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2024年,全球经济复苏面临的挑战依然复杂多样:俄乌冲突未解决,加沙地区战火纷飞,地缘政治局势风云变幻,世界各国经济呈现加速分化趋势,全球投资不确定性不降不减, 贸发会议的全球贸易量预计将同比萎缩近5%。经济全球化将何去何从?一些国家选择建小院、高墙,热衷于“脱钩断链”或“去风险化”;中国选择继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世界工厂”和“世界市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两面。
全球资本和跨国公司也在用脚投票,如果再开放一点,就会跑去扎根,“来中国”成为很多企业的选择。 因为他们明白,只有更好地把握中国对外开放带来的市场机遇,才能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我们的年终回顾也从“外资企业来华投资”这一话题出发,梳理了以往访谈和汇报过程中外资企业相关行动的特点,考察了外资企业在华发展的积极方面和侧面,并试图从不同角度呈现各个市场主体对中国发展的信心。
积极因素:投资规模创历史新高。
首届中国国际**连锁推广博览会于12月2日圆满落幕。 期间,正大集团高级董事长谢国民在中国贸促会副会长张少刚的陪同下参观了正大集团展台。 在展示深圳市0001号外商投资企业批准证书的展板前,谢国民凝视了许久。
2024年,刚刚改革开放的中国颁布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 得到消息后,谢国民率领第一批先遣人员前往深圳,投资3000万美元在中国设立了中国第一家外商投资企业——深圳正达康迪***,获得了深圳市0001号外商投资企业的批准证书。
正大集团从此开启了深耕中国市场的征程。 随后,正大集团先后在珠海、汕头获得第0001号外资企业批准证书,建立了中国第一家现代化饲料厂,建立了国内第一家集肉鸡养殖加工为一体的农牧企业,并在多地投资建设了食品加工企业。
在刚刚开放的中国,土地和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再加上以正大集团为代表的知名企业的领先示范,跨国公司纷纷在中国设厂,将产品生产技术、市场运作、人才管理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引入中国,为中国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特别是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发展。
时至今日,外资企业在中国经济发展中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数据显示,2024年至2024年,外资企业贡献了22工业增加值的5%, 28工业利润的3%,税收的16%,38占进出口的7%和207%的研发投入。 2024年至2024年,外资企业共吸纳就业岗位超过4500万人次,贡献了城镇就业岗位的近10%。
外国企业不仅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贡献者,也是受益者,许多外国企业已成为其全球发展的重要支柱。 从政策角度看,中国扩大高水平开放的政策频发。 今年以来,我国先后印发了《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推进中国(上海)试验区高水平制度开放总体方案》和《支持北京深化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建设工作方案》等文件, 全面取消制造业外资准入限制,专项清理含有内外资不合理差别待遇的规定和措施,继续举办广交会、服务贸易交易会、国际进口博览会、数字贸易博览会、刚刚闭幕的首届链博会经济工作会议, 还强调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这些都为外资企业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随着中国不断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中国不仅成为“世界工厂”,也成为“世界市场”。 持续的开放政策、营商环境的不断优化、庞大的市场规模、完善的产业品类体系、丰富的应用场景、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成为中国的新优势,外资企业也不断加大对中国市场的投入。
比如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的建设速度之所以非常抢眼,是因为它立足于中国完善的产业体系,率先布局了第一条链条。 在上海超级工厂开工建设之前,特斯拉已经进行了本土一流的连锁架构,并与多家本土一流的商业伙伴建立了深度合作。 目前,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零部件国产化率超过95%,已有400多家当地一级供应商签约。
