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第三季度
75家寿险公司退保率
2 超过 10%。
5 个超过 7%,6 个超过 5%。
3 个产品
累计退保规模突破100亿
1 年金保险, 2 万能保险
2024年第三季度
75家寿险公司合并退保率
75家寿险公司退保率:2家超过10%,5家超过7%,6家超过5%!
2024年前三季度75家企业综合退保率“13罚款”统计,见上图。
其中,综合退保率超过10%的公司有2家,分别是长盛人寿和力安人寿。
自2024年一季度以来,这两家公司的退保率一直居高不下,主要是由于此前销售的5年期预计久期产品集中退保,达到今年预定期限。
截至第三季度末,这两家公司的退保规模分别为15亿和103亿,约占公司当年保费收入的一半,详见下文。
不过,长生人寿表示,公司已过集中退保期,未来不会产生大规模退保。
此外,综合退保率超过5%的保险公司有11家,包括新华养老、幸福人生,详见上图。
如果业务进展顺利,每年的退保率一般是上半年的两倍左右。
那么,合并退保率是多少?
根据标准13的公式,综合退保率=(退保款+投保人储蓄及投资基金退保+投连保险独立账户退保基金)(开立长期保险责任准备金+投保人储蓄基金及投资基金期初余额+独立账户负债期初余额+当年承保保费)100%。
其中,退保利益和保费的计算是当年的累计价值。
换言之,综合退保率并非年化指标,后续退保率会随着时间推移而上升
以新华社和中国人寿的数据为例,按照正常的经营进度,如无特殊情况,全年退保率约为上半年的两倍。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平安人寿、中信保诚等公司披露的是季度性全面退保率数据,而其他绝大多数公司都披露了年度数据。
因此,在横向比较时,我们应该考虑个体之间的差异。
规模溢价快速增长
高退保率有所下降,但仍是中小型保险公司
大多数保险公司的退保率高于其行业,而退保率高的公司则有所减少。
2024年前三季度,75家寿险公司的退保率中位数为184%,简单平均值为 304%。
从各保险公司的退保率分布来看,37家公司的退保率不足2%,占比约为51%。
也就是说,大部分企业的退保情况还是好于行业平均水平!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退保率超过4%的保险公司有18家,与去年同期持平。
但退保率超过8%的保险公司只有4家,占5家6%比去年同期大幅下降!
例如,财新人寿和东吴人寿的综合退保率降至565% 和 29%。
一方面,此前销售的5年期产品大多在上一年到期,产品退保规模大幅降低。
另一方面,多亏了第 3 年暂停5%定价产品的预期刺激了早期消费,很多去年退保率高的公司今年规模溢价增速较高,分母越大,有助于降低退保率。
退保率高的公司仍集中在中小型保险公司
此外,就中位数和平均值的变化而言,2024年前三季度为199% 和 313%,下降 015 和 009个百分点。
今年以来,银行定期存款和国债收益率持续下降,体现了长期保险利率的优势,助力寿险行业多年实现保费增长10%以上。
这或许也是今年行业退保率下降的原因之一,当然,不容忽视的是,前几年行业退保率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退保黑市的影响。
随着行业及相关部门开展专项治理工作,这种市场乱象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也有助于行业降低退保率。
详见“多省首例!公布“*自首”案结果
但是,退保率高的公司仍然集中在中小型保险公司这一事实没有改变。
这主要受两方面因素影响:一是很多中小保险公司渠道单一,大多依靠银行保险渠道开展业务。
其次,银保渠道销售的产品大多是中短期储蓄保险。
因此,一些曾经畅销的产品在达到预定期限后会导致集中退保,从而提高了保险公司的退保率。
毕竟,与头部保险公司相比,中小企业可以用1-2种产品支撑每年的保费收入,单一的产品结构也是一种普遍现象。
3款产品退保规模突破百亿
万能险的结算利率在“到期”后下降。
那么,哪些产品已经进入了集中退保期呢?
“13精”梳理了2024年前三季度退保率高的10家保险公司的前三大产品,如上图所示。
如上所述,退保率高的公司大多集中在中小型保险公司,这是由于之前销售的5年期产品集中到期。
这一点从具体的产品退保数据中可以看得更清楚,比如长生人寿的幸福年5号,今年以来累计退保10次86亿是公司退保率的主要原因。
而这款产品的热销时间是在2024年和2024年,当时分别卖出了9亿和10亿。
本产品已于22024年交出7亿,也就是说,该产品至今的退保规模已经超过18亿,接近过往销售的总保费规模。
这也是为什么长生人寿表示,公司已经走过了集中投降的浪潮。
此外,今年以来,已发生3起单品退保超过100亿的案例,其中就包括建银人寿的万能型年金保险。
截至今年4月,该产品的结算率一直维持在48%左右,之后结算率直接下降到3%。
这是很多万能险保单达到预定期限5年后的普遍现象!
不过,在当前环境下,3%的结算利率相比其他银行的定期存款仍具有相对优势
那么,为什么几乎所有人在产品达到消费者购买时的预定期限后,都会一致选择退市呢?
你可以考虑一下。
毕竟,有了 3.5%定价产品停产后,很多人还是看好保险产品的相对优势,这也是原因所在。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个别公司的退保率披露存在问题!
例如,累计退保规模小于当季度退保规模,单位披露不正确,包括中信保诚、渤海人寿、国民养老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