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专栏作家陆明]。
2023**经济工作会议刚刚结束,如何推动民营企业发展,不出所料地出现在会议内容中。
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生力量,为中国经济腾飞作出了重大贡献。 国家对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立场非常明确。 然而,近年来,国内外市场似乎总是喜欢对民营经济大做文章,如“国家前进,人民后退”等言论时有发生,甚至出现了对民营经济进行“污名化”的声音。
新冠疫情三年后,中国经济遭受巨大冲击,民营经济生存不易在经济复苏的道路上,迫切需要民营经济的积极参与。 今年以来,先是多次对民营经济发声,并出台相关政策平息争议、提振信心,如7月发布“民营经济31条”、9月民营经济发展局成立、11月8个部门联合推出“民营经济25条”等, 更不用说刚刚结束的政治局会议和经济工作会议了。
那么,民营企业乃至整个市场,真的感受到了政策的温暖吗?
11月27日,在“民营经济31条”(《中国共产党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颁布4个月后,中国人民银行等8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金融支持措施助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通知》(银发2024年第233号, 或“私营经济的 25 条”),这自始至终都很好。从民间资本参与投资,到产业孵化培育,再到银行贷款、票据质押、首链融资等后续金融支持,再到投资资本上市、再融资、退出,政策给予了引导和关怀,解决了困扰民营企业融资难等诸多问题, 知识产权保护不力、工商税务手续繁琐、国际发展受阻等问题,无死角。
八部门联合印发的民营经济25条,被认为是大兴研究的成果,旨在打破市场的“沉默”,成为提振市场信心和金融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有力工具。
那么,如何实施政策呢?目前,该文件仅给出了一般要求,还有一些概念需要考虑。 例如,如何定义优质民营企业?金融机构坏账如何处置?如何确定尽职调查豁免?前期投资见效慢,如何“盈利”?*资本指引中是否会出现“逆向选择”和“挤出效应”?如何安排投资退出,是否存在不确定性?如何把握外资企业在华股权投资规模......
当然,说到民营企业,也存在很多问题本文打算从一个与许多问题密不可分的关键词开始:金钱,或资本。
钱从哪里来?
资本作为生产要素,在产品生产中与劳动力、技术和企业家精神等要素一样不可或缺。 在企业发展、产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不同阶段,资本呈现出不同的属性和形式。 在这里,我们不做太多的理论**,只从实际应用层面出发,即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资本呈现出股权和债务两种属性,它们对应两种不同形式的股权或资本,债务资金或贷款。
为了从企业的经营中获得红利,股权投资更加重视企业的成长和未来前景,会不同程度地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为了获得资金的使用成果,债权投资更加重视企业的偿还能力和债务到期时的信用状况。
因此,处于初创和成长期的企业需要更多的股权投资,而成熟企业更倾向于债务融资。 在单笔融资的情况下,综合评估是根据资金供求关系的各自特点(如金融机构类型、融资主体的资产规模和结构等)、需求(如是否看好目标公司的前景、 是否有来自资助者的额外技术或市场支持)以及游戏的结果。
资料图:央视新闻。
民营企业的发展受限于其创始人的背景和实力,成立之初都是光环的加持。 例如,在早期,乡镇企业拥有从社会企业继承下来的生产资料和生产工具等资产,以及人员和技术个体工商户的发展壮大,以手工艺技术或分销渠道为核心竞争力;科研机构投资技术的骨干,早期的“海归”投入资金,后期的“海归”凭借技术或商业模式吸引投资创办企业,另一部分则依靠对政策和市场的准确预测,勇于借贷或出售房产,获得“启动资金”发家致富。
