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耕夏犁,秋收冬藏。 说起“冬天”,你一定会想到“雪”,可能是西北寒冷的冬天雪花飘飘、白雪皑皑的美景,也可能是朦胧的风光夹杂着小雨,也可能是记忆中留下的众多雪上运动。
那么,古人下雪的时候是怎么做的呢?
西郊梅花图(局部)、清、于志成画。 这幅画是根据南宋诗人陆游的诗歌《西郊寻梅》改编的。 梅花在雪地里盛开,景色清澈,展现了主人公对梅花的欣赏和喜爱。 ** 故宫博物院
一切都讲究运动与静电的结合,古人也一样,有在家以画画为主的安静活动,也有外出溜冰时注重运动的运动。
雪后活动的安静版本
在古代,没有手机、平板等电子设备,没有“上网”的“活动”,线下活动会非常丰富,比如在雪地里钓鱼、在雪地里会见朋友、踩雪寻找梅花、画画等。
首先是“踩雪找李子”。 说到这个话题,一些电视剧的“发烧友”自然会想起《甄嬛传》中甄嬛在雪地里寻梅花的场景,为什么古人热衷于踩雪寻梅花呢?首先,“梅花”在古代,被赋予了很多美好的品质,比如自强不息、骄傲独立等,一直受到文人和水墨作家的青睐,而“雪梅”则让梅花绽放出多了一层优雅的美感,两者相映成趣,让雪花更加洁白, 李子更漂亮。从传统的角度来看,寒冷冬日的淡淡红色一定是绚丽、温暖、醒目的,所以不难理解古人为什么在下雪天去寻找梅花。 明代王歌的《踩雪寻梅画轴》记载了一位师傅和三个仆人在雪地里寻找梅花的场景,从画中四人的衣着一定是寒风,一群人顶着寒风逐渐向高处进军,挣扎着,依然没有放弃, 由此可见,古人为“雪找梅”这项活动献身。
踏雪寻梅花“轴,明,王歌画,绢,彩色,纵向1067 厘米,宽 61 厘米8厘米。 在雪地里行走寻找梅花,是历代文人、医生的风度之事,也是画家们共同的主题。 这张照片描绘了一个主人和三个仆人在下雪天在山上寻找梅花。 ** 故宫博物院
接下来是“雪钓”。 “钓鱼”是一项古往今来一直使用的活动,不仅可以独自坐着理清思绪,还可以幸运地获得食物。 古人非常喜欢钓鱼,尤其是在雪地里。 李成的《冷河中的渔船》是“雪景钓”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 在《冷河中的渔船》特写镜头中,一个人坐在孤独的船上,拿着鱼竿钓鱼,树木凄凉,毫无生气;前景中奇怪的岩石上覆盖着一层雪,岩石中有一个蜿蜒而下倾斜的瀑布,颇为有趣。
《汉江渔船图》,北宋李成绘制。 在这幅画中,一汪山泉从悬崖上奔涌而下,白雪覆盖大地,在黑暗中,有一个渔夫独自在冰冷的河水里捕鱼。 整幅画的笔触巧妙而有趣。 ** 台北故宫博物院
胡西琪的《冷河独钓粉丝专页》。 ** 故宫博物院
朱琦《秋林独钓》。 ** 故宫博物院
再次,它是“雪中的朋友”。 如果要说古人最浪漫的话,在雪地里遇见朋友应该算作一次。 “绿蚂蚁是用酒新鲜酿造的,红土是小火炉。 如果你想在晚上下雪,你可以喝一杯什么都不喝“天色渐暗,雪越厚,一起喝热酒可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 《学堂客家故事》就反映了这个有趣的故事。 这幅画描绘了江南的一幅雪景,山林房屋被白雪覆盖,屋内两个人可能正在聊天或下棋。 想象一下,在白雪皑皑的森林中,茅草屋闪烁着淡淡的烛光,隐隐约约地看着密友的身影,进屋后,两人晚上围着壁炉聊天,喝酒取暖,晚上拿着蜡烛聊天,屋内最轻微的温暖和屋外凄凉的景象形成了内外对比, 一冷一暖,反差强烈。
《学堂客家图》页,南宋,夏贵绘,纸本水墨,282 厘米,宽 29 厘米5厘米。 这张照片描绘了长江南冷河的雪景。 山村里的房子被雪覆盖着,两人在室内交谈。 整幅画笔法苍劲而深刻,大胆而优雅。 ** 故宫博物院
不难发现,在很多作品中,无论是踩雪寻梅花,还是在雪地里钓鱼,主角都是男人,女人的形象很少出现。 历史和社会因素的结合,使得这类作品中的女性角色相当稀缺,但这并不意味着女性不向往雪,也不是没有女性赏雪的记录。 比如清代,画《雍亲王碑祠深居画屏窑看雪轴》中的宫女,她坐在窗边,看着窗外的雪梅和雪竹,若有所思,或在闺房里想着有趣的事情,或想着雪停后玩什么!
