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金融街老李。
2024年的二级市场是电风扇,再强的科研能力也很难把握主流,从汽车行业来看也是一样,但行业还是有一些规律可以把握的,比如新能源向左,智能向右。
坦率地说,2024年中国汽车产业,尤其是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表现将非常不错新能源在左,智能在右,更能体现趋势:汽车电动化增速、技术创新速度和商业创新方式正在放缓,典型产品是动力电池,汽车智能化增长速度、技术创新速度和商业创新方式都在加快。
左边的新能源
多年来,宁德时代一直是汽车电动化领域的领跑者,但宁德时代2024年的表现并不尽如人意,其实不仅是宁德时代,整个电动化产业链的表现也不尽如人意,主要原因是汽车电动化增速放缓、技术创新速度加快、业务创新方式放缓。
我们先来看增速,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近翻倍,渗透率达到256%,高于 121个百分点,提前三年实现《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4年)》确定的“2024年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20%”的目标,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结果。
不过,在二级市场,宁德时代的增速却在下滑,老李过去一直提到,资本市场往往比行业早一年出现特征,2024年宁德时代的市值跌幅高达33%,关键原因是大家都认为2024年宁德时代的增速会大幅下滑, 情况也是如此。
2024年的宁德时代与2024年相同:今年年初提到了二级市场,宁德时代今年的市值主要依靠海外。
在中国市场增速逐渐放缓的情况下,海外市场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2024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到1083万辆,同比增长613%,渗透率为134%,相应地,2024年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超过518GWh,同比增长718%,如果减去中国市场的规模,就能看到海外的潜力。
借助行业先发优势,多家国内主机厂、一流连锁企业纷纷宣布海外扩张计划,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出海的进程也将按下快进键。
今年以来,海外国家的政策对中国企业施加了较大压力,全球最完整的动力电池产业链主要集中在中国、韩国、日本,欧美在电芯生产方面存在较大缺口。
为加快完整产业链建设,欧美国家通过财政补贴、免税等政策推动产业链本土化另一方面,通过建立碳壁垒,试图引领动力电池的国际标准,同时保护本土企业的发展,如欧盟的《新电池法规》对电池产品的碳足迹做出了严格的规定,在一定程度上给国内动力电池企业带来了较大的压力, 海外无法开放,市场不会有增量,在这个方向上,市值已经给出了答案,这也是今年电动化承压的最大原因。
从技术角度来看,国内动力电池行业一直没有革命性的进步,很多车企声称固态电池本质上是一种“半固态电池”,老李并不是技术专家,在动力电池领域,我们最值得借鉴的是欧阳明高院士的观点, 据其观点看:预计到2024年左右,将出现新一代动力电池技术。按照二级市场的节奏,从2024年开始,市场就会关注这些拥有新一代技术的企业,我们很难判断宁德时代是否是其中之一。
近年来,电动化的商业模式没有太大变化,市场也没有给出长短博弈。
智能向右
与电动化企业相比,智能化企业“快乐”多,在今年二级市场不佳的情况下,包括“华”智能化企业在内的智能化企业拉高了市值,典型代表的有希爱力和长安,但两家公司的逻辑并不相同:希爱力在今年下半年重回市值巅峰, 这其中有华为智能的因素,但更多的是因为全球的销量,老李已经多次到世界各地学习,坦率地说,在智能领域,希爱力领先于它的朋友很多。
四季度过后,华为的车BU业务也正式走向自主运营,寻求厂商融资,长安汽车是第一家“吃螃蟹”的车企。 11月26日,长安汽车与华为宣布,双方在深圳签署《投资合作备忘录》,成立新的合资公司。
为什么智力飙升?这背后的原因值得考虑总之,未来智能零部件将超越电气化零部件,成为汽车最有价值的零部件。 到2024年,芯片将占高端汽车材料成本的20%以上,比2024年的4%增长5倍以上。 到2024年,软件成本将从目前的15%上升到整车成本的60%,而老李今年已经明显感受到了这一趋势。
近两年来,智能化的技术进步和商用都非常快,华为新成立公司的业务范围代表了行业趋势,包括智能驾驶解决方案、智能座舱、智能汽车数字平台、智能汽车云、智能车灯等。
作为“网络皮卡”,在Cybertruck的量产版亮相之后。
从产品端来看,决定用车体验的关键是智能化程度,辅助驾驶、自动泊车等将成为消费者选择汽车的基本门槛,L2+等辅助驾驶功能,包括自动巡航、跟车、泊车、盲区检测等技术决定了汽车销量的卖点, 这些新的卖点将成为菜单式的技术亮点,是消费者选择的重要依据。
与智能驾驶相比,智能座舱等创新技术对消费者的体验更强,更容易感知,技术门槛相对较低,相应地,智能座舱中单辆车的价值也在不断提升: 老李分享了一组研究数据,今年以来,很多车企的座舱价值从传统座舱的3000元左右提升(中控屏, 信息娱乐系统控制器、机械仪表盘、普通后视镜),到7000-12000元的智能座舱(LCD中控、座舱域控制器、液晶仪表、HUD、流**后视镜和DMS)。
随着消费者关注度的提高,明年的智能座舱将是车企在智能化转型时期差异化布局的重点这意味着二级市场将更加关注智能化领域的企业,如德赛西威、均胜电子等。
很多朋友都知道,智能化领域最大的问题就是市场体量过大,无论是在智能驾驶领域,还是在智能座舱领域,大量的一线连锁企业都在低价抢占市场,没人赚到钱,但很多研究者认为,量在商业层面是必然趋势, 而且两三年后,很多公司也会赚钱,市值自然会上涨,这是一个必须经历的过程。
汽车能源、道路和云的融合发展
今年下半年,很多资本市场的朋友都在讨论,经过情报,汽车行业出现了新的投资机会,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老李个人的看法是,短期内,随着科技的创新,我们仍然可以挖掘**链领域的创新机会,但在长期产业的新整合、新分工下,投资机会会越来越小。
我们先来看看短期的机会,目前一级市场最看好的车项目是连锁项目,只要产品足够创新实用,就能拿到车企称号,大家都有机会上市。 可以预见,2024年将有更多的科技力量参与到汽车产业的生产端,这为一流的链条创新提供了大量的机会,但也必须承认,行业内第二个宁德时代的诞生机会非常渺茫。
从长远来看,行业将出现新型产业融合的趋势,汽车与能源、交通、通讯等领域全面融合,我们以汽车与能源融合为例,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大规模发展,按照单车平均电池容量65千瓦时计算, 到2024年,3亿辆新能源汽车的车载储能容量将达到200亿千瓦时,相当于我国社会每日用电总量,汽车将成为能源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未来,电动汽车体验的差异化将主要来自智能系统,尤其是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 智能的核心是算力,软件和数据,硬件能力只是体验的下限,软件决定了体验的上限,软件的出现意味着车云融合,Celis与华为的合作就是融合的代表。
新整合的背后会涉及到新的分工问题,中国拥有领先的智能技术,整车的智能体验也处于领先水平,但这些技术分散在不同的企业甚至不同的行业,中国拥有大量的车企,在智能制造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 车企也在大力推广新技术的应用,如智能座舱、云端、OTA产品和服务等。
另一方面,英美烟草、字节、华为、小米等一批世界级领先科技公司纷纷跨界入局,这意味着行业分工即将发生新的变化。
无论行业分工如何变化,我们可以肯定的是,长期占主导地位的行业生态一定是大玩家,比如能源领域的国家电网、智能领域的华为、车大巨头等,对于资本来说,投资这些企业的机会会非常渺茫, 虽然2024年新能源向左,智能向右,但请珍惜当下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