如果企业在短时间内盈利并返还现金,有望形成“投资、生产、销售、收款”的良性循环。如果他们没有盈利或急于扩大繁殖,他们就面临着融资选择。 当他们不想改变现有的管理结构和股权结构时,他们会选择借入债务资金当企业想要引进技术、开拓新市场或寻求其他合作时,都会接受股权投资。
但是,存在一种相对被动的情况,当企业债务规模过高,达到“门槛”时,就不得不依靠股权融资,承诺分红,甚至转移部分管理决策权。
从企业成立之日起,民营企业家就要时刻面对融资问题,根据生产计划和发展方向及时调整融资规模,根据财务成本和指标情况适当增减债务规模,研究判断市场前景, 并结合发展规划,适时引入适量的企业入股或增资。
就目前而言,债务融资是企业融资的主要方式。 从中国人民银行定期发布的《金融统计报告》中可以窥见债务融资的规模。
2024年及2024年前三季度,人民币贷款增长21笔31万亿元和1975万亿元,其中对企业(事业单位)贷款增加占8020% 和 7939%。相比之下,股权融资的规模微不足道。
据风力统计,2024年1-11月和2024年,约141万亿元,097万亿元。 非上市企业股权融资可参考清科研究中心数据,2024年前三季度披露的投资金额仅为051万亿元,未披露的私募股权投资金额难以统计,一方面是因为投资金额普遍较小、分散、隐蔽,另一方面私募股权投资机构数量不多,市场规模较小。
债权资金比较纯净,不掺杂“意志”,不干扰企业生产经营战略,能有效保证民营企业的稳定发展壮大。 债务融资方式也比较多样化,以银行贷款为主,辅以商业票据、银行票据、非银行机构提供首链融资等,此外还有企业发行公司债券、非金融机构债务融资工具、资产支持**等直接债务融资。
尽管如此,债务融资主体大多为央企、国企和混合所有制企业,而对于民营企业来说,债务融资仍面临融资方式相对简单等诸多问题。
1、融资成本高,对抵押品等增信措施要求高(包括资产注入过高、认定范围窄、评估价值不合理、按揭利率低等)、审批程序冗长繁琐、行业歧视等。
因此,《银发2023号文》要求金融机构尽快对上述问题形成预案,并特别强调“对于遇到暂时性困难但产品有市场、项目有发展前景、技术有市场竞争力的民营企业,应按照市场化原则提前满足其融资需求, 不盲目停贷、压贷、拉贷、断贷。 ”
为什么总是缺“钱”?
然而,债务融资“既可以是一艘船,也可以是一艘船”。 债务的背后是信用,这不仅体现在还款能力上,更重要的是债务人的还款意愿。
如果产品质量不好或销量不好,即使利润低甚至销售后亏损,都会影响企业的还款能力。
其次,有稳定持续的现金流,虽然产品销售利润微薄,但只要及时支付销售款项,现金就能稳定持续地投入生产并形成循环,腾出资金偿还债务,在可预见的时间范围内通过再融资持续投入循环。 此外,企业资产变现的速度也会影响企业的还款能力,流动资产占比越大,变现越快,债务偿还越有保障。
2024年以来,民营企业的各种违约案例证明,企业的还款能力是债务融资的后盾,如果盲目借贷,后果将非常惨烈。 高杠杆房企、产能过剩的水泥、电解铝等企业、本土城投公司,以及海航集团、山东盛通、正威股份等一些知名企业,在行业上行周期中,妖魔在跳舞,一旦退潮,就知道谁在裸泳。
与偿付能力相比,公司的还款意愿至关重要,但难以衡量,也难以检测。 比如,恒大的一系列乱动操作令人眼花缭乱,让人感叹民企创业的难度,同时也让人反感,最终不仅让债权人陷入困境,还影响到伸出援助之手的员工等创业者,损害......形象民营企业
虽然企业家的个人信用和企业信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企业的偿还意愿,但还是更依赖企业家本身的信用。 目前,国内征信措施严重不足,民营经济的成长离不开良好的信用环境。
恒大集团数据图谱来源于网络。
