元、明、清,还保存了数十万字的文学作品。 具体可分为“兰花馆序言研究”、“兰花馆藏品研究”、“兰花馆辩论研究”、“兰花馆学术研究”、“兰花馆及相关问题研究”五个板块。 本书以史料为基础,充分发挥思辨的力量,对兰亭研究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见解,从而为后人类似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本书第一版获第四届中国书法馆奖暨理论奖三等奖。
这一切都是为了减少遗憾
写于《毛万宝文集》修订版出版之际。
毛万宝经过七八年的调整、充实和打磨,我的书集修订版终于由安徽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
我的书法收藏包括《书法美学概论》、《书法之美的现代诠释》、《20世纪书法史解读》、《当代书法批评》、《兰亭学探究》五卷。
第 2、4 和 5 卷是 ** 合集,于 2011 年首次出版。 由于当时匆忙编纂,难免留下了一些遗憾,比如收录了几篇学术性较弱的文章,每卷校对质量有待提高,最后一卷印刷时遗漏了半页,书中部分插图不清晰, 等。 这些年来,这些遗憾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中,2024年,我想通过重新编译它们来弥补。
重新编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例如,有必要首先弄清楚多少卷是合适的。
我的写作不勤奋,但我已经出版了30多万字,如果我不选择,即使我不选择,我也可以轻松编纂十卷,或者制作更多卷。 就是这样一个大杂烩式的套装(更何况有些同事像那些与书法无关的同事,会讲历史、散文、诗歌、文字、绘画等文字,或者自己写诗、散文、读书笔记等,全部收集起来展示给书法家看)。,读者会感兴趣吗?如果你不感兴趣,编译会不会变成自娱自乐,有什么意义呢?
这样想,我就下定决心——不如远离贪婪,走“选”路!除刚刚完成的14万字专著《兰亭序言:史语》送国图书馆出版社出版,35万字专著《兰亭学》送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外,其余文本仅选五卷。
当然,重新编纂这五卷意味着与第一版保持距离。 不幸的是,我做不到,所以我问自己:我必须重写它吗?如果对第一版的文章进行适当的调整,删除一些不太重要的文章,在第一版之后增加一些重要或比较重要的文章,并出版更新版本,然后弥补原来的许多遗憾,那不是更好吗?
随后,我通过各种形式咨询了一些老师和朋友,他们都同意我的想法,认为出版更新版本比重新编译更好。
好的,让我们发布一个更新版本!
在第一版结构不变的情况下,只有两卷之间的微调,如第二卷,才会有几篇文章(标题与第 1 卷相关)。,移至第 1 卷;第四卷将有几章(与第二卷有关)。,移至第 2 卷。 然后,对第 2、4 和 5 卷的标题进行了补充,并删除了第 4 卷中几个不太学术的部分,等等(详见每卷后的附录)。。编译后粗略统计,与原版相比,增加了3000多万字。 这样一来,修订版的容量就达到了18万多字,虽然算不上一本好书,但足以展现30多年的小收获!
为了保证修订版的高质量,我已尽一切努力向外界解释,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
其中一项努力是:查找原文,检查引文。 早年,当他因客观条件需要引用一篇文章时,他经常引用别人的著作,这样一来,错误是不可避免的。 例如,对于西方表现主义绘画运动与中国书法的关系,他曾引用赫伯特·里德的《英国现代绘画简史》第七章中的一段话:“一种新的绘画运动已经出现,而这一运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受到中国书法的启发。 “后来,我买了一本《现代绘画简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24年)。