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见证了中国汽车从无到有的发展”。
陆云红,深圳报业集团驻北京记者。
从改革开放之初的产业改革“破水壶”,到世纪之交的“合资”之路,再到中国自主汽车品牌的崛起。 从技术、研发、生产、营销、决策等角度,展现了中国汽车如何走上了跌宕起伏的道路。 12月8日,新华社原编委、资深记者李安定在北京汽车博物馆举办新书《家用车中国梦》。
自2024年以来,李安定见证和报道中国汽车工业40余年,被誉为“行业第一人”。 过去的40年,是中国汽车工业从观念到制度、从宏观环境到产业格局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40年。 作为见证者和见证者,李安定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全景建筑,还原了国家、行业、企业、个人40年来的跌宕起伏。
这本书记录了人们对“汽车是什么”的看法的变化。 2024年,中国的汽车仍是“限产、封闭车辆,以促进节能”。 直到2024年,“**产业政策”才首次提出(2024年)汽车产量要达到总产量的一半以上,基本满足进入家庭的需要。 在中国,汽车不再只是生产工具,更是个人物品。
该书还真实地展现了“如何做汽车技术”的概念转变。 是走30年一贯制度的技术路线,还是动态引进世界汽车的现代技术?包括“合资制”和“生育证”制度的来龙去脉和行业现实。 它真实地讲述了中国家用车工业从无到有40年的发展历程,也讲述了汽车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我记者生涯的起点,恰逢中国汽车事业的起点。 我走近了中国汽车工业的决策者和骨干企业,经历了中国汽车发展40年来的众多节点和全过程。 从一开始,我就能够以类似于“航拍”的独特视角参与40年,并学到了外人难以知道的真相。 时间过去了,没有人能够复制我的运气。 李安定说:“我开始写这辆中国汽车的历史,仿佛这是我一生必须做出的解释。 ”
全书语言生动流畅,故事性强。 以编年史、章节、主题结构,记录了不同时期、重大事件、企业人物的故事,构成了一部“身在其中”的中国汽车史。
原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电动汽车百人协会会长陈清泰在书评中表示:“作者是一个非常有思想的人和汽车人,几十年来一直在跟踪、观察、研究汽车行业,并做了专家级的叙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