雍亲王碑文殿深处有屏风和烤炉观雪(细节),清代,宫廷画家作。这幅画描绘了一个戴着貂皮帽子的女人,坐在窗边欣赏雪景。 ** 故宫博物院
最后,还有“在家画画”。 这听起来可能不太有趣,但它是文人和艺术家最喜欢的雪后消遣。 “天有四季,春秋冬夏”,四季的风景一直是文人、水墨作家表达抒情情情的首选题材。 不过,多写雪景,捂着假送其年寒明杰的意思“,在雪景的四景中是他们的”心宝“,历朝历代以雪为题材的文艺作品无数,如《雪暗岛朱白、江清普柳汉》。 悠扬的双短笔,汗水一根鱼竿。 “一根鱼竿在雨雪河里,天生的渔夫不知寒冷。 没有人知道白色的衣服,他们都把它们看成白鹭。 “当然,当你看这些画时,它更直观。 例如,范宽的《雪景与寒冷的森林》现藏于天津博物院。 范宽作为对立的文人画家,置身于山水之间,天天作画,他在关中画出了更加壮丽的山水,《雪景与寒林画》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带有“雪”元素的名作。 画中描绘了雪中层层叠叠的山峦,层层茂密的森林环绕着幽静的山谷,同时通过渲染和拓片,展现了冬季山林树木石材的潇洒感,表达了艺术家对四季山水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敬畏, 自然界的万物和宇宙的规律在画中以相同的频率产生共鸣。这正是下雪天绘画的代表。
宋代画家范宽的《雪景与寒林》是一幅三幅丝绸的大型画作。 白雪皑皑的山峰巍峨巍峨,峰嶂间云层千云,真实生动地表达了秦龙山水雪后的磅礴气息。 ** 天津博物馆
雪上雪后活动的运动版
如果说内向的人可以在雪后通过钓鱼、拜访朋友、画画来享受身心,那么外向的人一定不满足于“困在家里”,想出去走走,那么不妨学习一下古老的冰雪运动。 说起冰雪运动,很多人都会想到冬奥会,在现代,冬奥会是冰雪运动的承载方式,也是中国建设体育强国的重要途径,现在的很多冰雪运动都有传承和历史,也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在众多运动中,滑雪是最常见、最常规的运动,每个人都可以像孩子一样“自学成才”。 情况也是如此,在新疆阿勒泰地区发现的带有滑雪内容的岩画可以支持这一观点。 但滑雪只是一项基础运动,古人用智慧在滑雪的基础上衍生出许多冰雪项目,有的已经成为“民俗”,即人们在冬天一起玩耍;有的甚至成为正式活动,逐渐正规化。 典型的例子有“骑在树上”、“冰床”、“冰上克鞠”和“冰上游戏”。
冰溅图、清、金坤、程志道、傅龙眼等,丝绸,彩色,长35厘米,宽578厘米8厘米。 冰上嬉戏是一项具有季节性特征的体育活动。 在清代,有习人在冬天嬉冰,将其视为“民族习俗”,乾隆皇帝说“冰嬉戏对国家制度很重要”。 每年从八旗官兵中选拔“擅长冰上行走”的高手进宫训练,冬至至“三九”期间在西苑举行冰上嬉戏活动。 ** 故宫博物院
