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收到一位家长的私信:孩子因为考试成绩不理想而厌学怎么办?
家长说,孩子上初二后,学业难度加大,第一次考试成绩明显下降不少,当时他很郁闷。 因为不想给孩子施加压力,我鼓励他:“一次考试成绩不好也没什么,妈妈相信你下次一定能考得好,加油。 “有一天,面对一道数学题,孩子抱怨:数学太难学了。 当时,我对他说:来吧,妈妈相信你,距离考试还有几天,不要紧张。 然而,说完这句话,我觉得孩子很郁闷。 直到测试结果下来,他才说:“我怎么学不到什么,我真的很傻。 虽然他一再鼓励他,但孩子似乎很反感,直接骂我:我要整天加油,你没看到我疼吗?一句话,我们无言以对。 “为什么我们鼓励他,又惹恼他?”看到这个问题,让我想起了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心理健康科学家田宏杰,他在一次演讲中谈到了这个问题:“摆脱孩子最快的方法就是努力工作。 ”有时候,父母耐心地为孩子喊着“加油”,但在孩子眼里,却给孩子空虚的压力和无形的枷锁。 看似是发自内心的鼓励,却成了教育的最大障碍。
在“你必须加油”的背后。
这是“你不能失败”。一位知乎网友表示,儿子从小就恐高,去操场玩吊桥时,别人家的孩子可以跳着走过去,只有他一直站在桥头一直犹豫不决,一直不愿意往前走一步。 起初,丈夫总是习鼓励儿子:“一点也不高,你是男孩,来吧,你一定能做到。 但每次我儿子听了,他只会试着往前走一步,然后又缩回去。 儿子快6岁的时候,又把他从吊桥上抱了下来,但还是犹豫不决。 我对儿子说:“你很害怕,不是吗?没关系,妈妈和你一起走在旁边的吊桥上,你试着跟着妈妈的脚步走,你就不会害怕了。 说完,妈妈先走到一座吊桥上。 儿子沉默了一会儿,然后鼓起勇气走到旁边的人面前,一步一步地跟着母亲的脚步走,动作也从谨慎转为放松。 为什么同一个场景,如果不同,会赋予孩子不同的力量?如果你用心去感受,你会发现父亲在期待结果,而母亲则在用同理心去影响孩子。 心理学家海姆·吉诺特(Heim Ginot)博士说,你的鼓励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你说的,一部分是你的孩子听完后对自己说的话,也就是他会如何评价自己。 如果父母的鼓励总是这样:
来吧,你一定能通过考试;你有没有注意到,这样说太多了,孩子离我们的期望越来越远了?因为这句话在孩子眼里包含着两层意思:我对你寄予厚望;你不能失败。 这就像一场空洞的对话,不仅解决不了孩子面前的困惑,反而“逼”着孩子往前走。 这样的孩子很可能最终会“害怕失败”。 我在网上看到这样一个话题:你经常对孩子说“加油”,他后来有没有达到你的期望?这句话值得所有家长深思:每次出去玩游戏,一旦输给其他朋友,都会狂哭,甚至作弊,不管怎么劝!最近孩子刚开始学习英语,遇到看不懂的单词就很着急,一旦背不住课文,总是说什么都做不好。 我试着为她加油,但没有用!儿子很悲观,每次考试成绩不好,总是说一句令人沮丧的话,有时说两个字,就会把自己锁在房间里很久不出来......对孩子的期望和要求不应超过其发展能力的现状。 否则,当孩子的压力大于他或她的应对能力时,回避和抛弃是孩子感到最安全的外壳。 你越喊“加油”,孩子就越“脆弱”。来吧,就是这么简单,没问题......