翻阅第七章乃至整本书,都找不到这句话。 我问作者,作者告诉他,他错误地引用了。 再比如,南宋桑世昌的《兰亭考试》开篇就出自唐独有的《通典》中的一句话:“兰亭,山阴汉代的旧县阁,王羲之的《曲水序言》就写于此。 ”(许多古代版本都是如此)。但实际上,《通典》的原文是写着——《汉老县山阴》。 《月觉书》曰:“勾建是一座小城,山阴也是。 '兰亭,王羲之的《曲水前奏曲》就写在这里。 ”(许多古代版本都是如此)。。等一会。 这些都是插图,引用的文本可能会被省略、推导、措辞错误或简化(颠倒)。,通常不是很可靠。 为此,我花了半年多的时间,从头到尾,逐条检查五卷的引文,并纠正任何错误,确保引文与原文完全一致。
工作 2:统一批注并改进批注。 由于文本是在不同的时间段写成的,因此文本末尾的注释细节并不详细。
首先,前后位置不同,放在一起看起来很凌乱。 因此,它们必须统一。
第一,完美。 这个系统。
1.完美,虽然没有必要照搬任何“国际惯例”,但使读者更容易查阅原文或参考文献的原则不容忽视。 根据这一原则,系统。
首先,确定完美评论的风格并不难,例如,书籍类是这样安排的——作者(或编辑)。、著作、页码(古籍可标注汉字,卷数也可加前缀;.)现代和当代作品都标有阿拉伯数字)。,丛书(如果没有,则省略)。、出版商和按时间顺序排列的版本(古籍可标注版本名称)。;报纸和期刊是这样排列的——作者、文章、报纸、日期(报告:具体到某年、月、日,特殊年份会加周期数)。或期数(定期:针对某一年、某时期,专期加起来就是总期数)。 除了风格,评论中还有作品的权威版本。 特别是不宜使用古籍通俗版,也不宜使用非专业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现当代学派教材。 为了严谨起见,大多数学者在使用古籍时,都使用中华书局和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现当代学籍教材(复印件除外)。。显然,这也涉及到报价方面的考虑。
努力 3:检查整体并解决相反的问题。 个人文集的编纂方式只有两种,一种是原稿的出现,以及收录在文集中的同一手稿;另一方面,收录的手稿与原稿基本相同,但进行了一些适当的局部修改。 上述对原文进行校对、纠正引文错误、统一改进标注等措施,也是后一种模式的动作。 在编纂个人论文集时,作者采用第二种模式。 为什么?我的想法是让我的五卷本论文成为一种新的独立存在,而不仅仅是对过去出版物的简单汇编。 为此,我全面审视了五卷本汇编,一旦发现矛盾之处,比如后期比较成熟的表述与早期的表述之间有矛盾或差异(尽管很少)。,或删除上一个表达式(矛盾的表达,并确保不破坏原文的结构和主题)。,或在上一个语句中(偏向于相互矛盾的表述)。以下词语表示它们已随后更改,否则将更改为与以后时期相同的内容(麻木不仁的表达)。。这不是后悔自己“做得少”,也不是故意歪曲“历史”,而是要对读者负责,不要让读者被你自相矛盾的陈述或不同的陈述所迷惑。 相应地,这五卷之间也存在交叉引用(原文如此)。更改后(引文)。要统一。 其实第一种模式只适合后人编纂前人的合集,因为作者已经去世了,编辑不能也不能修改选定的对象。 但即便如此,编辑们也必须按照新的编辑标准对选定的对象进行“技术处理”,否则,编纂的合集将是“不合格”的。 除非有特殊情况,否则没有必要考虑取舍,而是尽可能多地汇编,以便尽可能地展现作者创作的“全貌”,即使个别文章的作者可能不同意,但对读者来说可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由此可见,追求原创性是后人编纂前人合集的基本做法;由于我的五卷本论文集是我自己编纂的,因此我必须坚持从整体上审视和解决异议的原则,对原稿进行必要和适当的部分修改。