“骑柴”是一种在北方,尤其是北方游牧民族中盛行的冰雪活动。 北方地区冬季积雪量大,积雪厚厚,因此经常需要在雪地里谋生、狩猎甚至打架,在雪面上行进的速度直接影响劳动和战斗的效率。 因此,北方地区的人们开发了一种类似于雪橇的工具,即将踏板固定在脚下,将木棍握在手中,与雪地相互配合滑动,据记载,这种方法可以走走停停,滑行的速度极快, 甚至追逐野兽,当地人称脚下的木板为“木马”,于是就有了“骑马、散步”的雪上活动。
冰上冰床在宋代开始流行。 北宋时,沈括的《孟熙文》记载:“新安、苍、景间的冬月是一张小坐床,拖在冰上,称为灵床。 其中,“灵床”就是“冰床”,原来是冬季河水结冰时作为运输工具或运输货物的手段,所以早上冰床的主要材料是木板,芦苇铺在木板上,一个人可以移动前面的绳子。 随着制冰工具的发展和改进,工具也在不断创新,在解决温饱问题的同时,更加注重娱乐性。 冰床逐渐演变成一种娱乐场所,据记载,冬季河水结冰后,有人在冰床上追逐;冰床上有饮料;也有商人靠拉冰床谋生。 由此可见,冰床已经成为人们的热门活动。
冰溅图卷,清、金坤、程志道、傅龙安等,图为皇帝的冰床被大臣和侍卫包围。 ** 故宫博物院
Kemari 在冰上”。 据记载,柯鞠早在战国时期就开始在中国民间流行,从清代开始,冰上柯鞠因清朝统治者的生活环境原因而流行起来。 它们在漫长冬季的自然条件下长大,它们在雪地中滑行的能力已经与它们融为一体。 进关后,他一度将滑冰艺术列为军事训练的必需品。 随着社会的逐渐稳定和战争的减少,滑冰作为一种军事技能的作用逐渐下降,其娱乐性逐渐显现。 冰上凯马里可以说是足球、篮球和滑冰的结合,参与者需要穿上特殊的溜冰鞋,在冰上“运球”。
当然,清代的冰上嬉戏法不仅仅是“冰上鞠”,还有“抓球”、“旋龙射球”、“荡山”、“达到溜冰馅饼”甚至“花样滑冰”。 “抢球”是指球队在冰上争抢球。 “旋转龙射球”是指大家在射箭的同时,在冰面上有序地滑行,其特点是参与人数众多,阵型犹如巨龙盘绕,射出“天球”和“地”的人都能获得奖励。 “摇山”是人们穿着统一的服装,按照动作的速度,统一编队的一种动作,在动作的速度上做出相应的图案,表演高难度的动作,就像现在的杂技表演一样。 演出前,“后勤部”通常需要将水倒入一座冰山,冰山大约有三四丈高,待冰山表面无障碍且瑕疵较大后,表演者穿着滑雪板从高处滑下来,难度很大。
《冰溅图》卷,清、金坤、程志道、傅龙眼等,图中表现的是龙射,就是在冰上“设门挂射”,巧妙地将射箭和滑冰结合起来。 ** 故宫博物院
冰雪游戏”。 现在有冬奥会,古代也有“运动会”。 北京有很多皇家溜冰场,清朝还设立了“溜冰室”管理溜冰,以及“熟练溜冰营”。 任务是每天训练,选出最好的人,由皇帝审查。 每年冬至过后,清廷都会在太爷池举行盛大的冰上运动赛事,清朝皇帝亲自前来观看。 冰上嬉戏项目包括冰上射箭、冰球、速度滑冰、单人花样滑冰、双人花样滑冰和冰上杂耍。 孩子们表演着精彩的动作,如男孩崇拜观音、凤凰展开翅膀、金鸡在冰上独立。 