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幼儿园教育中礼仪教育的部分需要结合3、6岁孩子的成长特点,从他们对事物的基本认知入手,以孩子容易接受的方式开展实践教育活动。学前教师要遵循一定的礼仪规范,将礼仪教育具体融入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结合幼儿的成长环境,选择幼儿在生活中可以应用的部分,而不是脱离生活,脱离现实,巧妙地设计礼仪教育活动,促进幼儿的成长。 本文研究了礼仪教育渗透在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的特点,重点探讨了礼仪教育渗透在幼儿教育阶段的实际应用和方法,旨在为当代学前教师提供可行的策略。
一、礼仪教育渗透在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实践特点
教育功能在古代,有一个“孟母三招”的故事,讲述了孩子在良好的环境中可以形成良好的习。 在现代幼儿园教育中树立礼仪教育理念教师可以根据不同阶段的教育发展目标,充分展示礼仪教育的优秀内容,营造一定的礼仪习环境,从而在培养孩子行为习习惯和体现教育功能特征方面发挥作用。3 6岁的孩子对世界没有全面的认识,需要周围人的引导,从心里、从眼睛、从手上去探索世界,探索世界的过程就是发展他们性格的过程。 所谓礼仪教育,就在于教与育。 “教”是指幼儿教师要注意引导,“教育”强调对孩子的影响程度。
礼仪是教育的主要内容,礼仪教育作为能够对孩子一生产生深远影响的内容,必然会因其内涵而使孩子受益终生。内容 趣味性 孩子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中,难免要养成符合正面价值观的认知,而营造环境是幼儿园的必经之路,为此,学前教师应该思考如何安排礼仪教育的内容。 3.6岁儿童的理解能力有限,很难完全理解讲道课的内容或比较抽象的内容,这类内容也很难引起幼儿学习习的兴趣,而丰富有趣、生动的内容能给幼儿带来更好的体验感,所以幼儿教师一般都会巧妙地设计礼仪教育内容, 然后通过游戏活动、主题活动等形式,首先吸引孩子的兴趣、理解和探索的欲望,然后进行下一步的教育。
事实上,它可以作为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礼仪教育的切入点,比如墙上的彩色画作、绘本上的可爱贴纸等幼儿教师要善于从实践中延伸教育内容,如果能准确地切入礼仪教育,就能提升内容的趣味性。实践需要孩子接触社会环境越多,知识面越广,能力越强,充分体现了实践活动对儿童成长的影响。 当代学前教育教师普遍认识到礼仪教育对儿童行为发展的重要性。
但是,如何组织礼仪教育活动是幼儿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选择哪种教育方式才能让孩子很好地快速吸收教育元素,就要考虑到孩子喜欢看的方式实践活动是孩子体验感最强的一种形式,通过动手思考形成具体的大脑记忆,进而从实践过程中内化礼仪教育的要素,可以从孩子的日常行为中体现出来习在不知不觉中,由于礼仪教育在实践中的影响,孩子会自觉地遵守行为的基本规范,懂得尊重他人。
二、礼仪教育在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实际应用
将礼仪教育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习幼儿园将礼仪教育的元素融入到教育活动中,这就要求教师遵循孩子成长阶段的年龄特点有计划地将礼仪教育融入孩子的日常生活,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促进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而不刻意教孩子。接受幼儿教育的孩子一般都是3-6岁,这个成长阶段的孩子比较抗拒说教的形式,他们自己的认知还不成熟,行为、语言、习等都是**在生活中受到周围人的影响,而学前教师作为引导孩子健康成长的“第一人称”, 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以身作则,促进孩子克制自己的行为,在成长过程中逐步提高自己的品格。
通过对教师日常生活行为的模仿,提高认知能力,将礼仪作为基本的行为观念融入日常生活培养良好的行为习,实现健康快乐的成长。 例如,老师和孩子一起吃午饭时,为了让孩子明白食物的价值,在吃饭时可以自觉地珍惜食物,不要挑食,养成良好的餐桌礼仪,学前班老师可以“讲故事”的形式,在吃饭时提示孩子了解一些科学知识,讲解每种食物的种植过程, 等等,比如大米在农业生产中来自大米,因为大米含有丰富的淀粉,所以仔细咀嚼可以品尝到甜味。
学前班老师可以引导孩子尝试品尝大米的甜味,然后向他们讲解水稻的生长过程:种子种在土壤中后,经过漫长的生长,从第一粒种子到一株水稻,最后产出稻穗,由农民收割,然后收获成米, 蒸煮成米饭。这种故事式的讲解,可以让孩子体会到农业的辛苦,让他们不忍心浪费每一粒粮食。 教师从孩子的自我意识入手引导他们学会尊重劳动成果,懂得珍惜他人的奉献,就会自觉克制自己的行为,养成良好的餐桌礼仪
学前教师选择这种教育方式,比传统的说教方式更有优势,就是从与孩子平等的角度给他们讲故事,让孩子不会对这种方式产生抵触情绪,更愿意跟着学前班老师进行“盘式行动”。 从这里可以看出学前教师应选择巧妙的教育方法,将礼仪教育的要素合理融入幼儿教育活动中。将礼仪教育渗透到传统文化中,促进在儿童中形成良好的文化基础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内容历久弥新,影响着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行为和道德规范,烙印在民族精神中,引导着一代又一代青年的成长。
