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社、中国青年网记者王浩。
西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副教授温冰带队参加甘肃省立大学武术比赛。 所有文章**均由受访者提供。
11月中旬,他摔倒了,手部瘀伤,第二天伤口感染了接下来的一周,我去医院换敷料,手又被割伤了......小天这个大三男生的邂逅,让他在朋友圈里“乐于提”和“脆皮大学生”。
这是一个最近爆炸式增长的互联网模因。 “脆皮”原本是一个游戏术语,指的是一些HP极低、脆弱的角色,在遇到“大学生”后,就成了一些容易受伤和生病的大学生的代名词。
大学生以奇怪的方式把自己带到医院——有“不吃猪蹄饭头晕”、“转身闪腰”、“打喷嚏、椎间盘突出”等意外,还有外伤、腹痛、胸闷等症状。 据河南广播电视台民生频道报道,仅在2024年9月,郑州某医院急诊科就收治了1700多名18至25岁的青少年。
明明正处在身体很多机能都处于巅峰的年纪,大学生为何会勾搭上“脆皮”呢?在这种自嘲和调侃的背后,关于大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的质疑,也引发了不少思考。
西北师范大学“千字文武功练”成果展。
不是一个孤立的“脆皮大学生”。
兰州大学学生冯阳静告诉《中国青年报》和中国青年网记者,“脆皮大学生”在校园生活中并不少见。 虽然她自己没有经历过“酥脆”的时刻,但身边有同学在跑完800米后“爱提”一周喉炎,有的同学吃了螺纹得了肠胃炎,或者半夜不吃饭就肚子疼,被室友送进了急诊室。
即使是正常的活动也可能导致意外伤害。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博士生曲光说,他在打篮球时不止一次摔断了脚。 我周围的一些同学和朋友在跑步时肌腱受伤,有些人因坐着和习而出现静脉曲张。
作为“大学生有东西后第一个想找到的人”,大学辅导员经常面对同学们的“脆皮”时刻。
在某大学担任本科生辅导员的李静柏(化名)观察到,目前有的学生遇到小感冒就被感染了,一个感染了另一个;我也缺乏日常生活经验,一不小心就会受伤。
我每学期至少陪学生去医院几次。 李静柏说,最近有一次下班回家,听说班里有个同学晕倒了,就赶紧回学校送学生就医,折腾后已经是凌晨3点多了。
在职这三年里,李静柏处理过很多类似的情况,但每次有学生进医院,她还是紧张到做不到,“我等不及自己生病了,学生会很快好起来的。
一年一度的军训和大学生体质水平测试,也暴露了大学生体质下降的现状。
李静柏每年都要带新生参加军训。 今年,她所在学院的76名一年级学生参加了军训,其中10%在“伤病连”,声称不能晒太阳、不能吹风、容易腹泻、有关节炎等,其他学生也会因为身体原因不时请假。
我比他们大10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能跑过他们80%。 “李静柏说。
2024年,教育部发布的第八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体质下降严重,肥胖、耐力不足等问题突出。
根据教育部对115万在校学生的抽样复查数据,截至2024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不及格率为6高中生为 5% 和 118%,而30%的大学生,相关话题30%的大学生身体健康不合格,冲上微博热搜榜,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
在某种程度上,“脆皮”已经成为大学生身体“亚健康”时的自嘲说法。
大学生志愿者用呼啦圈带领乡村儿童参加体育活动。
“脆体”的背后是“脆的心”。
与中小学不同,大学有统一的体育课和运动要求,部分学生不够自律,身体的“脆”可想而知。 冯阳晶表示,在新的环境下,大学生除了学习习,还要面对很多事情,比如“如何照顾自己”、“如何社交”等等,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不顺风的地方,容易导致情绪问题,诱发熬夜, 暴饮暴食等不良习习惯,恶性循环,使身体始终处于不健康的状态。
在曲光看来,由于长时间在电脑前、缺乏运动、饮食和休息不规律等原因,现代大学生的身体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强壮。 “脆皮”以一种俏皮的方式揭示了这种现象,但重要的是要警惕,为大学生定义“脆皮”也是一种过于简单的标签方法。
不是所有的大学生都有脆弱的体质,也不是所有的大学生都缺乏运动。 屈光表示,以“脆皮”为概括忽略了个体差异,可能掩盖了影响大学生健康的内在因素,包括学业负担、经济问题、就业压力等。
曲光表示,大学生需要面对英语4级或6级、计算机级考试、研究生入学考试、各种技能测试等,还要适应不同老师的教学风格,学习习的压力比较大。
经济压力也影响了部分学生的身心健康。 曲光提到,iiMedia Consulting发布的《2024年中国大学生消费行为调查分析报告》显示,近40%的受访大学生提前消费500元至1000元。 超前消费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学生目前的经济压力,但也容易让学生陷入消费陷阱,带来负担。
大学毕业生人数屡创新高,就业竞争加剧,也让大学生对未来感到更加不确定。 临近毕业时,曲广坦言,自己经常感到“压力很大”,求职门槛越来越高,必须不断提升自己。
“脆皮”也是对当下大学生精神面貌的一种“反思”。