清乾隆帝的《帝英台雪景诗》记云:“每年冬天,太野冰都结实,让内府的八旗、三旗简直习玩冰的技巧,把球扔在棚子里,互相搏斗。 并设置了荆门县的拍摄,以优雅的步伐停止了节日。 他们都轮流阅读,根据等待奖励,这是常态。 乾隆皇帝还写了《御冰臀福》,体现了他对冰臀的重视,也可以看出这项运动在当时有多受欢迎。 清代金坤、程志道、傅龙安等人画的《冰花》描绘了八旗官兵表演冰上戏的场景,画中的场景就是前面提到的“射龙”项目,冰上表演者整齐排列,成龙在冰上滑行,画中包括许多溜冰物品和技巧, 如射天球、叠罗汉、金鸡独立、飞叉等。 清朝甚至将冰习视为“国风”,每年都带诸侯大臣观看,甚至还准备了丰厚的赏赐。 对于孩子来说,没有那么多的规章制度,在寒冷多风的冬天,有一块冰可以让孩子开心,或者大胆地滑冰,或者仰面朝天。
《御冰髋府》,清代高宗红礼所著,清十年在乾隆武英殿用朱砂墨套印镌刻。 这本书体现了乾隆皇帝对培养八旗子弟各方面技能的重视。 通过溜冰这个游戏活动,可以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也是一种娱乐,所以乾隆皇帝很高兴地把它当成礼物。 ** 故宫博物院
《冰剧卷》,清乾隆,金挺作,纸本水墨,长121厘米,宽64厘米8厘米。 ** 故宫博物院
说到这里,肯定有人好奇古人冬天穿什么尤其是在打猎和在雪地里玩耍时如何保暖。 其实不用担心,现在有轻便的羽绒服,古人也有了自己的“羽绒服”。 大多数家庭条件一般的家庭都用棉质衣服取暖,添加一些芦苇或家禽羽毛以御寒。 在清朝雍正时期,“雪貂皮衣”像围裙一样铺开,腰前有一个隐藏的口袋,里面缝着貂皮,皮革柔软,光泽度好,是清朝皇帝在冬天打猎时用东西, 很特别。
扫雪貂裙,青永正,裙子长度为99厘米,腰带长度为137厘米,下摆宽度为110厘米,前裙长度为69厘米。 清宫旧藏。 这件衣服是用扫雪的雪貂做成的,皮毛密密,皮革柔软,甚至拼接,是清朝皇帝冬季狩猎时的实用服装。 ** 故宫博物院
除了保暖不可缺少的“神器”外,皇室的冬装也颇具讲究性,其保暖效果不亚于如今的羽绒服。 以“金色暗龙缎雪貂大衣”为例,身体面对龙纹的深色缎面,圆领平袖,门襟,内缝貂皮
金色暗龙缎雪貂礼服,透明,长 71 厘米,长 127 厘米,袖口宽 26 厘米,下摆宽 82 厘米。 清宫旧藏。 在八旗的四面主要旗帜中,除白旗、正红旗和正蓝旗外,副首都的外套颜色与旗帜颜色相似,黄旗和副首都的长袍为金黄色。 这件礼服由金黄色制成,镶嵌着雪貂皮,黄旗副首都在冬天穿着。 ** 故宫博物院
每个季节都有自己的符号,春天是绿色的,夏天是晴朗的,秋天是落叶,冬天是雪花。 这个季节因为下雪而变得浪漫,变得更加可能和有趣。 古人的雪后活动,都是对生活的热爱。 如果你也喜欢在雪地里散步寻找梅花、溜冰、玩冰,那么你可以找古人的方法去尝试和体验其中的乐趣。
*国家人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