努力四:反复校对,去除“沙子”。 对于读者来说,最烦人、最无奈的事情就是在阅读材料中遇到错别字,这就像吃饭时碰到沙子一样,极度不舒服。 正因为如此,看起来不起眼的校对非常重要。 过去,出版社是公共机构,不强调经济效益,一个编辑往往一年或几年只需要编纂一本书,校对质量自然可以得到保证。 但后来出版社转型为企业,不得不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一个编辑一年要编三四本甚至更多的书,没有时间仔细校对稿件,就把校对的工作交给了作者, 并要求作者校对自己的稿件,没有接受过专业校对培训的作者如何完成校对任务想一想,这样出版的一本书,难道“沙子”不随处可见吗?我出版了一本五卷本的论文集,校对工作主要由我完成。 按理说,你最熟悉的稿件很容易校对,但实际上,它更有可能“视而不见”,留下潜在的错误。 毕竟校对也是一个特定的专业!好在2024年,作者受邀到安徽美术出版社担任《书法之友》杂志的特约编辑,并代校相关书籍,积累了一些专业的校对经验,因此在校稿时也得心应手。 即便如此,笔者还是要辅以两个保障措施,即几个月(有时三个月,有时五个月或更长时间)。并增加校对通过次数,否则,校对质量仍然得不到保证。 我的五卷本论文(第一版和修订版)。校对从2024年刚编纂时开始,到2024年前夕终于结束,历时16、7年,20多所学校。 难得的是,这本修订本的稿件送到出版社后,又遇到了一个“幸运”,那就是出版社近几年回来关注社会效益,加强流程管理,对稿件进行了三次严格的审校,不仅要把对内容,还要校对, 并纠正许多我还没有意识到的错误(主要是单词、单词、句子结构和标点符号的使用错误)。。现在,我不敢说稿件里的“沙子”已经完全被淘汰了,但我快要被淘汰了,但我可以完全有信心。 唯一让我感到有些无奈的是,按照新的编辑标准,五卷本专著中“兰亭论证”这一专业术语的“辨别”,改为“辩论”二字。
努力5:最后的努力,即专业设计,精装印刷。 如果这些努力偏向于文本内容,那么最后的努力则偏向于文本形式。 在一本好的出版物中,文字内容是最重要的,我们必须花最大的精力去做好它。 但是文本的形式不应该被忽视,因为一个好的文本形式会突出文本的内容;相反,糟糕的文本形式也会掩盖和贬低好的文本内容。 2024年出版的散文集(即第一版)。无论是封面设计、对开页、装订等,都不理想。 本来,文本形式纯粹是出版社编辑的事,但为了让修订版更好,作者还是专程到出版社,亲自与负责编辑和装订设计编辑一起敲定修订版的文本形式设计。 与原版相比,新修订版在专用纸上特别印刷封面,优雅时尚对开页采用正度大十六开口,也端庄大气;内页文字布局稀疏,周围留白较多,飘渺通透;全套精装圆脊精装本,实现名副其实的升级,用了新的品质,也有了新的档次!
以上的努力非常笨拙、琐碎,甚至有点迂腐。 但这一切都是为了效仿工匠,安定自己,让现在的五卷本修订版不那么遗憾,经得起推敲,经得起推敲,进而成为一套“合格”的当代书法刊物。
我不知道,我的奢侈成真了吗?
从书法美学到兰花亭研究
我想简单谈谈我书法研究的两个主要重点。
毛万宝那是一个介绍的时代!
那是一个充满思想的时代!
笔者很幸运,在他尝试介入书法研究之初就赶上了那个时代。
那是令人难忘的 1980 年代!
彼时,学术界的“审美热”方兴未艾,书法界关于书法美学的讨论也备受关注。 此后,出于对书法美学的热爱,他写了几篇关于书法美学的文章**。
在2024年代,学术界“学者变得突出,思想家逐渐淡出”(李泽厚)。从西方学术资源的引进到本土学术资源的挖掘,人们纷纷涌向历史理论和证据研究。 相应地,学术界也认为历史理论和证据研究是真实的。 或许,见风使舵顺势而为,这是大多数人的本能选择,我们看到,许多过去热衷于谈论书法美学的学者,已经改变了方向,不再关注书法美学。 在全国书法研讨会上,关于书法美学的手稿也很少,这使得新一代书法研究者不愿意在书法美学上发展。
结果,曾经热闹的书法美学团队瞬间“冷”了,瞬间就散了!
但是,我还是坚持书法的审美立场!
我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我觉得书法美学的热潮虽然过去了,但书法美学中的很多问题还没有解决,只要我们冷静下来,书法美学的研究还是可以取得很大成就的。 无论风向如何,无论别人如何选择,我的心还是一样,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自己的路”!
