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来晚了,但主动并没有迟到。
对于济南人来说,朋友圈里有两个关于下雪的消息:坏消息是济南人期待了一个周末的大雪推迟到了周一;好消息是,济南已经出台了应对大雪、实施错峰通勤的提案。
提案明确提到,各级各部门将贯彻落实《关于印发济南市应对极端天气停课安排和失工待遇的实施意见的通知》要求,12月11日,除保障全市正常运转和便捷服务岗位外,其他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人员将实行错峰上下班。
诚然,如何上下班、如何出行,本质上是每个单位、每个个体的自主选择,但面对极端天气的不确定性,这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问题,而是关系到千家万户幸福幸福的公共事务。 这时,既要参与即时决策速度的宏观调控,又要参与综合温度的宏观调控。
要知道,飞舞的雪景不是疲惫的农民工空灵诗意的最爱,而是一颗焦急的心。 诚然,虽然避免伤害是人类的本能,但面对“KPI”,有些工人只能选择在暴风雪中逆行。 因此,从公共政策的角度来看,要想缓解公众的焦虑和顾忌,不能只靠简单的呼吁和呐喊,还要有细致入微的同理心和洞察力。
例如,济南的提案中明确提到,因天气原因无法按时到达的人,将不计入每日出勤。 这种“官方背书”无疑解除了民众的后顾之忧,也让我们重新思考公共政策的内在运作——帮助民众消除在旅途中独自抗击极端天气的无力感。
从某种程度上说,非高峰出行是正常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暂停键,这种秩序的破坏或多或少会影响城市原有的节奏。 因此,第一部门的每一项举措都是一种思想的普及和信仰的传递——生命的至高无上永远是不确定性因素之上的最大确定性。
《左传》中有一句话:“平时要备危,思而想,要备不了。 纵观人类抗击极端天气的历史,其本质就是用高概率思维来应对低概率事件。 暴雪可能迟到了,但忧民忧虑、想民思所想的大局意识,不仅不能迟到,而且要先到。
在天空下,天气是最美好的感觉。 只有用城市的人文温度化解极端气候的严寒,才能恢复冰雪融化后的烟火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