至于股权融资,这并非上市公司所独有。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他们可能只知道自己可以融资,这也难怪,因为中国的定位是帮助上市公司获得更直接的融资。 在过去的 30 年里,A** 为 13,000 多家公司筹集了约 20 笔资金33万亿元的资金[1]为初创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帮助。 但渐渐地,很多创业者转向了“圈钱”的目的,“成功上市”似乎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终极目标和创业者的目标,振兴民族工业的理想已经不复存在,先富后富的信念也已经丧失,更不用说感情了。
一旦成功上市,创业者会迅速懈怠,投资者急于出金,导致公司持续出现异常波动,市值下跌会引起恐慌、抛售等连锁反应传导到企业方面,首先是融资的恶化,然后是生产线的停产,工人的不满等等。 满怀期待的股东们,看到他把朱楼抬高,看着他宴请客人,看到他的楼倒塌。
那么问题来了,人们在购买**时投资了什么?是上市公司业绩增长后获得分红,还是低买高卖从价差中获利?中国投资者经历了狂风大浪,明知是“融资市场”,但依然想投资不远处的“三瓜两枣”,只为打“低买高卖”,这一幕有些搞笑。
*呈现“**”的特征,一方面说明机构投资者参与度较低,原因是专业性有待提升,或者有其他另类投资产品;另一方面,恰恰说明国内投资产品相对较少,**已经沦为“资金池”。 总之,股权投融资缺乏发展。
事实上,股权融资方式不仅仅是A**场域融资,还包括一级市场融资、区域股权融资、私募股权投资市场融资等。 不是所有企业都只是为了上市,更何况企业经营不应该只为上市,经营和可持续发展是企业的宗旨,利润是企业的根本目标。
爸爸不疼妈妈不爱“,我该怎么办?
与上海的民营企业相比,非上市民营企业群体更大,长期不被人看清,“爸爸不爱妈妈不爱”,野蛮生长。 在成为上市公司或行业领军企业之前,他们并没有得到照顾,只有一个统一的代号“中小企业”,“管理混乱”、“产品参差不齐”、“排列无序”、“小作坊”等等都是外界给他们的标签。 事实上,其中许多往往是晦涩难懂的,带动了当地的就业和税收收入,是隐藏在当地工作报告中的“数字集合”。
那么,对于这些“看不见”的民营企业来说,现状和未来前景如何呢?撇开土壤或光照的问题不谈,我们再来谈谈水资源对民营经济作物的影响。 虽然前两者是关键,但资金支持对这些民营企业也很重要,是目前各方高度重视的战略。 (其实**和国企的“让步”也已经讨论过了,笔者认为这是民营企业最需要的,我们下次再详细讨论。 )
有的种子爱水,对水的需求量更大;有些种子不喜欢水,对水的需求是平均的,所以就吃吧。 发芽后,种子在不同生长阶段对水分有不同程度的偏好,例如水稻需要浸泡在水中,在生长周期的后半段会减少对水分的需求玉米的生长周期较短,但需要定期灌溉2-3次(条件因地而异)。小麦基本上不需要专门灌溉,特别是北方的冬小麦,正常的雨水就足够了,多一点雨水,小麦的品质就会下降,大约到了生长成熟后期,一点点雨水就会破坏它。 此外,不同的灌溉方式也有不同的适用性,大水漫灌或小水滴灌科学只有庄稼自己知道。
同理,民营企业是多种多样的,各自属于不同的行业,行业又有子行业,每个行业都有复杂的产业链,可长可短,可厚可精。 在这些错综复杂的产业链中,有密集的民营企业,如果考虑到地域、企业规模、股东、成立时间、发展目标等更多维度,民营企业的形式更像是满天繁星。
因此,不同企业的资金需求自然呈现出较大差异,资金支持应更加精细化。 但是,民营企业规模小,数量很大,精细培育费时费力,收入低,最终得不到足够的重视,民营企业融资难成“大难”。
目前,银行业支撑着我国资本市场和民营经济,包括6大国有银行、12家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农村商业银行和较少的民营银行,网点遍布全国。 虽然银行一直在为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问题提供解决方案,设计多元化的贷款产品,但仅限于“补充资金”。 面对银行,民营企业的主要诉求只有更低的利率、更大的金额和更长的期限。
资料图:中国**网络。
毕竟,“债务”迟早要偿还。
当企业发展出现瓶颈或遇到困难时,银行无法继续提供资金继续,民营企业家要么寻求更多的幸福,自掏腰包,要么断腕生存,破产清算,最后被低价收购,资产处置以偿还债务。