经过10多年的“锲而不舍”,到2024年,我终于完成了10多篇书法美学文章和一本书法美学专著——《书法美学原理》。(后改名为《书法美学概论》)。,总字数超过30000字。 其中,**写完后,不仅侥幸出版了一篇,而且有几篇文章立即被中文大学书报信息中心《报刊资料复印》全文获得**。
2024年受聘于绍兴兰亭书法研究院,任副所长并主持工作。 为了配合自己的工作,我自然而然地将研究重心转向了一个新的领域——兰亭研究,但我不敢忘记书法的美学,期间我忍不住抽出时间写了几篇关于书法美学的文章**,比如《新视角、新资源、新思想——关于走出书法美学之路的三个结论》, 《当代实用美学视野下的书法美——以李泽厚为例的书法美学探究》、《走出尘封的“序言”——张寅霖书法美学探索》和《论沈寅墨的书法美学思想》等。
陶醉于书法美学,书写是他自己作品的重点,但同时,他也不忘将它们作为另一种交流形式收集和出版。 2024年,在黄军弟兄的支持下,我出版了我的第一本书法美学论文集《书法美学论文集》(中国文联出版社);2024年出版专著《书法美学概论》和《书法美的现代诠释》(即《毛万宝书法文集》第一卷、第二卷,安徽教育出版社版)。2024年,他出版了第三本作品集《书法美学论文集》(闫公达主编《当代**丛书》江苏人民出版社版)。;今年,出版了前面提到的《书法美学概论》和《书法之美的现代诠释》(安徽美术出版社版)。
如前所述,2024年,我来到了兰亭。 来兰亭的第一年,我围绕兰亭问题做了两件事,一是配合非遗申报工作,撰写一份完整的非遗申报文件,主题是“兰亭收藏:源远流长的文化空间”。 另一个是针对兰亭雅吉的“军政会议”,当时在绍兴被少校**炒作(据信,东晋永和九年的兰亭雅集不是文人聚会,而是一次不同寻常的军政会议)。,写了一篇长文《历史、文化、书法——红月亮:兰亭序言的解读与批判》进行讨论。
学术研究离不开传承,只有把握好前人“曾经”说的,才能“续”怎么说,说得比较流畅。 到了2024年,我觉得笼统地谈论兰亭问题没有意义,于是我开始收集从古至今关于兰亭问题的学术**和学术论文,最后编辑了一本大型资料集——《兰亭文献集》。(40多万字,分为八部分,外加目录,共九部分)。。然而,由于版权问题,出版失败(2024年10月,我删掉了第一部分和后两部分,稍作调整,并编印了一本五卷本的内部资料书《当代兰亭研究文选》,极大地方便了他人对兰亭的研究)。 但是,通过汇编和校对,我对收集到的文本很熟悉,这是一个很大的收获。
在**年编辑《兰亭文集》的过程中,有几件事值得一提。 首先,2024年,绍兴文理学院美术学院申请了省级“兰亭文化研究”项目,邀请我加入课题组,我为他们提供了两本书,后来出版了“(《兰亭学历文献集》和《当代兰亭正伪文选》,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24年版)。手稿。 二、2024年,陈旺恒先生(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后任绍兴文理学院兼职教授)。他为编纂《中国岳雪》《兰亭学》**——《兰亭序言:中国书法史上的永恒经典》提供了长篇文章。 第三,为了编纂和丰富《毛万宝藏书》系列第五册《兰亭学探究》,2024年,他一口气写了六七篇关于兰亭问题的长篇文章,涉及兰亭遗址的奥秘、兰亭雅集的盛会、《兰亭序言》的真实流通和命运, 对《兰亭序》文章书法的欣赏,康有为的“兰亭”观,《兰亭序》的御用,《兰亭序》的创作真实。四是参加“中国书圈兰亭雅集”三届。兰亭论坛“,曾受邀或积极撰写并提交了三篇关于兰亭问题的长篇文章,分别是《兰亭雅记:文本、误读与挪用》。(2024年).、《兰亭序言:创世真理的新区别——对戚晓纯对兰亭序言中“丑”“岚”二字的疑惑的解读》(2010).以及《超越红色研究的奉献:周如昌兰亭序言简述》。(2011).
在编辑和写作的过程中,我对兰亭问题的理解终于加深了。 这时,我萌生了写《兰亭学》手稿的想法,但信心却有些不足。 直到几年后(2024年)国庆节,我们才下定决心,勾勒出这本书的大纲,开始写。 由于全力以赴,到2024年10月底,《兰亭学》手稿完成,定稿35万字,书名改名为《兰亭学》,已通过出版社聘请专家匿名评审,并得到江苏省燕公达文化协会全额资助,并与出版社签订出版合同, 预计明年上半年由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在写完《兰亭学》稿件后,我还完成了《兰亭序言史词》,由水志友先生推荐,受国家图书馆中国研究所委托,定稿14万字,于2024年出版(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当然,从书法美学转向兰亭研究,只是我书法研究重点的一个转移,2024年之前,我也围绕书法研究写了多篇兰亭文章、书法史文章、书法批评文章自2024年以来,他还撰写了多篇关于书法美学的文章(如上所述)。、书法史学、书法批评等。 为我写文章,精神很充实,但身体久久受不了,在完成中国书法楼年终论坛草稿后,我可以把主要精力投入到练习书法上,享受挥手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