对于今年吸引外资金额的波动,很多专家学者都进行了分析,原因大概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外商投资企业发展进入调整期。 从2024年到2024年,年均增长率为39%,外资增速已从快速增长期进入调整期和缓慢增长期。
第二个是统计和定价因素。 去年上半年,很多大型项目集中资金,以美元计入的资金额达到历史同期较高水平,导致去年基数非常高,汇率波动也是影响因素之一,去年到今年人民币兑美元贬值。
三是外商投资区域结构不平衡。 中西部地区在营商环境、地理位置、基础设施等方面的不足,导致吸引外资的能力有限。
四是全球投资形势低迷。 去年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整体下降了13%8%,加上复杂的国际形势,各国都把吸引外资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国际投资竞争日趋激烈。
当然,仅仅从吸引外资总额的角度来看中国对外资的吸引力,显然是不完整的。 除了上述原因外,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些国家在华投资不断加大,高新技术领域的投资额不断增长,新设立的外资企业数量仍是最多的等诸多利好因素。
这意味着中国将继续通过扩大开放为世界各国企业提供发展机遇,中国仍是外资热点。 正如商务部新闻发言人舒觉亭近日所言,我国目前投资规模仍处于历史高位,投资结构不断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占比提升,外商来华投资热情不减。
这也体现在下文将要提到的外资企业在中国发展的三个方面
其中一个方面:深耕永续经营。
观察外国企业对中国市场的看法,不仅要全面辩证地看待相关经济指标数据,还要观察个别企业的具体行动。 尤其是知名跨国企业的一举一动,都起到了风向标的作用。 例如,今年6月,嘉吉在两天内宣布了在中国的四大进展:6月14日,嘉吉在浙江嘉兴举行了嘉吉宠物食品新工厂的投产仪式,并正式宣布在浙江平湖成功建成并运营全球首个风味糖浆创新生产基地6月15日,河北嘉豪粮油举行二期项目揭牌仪式,嘉吉动物营养品全球创新中心在山西运城正式揭牌。 这是外国企业用实际行动对中国经济发展前景投下“信任票”的典型案例。
高管们访问了中国,签订了项目,设立了投资工厂,并积极参与了......服贸会、进博会、链博会今年以来,我们采访了大量跨国公司高管,他们介绍了一系列深耕中国市场的举措,并频频提及ESG、CSR等外企在华可持续发展业务。
例如,美国化工公司科慕(Chemours)多年来专注于人才培养、绿色发展和产品升级,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科慕公司在中国组织了科慕科学营项目,2017 年至 2022 年,全国有 3,300 多名青少年参加了该计划。 项目通过整合化工行业专业科学家作为科普导师,为学生提供教材和资金支持,与科技馆、直播平台等机构合作,持续助力中国素质教育未来发展,引导青少年培养对科学的兴趣,通过互动实验让青少年沉浸在习的科学知识中。通俗易懂的方式。
再如,摩根大通(中国)今年3月宣布,将与中国农村发展协会共同启动农村产业发展项目。 项目加强农村产业人才技能培养和系统能力建设,构建地方电商生态圈,探索更绿色、更有韧性的农村产业发展模式,共同为乡村振兴和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据了解,摩根大通的公益项目侧重于为低收入和弱势群体提供发展所需的生态链支持,包括知识、技能、渠道、网络、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意识,以及资源补充和能力提升等方面,帮助他们扫除发展道路上的一些重大障碍。
与往年相比,外籍高管在与本报记者谈及今年中国市场发展时,如何开展ESG和CSR活动成为重要内容,甚至就此话题进行了专访。 在他们看来,企业在开展ESG和CSR活动时有三大优势:一是洞察力敏锐,能够找到企业与社会痛点的连接点;二是通过企业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精准联动解决相关问题三是影响力的扩大,企业可以通过开展相关活动找到更多的合作伙伴。
需要指出的是,外国企业在中国开展ESG和CSR业务时,往往会进入市场,与中国合作伙伴合作,将自身业务与中国在科普、乡村振兴、健康中国2030、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等方面的战略相结合,以显示对中国市场的持续乐观,从另一个角度投资中国。
看点二:在细分领域寻找大机会。
虽然大型跨国企业在华行动意义重大,但在地缘政治因素等因素影响下,全球产业链结构调整加速,大型跨国企业考虑的因素也突增。 与大型跨国公司相比,活跃在利基市场的公司受到的干扰要小得多。 在今年的调查和访谈中,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中小外资企业不断深耕其利基领域,并从中寻找新的增长空间。
今年我们参观北京中德工业园时,发现了一家来自德国的公司,名叫浩瀚海慈。 虽然公司只有一个办公室,产品型号在展厅里与其他公司共享,但他们对开拓中国市场充满信心。