幼儿教育虽然属于启蒙的初教教育,但现阶段对幼儿的传统文化教育非常关键,学前教师可以在日常教学活动中适当介绍传统文化的内容,积极利用民族传统节日,在具有特殊意义的时刻将具有民族特色的礼仪文化引入课堂, 这时候,孩子的兴趣会很强,在兴趣的引导下,孩子对礼仪教育元素的吸收会更好。对我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分析表明,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礼仪教育,是“礼仪之国”,古代君子的六艺中都有“礼仪”,虽然现代教育并没有完全延续古代的教育体系
但是,教师仍应强调礼仪教育的重要性,特别是在儿童行为习阶段,应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为幼儿健康成长提供清晰有效的指导。 例如,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教师可以以端午节的起源作为教育活动的主题,带领孩子了解端午节的民族文化,并从中学开始习礼仪知识, 并告诉孩子们端午节的由来。由于3、6岁儿童的认知能力相对较弱,幼儿教师可以选择采用“讲故事”的方式,以曲原的故事为主课内容。
在介绍端午节的相关背景后,组织小朋友开展**活动,互相分享在端午节会做什么,比如小朋友会说吃粽子,有的孩子会说要戴香囊等等,这些都是小朋友生活中真实的事情,小朋友可以亲身体验, 所以孩子们会非常投入。学前班老师讲完曲原的故事后,可以请孩子们简单谈谈他们对这个古老人物的看法逐步引导孩子感受历史名人的优秀品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然后结合一些动手活动,如制作香囊等,鼓励孩子与伴侣或父母分享自己的作品,培养孩子的友谊,懂得分享和感恩,尊重长辈的优秀品质,同时鼓励孩子从活动中打下良好的文化基础,培养文化品格。
在主题活动中渗透礼仪教育,帮助孩子塑造优秀的道德品质当代社会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时代,追求高标准的道德品质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提高公众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幼儿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开端将礼仪教育融入幼儿教育活动,是现代素质教育不断发展的体现,也是对下一代健康成长负责的标志[7]。 在具体的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学前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开展不同类型的活动,从而激发幼儿学习习的兴趣,毕竟对于3、6岁的幼儿来说,更容易在兴趣的引导下参加实践活动。
在玩乐的同时,促进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和品质,让孩子接受老师逐渐渗透的礼仪教育内容,从而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并能够自觉地从言行中进行调整而且,儿童游乐活动通常以集体的形式进行,集体中的孩子更容易受到影响,以“人”带“人”的方式营造良好的礼仪教育氛围。 例如,幼教老师要考虑到一些孩子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容易放弃的现象,所以在选择活动主题时,可以巧妙地设计“勇敢的孩子”的活动内容,以面对困难时保持冷静态度的培养目标, 能够礼貌真诚地对待他人,团结合作,勇敢前行,懂得谦虚友善。
这项活动主要以实际的方式进行教师要从具体的比赛中引导孩子形成乐观向上的精神和敢于拼搏的信念。 在幼儿园的活动场地,学前班老师可以使用纸板、圆柱体、麻绳网、塑料瓶等设备搭建具有挑战性的水平型跑道,这与孩子的体力和柔韧性难以匹敌,主要考验的是孩子在挑战过程中的耐心、坚韧、柔韧性和对伙伴的态度。 幼教老师可以将孩子分成几个数量相等的挑战小组,以鼓励孩子培养团队合作意识,真诚、谦逊、友善地与人相处,勇敢挑战困难,在关卡中遇到困难时为伙伴加油打气,给予他们支持,同时照顾伙伴的情绪, 严格遵守游戏规则,积极调整状态,以通过赛道。
在这场彰显勇敢的主题活动中,孩子可以学会与团队合作,与他人共赢成功,同时培养勇敢和真诚的品质,建立责任感和规则感,对他人友好和宽容。 在家庭教育中渗透礼仪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幼儿教师并不是承担教育工作的唯一角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同等重要。 不过,有些孩子在幼儿园教育中表现良好,能够以良好的心态面对身边的每一个人,但是回到家庭中,因为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不一致,所以孩子会不由自主地表现出另一种态度,这也是幼儿园礼仪教育效果达不到理想的原因。
为此,教师应更加关注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影响,与幼儿家长沟通,定期组织亲子活动或家长座谈会因为家长不是专业的教育者,可能没有掌握更多的专业教育知识,所以幼儿园要充分发挥教育的讲者作用,为了提升礼仪教育的效果,幼儿园的教育要适当地延伸到家庭,鼓励家长积极承担起科学家庭教育的责任, 将先进的素质教育理念传递给家长,改变家长固有的教育思维和教育认知,使其与幼儿园教育保持一致,加强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紧密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