盲目“加油”。
让孩子感到沮丧
心理学博士张奕君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案例。 男孩变得越来越暴躁,做事遇到挫折时,会哭着打人。 当他的母亲向他寻求帮助时,他为母子俩设计了一个积木游戏。 母子俩在玩耍时,孩子的积木不小心倒塌了,他们立马坐在地上哭了起来,说“我再也不会玩积木了”。 这时,妈妈立刻安慰说:“来吧,宝贝,等一下,妈妈相信你一定能做到!听完妈妈的话,孩子居然狠狠地推了妈妈一把。 妈妈不生气,继续说:“妈妈帮你,你看有多容易,妈妈能做到,你也能做到!至此,张义军博士发现了一个问题:空洞地给孩子打气,这种鼓励变成了一种期待的“压力”,压垮了他,让他的情绪失控。 当孩子失败或寻求帮助时,他内心更加害怕和无助,这时,用一句“这很简单,你试试”,这样的语言,在行为上就是忽视孩子的挫败感,只会加剧孩子的挫败感。 这时,孩子可能会想:我没那么容易做到,我真的很傻。 《津巴多通识心理学》提到:负面情绪不被理解和共情,鼓励只会让孩子感到更加消极。 当孩子听了很多“加油”时,他们会觉得:“我不如别人。 “我无能。 长期被“盲目”鼓励的孩子,会有一种自卑感和挫败感,这种情结会越来越深,最终导致压力、内疚、自责,最后陷入无法缓解的负面情绪。 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做“.习很无奈“:如果一个孩子在他或她的习中不断感到沮丧,他或她就会开始陷入自我怀疑。 孩子听“加油”听得太多,并不是不努力,而是他们总是在多次尝试后都失败了,形成了一种习惯性思维:
你让我振作起来,但我做不到。有这种想法的孩子心里很着急,但父母却一再强调“要努力”,根本无法给孩子建立信心。 反之,让孩子有挫败感,不仅会越来越消极,还会越来越自卑。我以为这很难,但我的父母说这很简单,我根本无法满足他们的要求。
我做不到,我也不想做。
鼓励你的孩子不要只说“来吧”。
著名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提到一个名词:心理免疫力。也就是说,当我们遇到困难时,只有解决了,下次遇到类似的问题时,我们才会有信心去解决。 真正的鼓励不仅应该给他一个结果的期望,还应该给他一个过程的激励。 一位教育家在演讲中分享了一句话:“除了挫折之外,还有一种无力感和力量感,只有帮助他克服挫折,我们才能获得力量。 “恰到好处的鼓励可以让你的孩子感到温暖和支持,帮助他解决困难,恢复他的信心。 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正确地鼓励我们的孩子呢?1.为了鼓励你的孩子,你需要接受他的脆弱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同频共振”:当两个人在同一频率上时,她只能听你说什么;当两个人不在同一个频率上时,她听不进你说的话。 鼓励孩子也是一样,只有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他的困难,才会唤醒孩子的热情。 我在知乎上看到一篇名为《青春爱情问》的**。 主题是:因为孩子缺乏自信,不敢在公共场合说话,家长应该怎么说呢?专家引用了这样的对话:如果这个时候,父母一味地鼓励孩子,“没关系,这有什么可怕的”,这些孩子就更不敢迈出一步了。 如果,这时,父母说:“如果你能克服内心的恐惧,站在舞台上就不容易了。 我想你在踏入演讲室之前就决定要提高你的演讲技巧,对吧,我看到了你这些天的进步,只要你愿意迈出那一步,你就离成功更近了一步,但如果你选择退缩,我尊重你。 专家表示,有了这句话,90%的孩子都不会退缩。 因此,专家们还得出结论,父母的鼓励必须是“同理心、激励和选择的”。 鼓励孩子不要盲目弱化问题,否认问题,只做一个与孩子“同频共鸣”的人,孩子能听你的话,愿意和你一起解决问题。 2.更多地关注行为,而不是结果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Carol Dweck)在过去10年里一直在做一场关于“赞美对儿童的影响”的演讲。 他们在纽约对400名儿童进行了长期研究,结果震惊了学术界。 德韦克经历了三轮不同形式的测试,结果远远超出了她的预期。 原文鼓励:也就是说,表扬孩子的努力,会让孩子有一种可以控制自己的感觉。 孩子们会认为成功掌握在自己手中。 相反:称赞你的孩子聪明,无异于告诉他们成功不在他们的控制之中。 这样一来,他们在面对失败时往往束手无策。 其实,如果你鼓励孩子“加油”,称赞孩子“聪明”,就是他看不清自己的方向,失去控制自己的能力的原因。 由此可以看出,鼓励就是对孩子的每一个努力和进步的认可。 关注孩子在实现目标方面的进展是鼓励他们的正确方式。 比如,当一个孩子恐高的时候,我们应该这样给他加油:你看,你以前不敢爬一步,但现在你已经爬了三分之一的山,这意味着你在进步,只要你再往前走一点,你就会成功。 来自特定行为的肯定和鼓励可以给孩子力量。
《反思的爱》一书中有一句话:你抚养你拥有的孩子,而不是你期望的孩子。 在孩子的一生中,他会遇到许多大大小小的困难,而他的父母会成为决定他能否跨越的“助推器”,跨越它才是孩子的新生命。 每当孩子害怕时,他都会卸下内心的包袱,在不断的尝试中慢慢前进。 如果父母能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考虑他的无助,并能引导他采取措施,这比任何“加油”都要有用得多。 因此,当孩子脆弱时,说“我知道”就是感同身受;当你做不到的时候,你可以看到孩子的“困难”,帮助他去做,这可以给他力量;当他做得不好时,他看到了矛盾中改变的机会,并带领他一步步跨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