中国西部某大学学生心理健康中心老师林洋(化名)表示,“脆皮大学生”与之前在网络上流行的“孔一机”、“农民工”、“小镇问题解决者”等标签相同,反映了每个人在社会快速发展时期对自己命运和生存状况的思考。
这也是一种以保护自己的方式释放压力的方法。 林阳说,这和年轻人常说的差不多,“如果我先当小丑,先自嘲,那么别人的笑话和言语就不会伤害我了。 大学生喜欢用“脆皮”等自嘲、自嘲的标签来定义自己,其实是因为自己的自我认同不是很稳固,在面对学业竞争、未来职业规划的不确定性、人际挑战和自我认同的探索时,心理上都会有一种悬浮感和不稳定感。
标签是寻找认可或借口。
给自己贴上“脆皮”的标签也是试图融入群体的一种方式。 新疆财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青年教师、班主任赵玉琴表示,“贴标签”其实是大学生常见的语义空间,他们把自己圈进这个空间里,寻找群体认同感和归属感。
年轻人更外在地表达自己的情绪,依靠社交**,身上有磕绊绊,随时出现在朋友圈。 赵玉琴认为,这种对“脆皮”行为的自我定义就像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让一些学生在意识到问题后进行“自救”,帮助高校教师关注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另一方面,也可能导致部分学生陷入“自知自知但无意识”的心理圈。
西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副教授温冰也观察到了类似的现象。 他说,在体能测试中,很多学生不是没有完成项目,而是有恐惧感,缺乏日常锻炼,所以有的学生在跑完800米后立即出现剧烈反应。 “现在每次做体能测试,都要让医护人员在现场待命。”
在体育课上,老师在设定运动量时也更加谨慎。 “如果学生没有运动的欲望,带着阻力,再进行一些剧烈的运动项目,上完一课,孩子们的身体就承受不了了,存在安全隐患。 ”
从2024年开始,温冰一直在大学教体育课,最多同时教五节课。 据他观察,大学生体质相对较弱,呈下降趋势。 有少数学生身体有“小问题”,会抱着非常“脆”的心态放弃上体育课,告诉老师:“我受伤了,我做不到,我得照顾100天,体育课坚决不上。 ”
温 Bing 是一名职业运动员,在他看来,身体的“脆皮”是可以纠正的,比如做**练习,“遇到困难、挑战困难时,体质会有所改善。 难以改变的是不想运动、想'躺平'的心态。
因为预设“酥脆”,一些大学生按下“暂停键”进行锻炼,心理上陷入“想躺平躺”的怪圈,负担加重。
有高校老师观察到,在习,有些学生也有怕困难、不想学、不想学,但看到其他同学努力学习,就会出现情绪波动、失眠、焦虑,可能会从假“脆”变成真“脆”。
西北师范大学开展舞龙舞狮课堂教学。
要建立多重支撑,就要培养“硬核”心态。
为了防止大学生身心“变弱”,许多高校师生也开始主动探索有益的做法。
温冰告诉记者,目前西北师范大学根据自身情况开设了更多特色课程,帮助学生提高体育兴趣。
温 Bing 主要负责传统民族体育,近年来开设了一系列新课程,如健身气功、太极拳、冰道、武术基础等。 “这些课程不是很运动,但比较全面有趣,希望能引导和激励同学们动起来,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运动的魅力,让他们主动锻炼。 ”
西北师范大学此前就开设体育课程、成立体育社团等议题进行了讨论,面向全校师生发起了“阳光体育文化节”,号召同学们线下锻炼,“云上签到”。
针对学生的健康需求,体育学院的老师们还计划开设通识教育课程,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的身体,掌握运动、营养、健康相关知识。 温冰期待更多的高校能够重视解决体育训练场地不足、师资不足等“短板”,营造更好的体育氛围。
在心理健康层面,社会各界也在给予大学生更多的支持。 林洋介绍,目前各高校都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并配备了相应的师资力量和设施,让学生在遇到情绪困扰时能够及时发泄和发泄。 同时,开设职业规划等课程,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今年4月,教育部等17个部门联合印发《新时代全面加强和改善学生心理健康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4年)》,将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大学生在形成来自外界的支持体系的同时,也需要学会自我调节。 林洋表示,青年学生要多方面了解自己,正视一些“标签”,进而关注自己的内心和个人情感价值的提升,避免受到外界的过度影响,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如果你经常给自己贴上负面的标签,你可能会感到精神疲惫、不赞成你的行为和不安。 从长远来看,个人会缺乏良好的西习习气、规划职业的能力、在困境中面对困难的勇气,自我效能感会相对较低。 ”
林洋建议,大学生要练就一种“直率的感性”,“不仅身体不'酥脆',还要用一颗更'硬核'的心,去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挫折,让更多的挫折和勇敢”。
*: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