但需要注意的是,有时民营企业只是暂时的危机,如由于市场周期性变化和上下游商家的影响导致的现金流紧张、超额支付等,却落入了银行贷款、减贷、不愿放贷或竞争对手的恶意挤兑。
他们总是面临市场环境的变化,以及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如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疫情等公共事件、供给侧改革和倡导绿色发展等宏观和行业变化、经济景气度下降、财政货币政策调整、汇率变化或国际关系变化等。 等等,所以他们有时看起来很“脆弱”。
就像现在一样,民营企业过得很艰难。 面对多重劣势,民营经济如何重拾生机?民营企业可能不仅需要银行贷款,还需要股权融资;不仅要获得资金支持,还要获得包括技术、市场、管理经验、人才等多方面的合作。
其中,股权投资机构的支持不仅需要在初创和成长期,也不局限于上市和后续发展。
股权融资与股权投资的区别不仅在于相对,两者的内涵是不同的,前者仅指获得资金支持,而后者则具有主动性、针对性,支持内容更丰富。 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大鼓励和支持力度,尽快建立健全民营企业股权投资市场机制,为处于不同阶段、面临不同情况的民营企业提供更加多元化的股权投资支持。
在此,我们也呼吁国内外资本关注“基础市场”,充分研究判断和熟悉国情,关注“风口”只能获得暂时的溢价,长期主义才能赢得未来。
* 它扮演什么角色?
事实上,八部门联合发布,越来越详细地强调了监管部门和行业组织、银行和各类金融机构在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方面的相关责任和任务但是,地方政府的任务只有一句话:“充分发挥资本的引导作用,支持更多的社会资本投资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的民营企业”。
地方资本引导的方式包括行业引导、PPP项目和财政补贴等,关于谁引导、如何引导、向谁引导、如何投资,笔者尝试给出以下思路和建议供参考:
一是做好资本准入,如建立社会资本识别信息数据库,既包括资本方的基本信息,又包括资本方的特点、优势等专项信息,做到精准匹配
二是根据需要对当地民营企业进行“备案设卡”,指派专人收集、了解并持续关注本地区民营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财务状况、股东结构和股东状况,必要时实施异常信息监测,及时解决民营企业困难
三是主动负责或委托专业机构协助资本联系民营企业,利用其掌握的资源为民营企业谈判增添筹码
四是建立产业引导和风险化解等,做好底线,如对尚未实现资本对接的民营企业临时提供部分资金支持,对仍有缺口的民营企业提供部分产业投资金融支持,为未来无法成功退出或受阻退出的社会资本提供退出保障
五是细化尽职调查豁免机制,适当放宽权责认定,防止国有企业及其承担主导工作的人员被任意列为“国有资产流失”或其他原因被追究责任。
当然,头等舱的职责更多是服务导向,上台唱歌,制定规则维护秩序,解决市场混乱。 可以分阶段、有序地给予民营企业或资本方适当的财政支持和政策优惠。 股权投资市场初具规模时,应及时退出市场,恢复第三方管理者的角色,不能用民营企业挤出社会资本或抢占市场。
改革开放40年来,制度的优化和改革的深化释放了一波又一波滋养民营经济的“红利”,技术创新和海外资本的引进不断为民营经济赋能,如逐步取消商品房试点和住房分配制度, 互联网技术的成熟和应用,自主研发实力的不断提升,外资的逐步有序引进等,每向前迈出一步,都会刺激一大批民营企业的生存壮大,将助推民营企业从发展走向壮大的发展,将引导民营企业转型。再次成熟。这是中国经济腾飞的关键之一。
注意:1根据Wind资讯,从2024年到2024年12月2日,首次发行和再融资(增发、配股、优先股、可转换债券和可交割债券)的创业者总数为13,576人,募集资金总额为203,238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