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晶晶.
发展特色产业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 着力做好“土特产”一文,以产业振兴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需要重要的资金保障和有力支持。 中共江西省委党校教授屠英清日前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要加强农村金融服务创新,不断提升金融服务能力和效果。 为振兴乡村产业提供有力支撑。
准确描绘与农业相关的主题。
创新和优化金融产品,降低融资成本是农村金融发展的重要目标。
涂英庆说,长期以来,无论是个体农民还是村集体组织,农民对自身信用的重要性意识都不强。 由于信贷不对称,金融机构有时不容易借钱寻找真正愿意发展产业的农民。 为了保证信贷资金的安全,许多银行机构普遍要求对金融产品进行额外的抵押担保。 这种抵押担保形式无疑提高了想要真正发展产业的轻资产小农户的资本进入门槛,导致融资成本过高,制约了农村产业的发展。
金融机构可以通过金融创新,开发支持特色产业发展的金融产品,精准画像涉农主体。 涂英庆建议,围绕地方重点产业和传统特色产业,可以突出“一乡一业、一村一品”,联合地方相关部门开展产业梳理,利用数字化手段精准画画涉农主体大数据,根据授信和产经营变化动态调整其星级和贷前额度。 从而形成产业服务计划。针对产业链涉农主体产业融资需求,场景化开发担保贷款产品,建立线上线下纯信用产品体系,提高融资便利性,降低融资成本。 通过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数字链、金融链的“五链协同”,助力农村产业由“小、弱、散”向“专、精、深”转变。
精准滴灌关键领域。
特色产业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点板块,是促进农民增收、稳定农业发展的关键。
涂迎清认为,在金融服务业发展中,由于需求主体分散、市场开发程度低、信息化水平相对较低等客观条件,金融机构与农村经营主体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导致部分地区农村金融供需不匹配。 “如果这个基本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反过来就会影响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的信心。 ”
如何实现信息对称?涂英庆认为,要加快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打通信息孤岛的“最后一公里”。 为有需要的农户和新型农商主体建立“产业档案”,在金融机构普惠业务的支持下,农村特色产业发展获得周期性、区域性资本调度,逐步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信息不对称痛点。 农村金融赋能乡村振兴,服务量大,农业经营主体广泛,农业经营主体少,农村产业资金需求支持要有序、有针对性,重点区域要开展精准滴灌,将金融“活水”引入田间, 增强农村普惠群体金融准入意识,推动金融资源更合理配置产业振兴,推动金融支持乡村产业升级升级。
精准创新的服务方式。
近年来,传统金融服务在寻求增长和盈利方面面临困难。 不断创新、适应变化、加强风险管理,成为传统金融生存发展的关键。
涂英庆表示,传统农村金融从金融机构的角度看农村,着眼于自身发展,强调金融的经济属性,聚焦“黄金”。 农村金融从农村看金融,关注农村社会的发展进步,强调金融的社会功能,聚焦“金融”。
新时期农村产业的发展,金融需求发生了新的变化,不仅强调“金”的外在表现和承载形式,而且更加注重“金融”的内在要求和根本方法。 涂英庆认为,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发展,科技将融入金融,金融服务将嵌入农村产业的各个场景,改变金融存在形态,提升金融服务能力,如构建“从基地到餐桌”特色蔬菜产业链、“从草到一杯牛奶”等生态场景。整合微循环,在产品设计、服务模式、专业团队等方面提供定制化的金融支撑服务,充分发挥金融的乘数效应,进一步提高服务农村产业的精准度和有效性。 金融不仅是一种资源,更是推动乡村发展的要素,通过金融之手整合土地、人才、资本、技术、数据等产业发展要素,激活农村要素市场,促进供需高效精准匹配,使要素价值得到充分激发, 提高农村全要素生产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