昊瀚海慈的目标是布局资源领域上下游产业链,包括三大支柱板块,一是引进德国再生资源领域的先进技术;二是致力于循环经济所需高端装备的国产化三是运营全球领先的再生金属原料B2B电子商务平台Metycle,为中国从其他国家进口优质再生金属原料提供便利。 之所以选择落户中国,是因为昊瀚海慈看中了中国在金属资源领域的大市场。 基于我国钢铁总产能居世界第一、再生金属利用率低的现实,公司认为金属资源开发市场空间广阔。 特别是中国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随着新能源电动汽车电池生命周期的结束,将使许多可再生金属回归到第一个周期。 这为公司发挥其优势提供了广阔的机会。
像昊瀚海慈这样看好中国细分市场的企业不在少数。 许多企业通过参加进博会创新孵化区或参加相关路演,不断扩大知名度。 这些细分领域的企业大多是一级冠军和科技型企业,国际化程度高,创新能力强,对细分市场非常敏感。 这类企业进入中国市场一般分为三种形式:第一种是研发进入,要么在中国建立实验室或研发中心,要么将研发业务外包给中国企业,这将形成技术溢出效应,有利于培养中国相关产业的人才; 二是一链进入,即这些企业将生产部门部署在中国,或者委托中国企业生产; 三是市场化进入,他们更看好中国巨大的市场规模。
除了促进国际环境的改善外,还需要不断扩大市场容量,通过吸引细分领域的外国企业来华发展,不断完善产业生态,从而吸引知名跨国企业来华投资。 这就需要为抗风险能力较弱的中小企业构建软环境,并出台包容性政策,使这些企业能够更好地在中国市场生存。
方面三:为中国企业出海提供服务支持。
改革开放45年来,中国被誉为“世界工厂”,“中国制造”一直是著名的标签。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制造”的含义发生了变化。 曾几何时,“中国制造”意味着外国企业制造,为外国企业制造,随着中国比较优势的变化,中国自主制造品牌的崛起,“中国制造”也意味着中国企业掌握了核心技术,在海外市场发挥了自己的天空。
这为外国公司在中国投资提供了新的理由。 除了中国完整的产业体系、庞大的市场规模和优良的营商环境外,为中国企业加快海外拓展提供支持,也成为外资企业深耕中国市场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物流领域,DHL快递近年来一直在不断加密路线,改善和扩大基础设施。
在外贸数字化领域,新加坡“单一窗口”的创造者,推进其“全方位”服务模式,赋能海陆空基础设施智能化建设,提升地方港口、物流枢纽等关键物流节点服务水平,有效帮助外贸企业提高运营效率,降低管理成本, 提高其国际竞争力。
在跨境电商领域,亚马逊全球开店公布了五大战略重点,并在深圳启动了首个亚太创新中心。 2024年,亚马逊全球店铺将以“全球创新与本土赋能相结合”为抓手,在品牌、运营、**连锁等重要跨境电商业务环节,助力深化全球创新的力度和速度; 从卖家服务的就近化、差异化、丰富性、创新性维度出发,全面提升本地化服务能力,与中国卖家携手共进,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在金融领域,全球B2B支付基础设施平台Thunes也在北京设立了大中华区总部。 针对中小企业在支付系统碎片化、成本高、效率低、资金流动不可控等方面面临的问题,THUNES将利用其全球布局,帮助解决中小企业跨境资金流动的这些痛点,为中小企业出海提供高效、透明、可预测的支付服务。
在检验检测领域,DEKRA德凯不断设立检测中心,特别是在汽车领域,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帮助中国自主品牌更好地培育海外市场。
纵观当前全球投资形势,许多国家出台了吸引制造企业落地或回流的政策,加快了全球产业链的重构进程,这给中国吸引外资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中国服务业外商投资的发展,为中国吸引外资提供了新的增长点。 一方面,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有助于提高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另一方面,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的发展将与当地生产性服务业形成良性竞争态势,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的整体水平。
因此,在全面取消制造业外资准入限制的基础上,中国可以根据目前外商投资服务业的趋势,另辟蹊径,继续吸引外资进入服务业在中国发展,以服务业的发展促进我国制造业的发展。 因此,要进一步为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开辟新空间,继续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从而实现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目标。
*:中国**新闻作者:张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