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个顶层设计来看,保险行业有两个利好信号!影响有多大,挑战是几何形状的?

小夏 财经 更新 2024-01-29

资本市场的低迷加剧了保险资金“资产短缺”的压力,在投资的“寒冬”中,政策端进一步吹起了保险公司的“暖风”。

12月7日,《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试验区高水平制度开放总体方案》明确提出临港新片区国际再保险委员会建设;支持保险资金依托上海自贸试验区相关交易所投资**等大宗商品。

今年6月以来,上海再保险国际板按下了“加速键”:先是临港国际再保险交易中心建设全面启动,随后监管部门在短时间内完成首批入驻机构的审批,11月签订了再保险国际板首份国际再保险分保合同。

分析人士认为,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具有打造国际再保险板的独特优势。 随着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保险市场,再保险国际板的建设,将有助于中国保险业与国际接轨,开创制度开放新局面,推动中国再保险市场从“单向开放”向“双向融合”转变。

再保险国际委员会按下了“加速键”。

除了让跨境结算更加便捷,提高交易效率外,保险资金还可以通过“国际板”进行再保险业务交易,有效降低交易成本。

再保险又称再保险,主要是指在原保险合同的基础上,通过签订保险人投保的部分风险和责任,向其他保险人进行再保险的行为,是保险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海再保险国际板于今年6月启航。 6月8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局局长李云泽、上海市市长龚政在陆家嘴论坛上宣布再保险国际板启动。 随后,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上海市联合印发《关于加快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的实施细则》,在上海开启全球再保险业务交易市场,标志着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迈出重要一步。

上述细则提到,“平台核定的国际再保险内入保费,按照境内追加、不重复计算的原则,计入全国各地区保险公司整体保费收入范围”。

业内人士认为,此举可以改变过去国内保险公司部分境外转入保费无法纳入保费收入的局面,有助于提高保费规模。

《细则》出台后,已有7家保险公司获批设立上海再保险运营中心。 8月14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批准平安财产保险、中国联合财产保险、安盛天平、三井住友海上火灾保险(中国)、国人财产保险、阳光财产保险、紫金财产保险等7家财产保险公司获批在临港新区开业。

在临港新区上市四周年之际,位于上海临港新区的再保险国际交易中心于今年8月20日正式揭牌。

随后,上海再保险国际板的首项业务也迎来了落地。 11月6日,在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期间,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上海监督管理局委托安盛天平财产保险***在世博会临港展馆完成首份国际再保险分保合同的签署。

安盛天平首席执行官左志伟表示:“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不仅可以有效承接国际再保险分入业务,还可以为全球风险分散提供另一种选择,增强保险业和宏观经济的抗逆能力同时,通过资源丰富度、综合承保能力等方面的优势溢出,为跨境项目提供风险保障支持,让包括安盛在内的保险机构从中受益。 ”

如何从“单向开放”走向“双向融合”?

目前,全球再保险市场主要由欧洲、北美和亚洲组成,集中了全球近90%的再保险业务。

中国连续四年保持全球第二大保险市场地位,再保险市场通过制度创新和不断扩大开放,增长显著。 越来越多的国际再保险公司进入中国市场,包括瑞士再保险、慕尼黑再保险、通用再保险、法再保险和汉诺威再保险等国际再保险巨头纷纷在中国设立办事处。

但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分保海外保费约1120亿元,境外分保保费规模约283亿元,再保险赤字近4倍。 这也意味着,中国再保险市场仍处于“单向开放”阶段,仍需与全球再保险市场进行“双向融合”。

国际再保险板的成立和全球再保险交易市场的开放,将加速中国再保险市场的转型升级。

再保险可以跨越国界,影响全球保险市场的定价、承保和理赔规则,是国际经贸体系的重要基础*** 上海保险交易所董事长任春生在第五届外滩金融峰会上致辞时表示。

12月8日,中国保监会原党委副书记、副主席周艳丽在2023滴水湖新兴金融大会上发表演讲,指出在全球经济技术创新发展、极端天气频发、地区冲突加剧的背景下,国际再保险风险分散需求持续上升, 但由于浮动投资损失和通胀预期下快速加息等因素,供应急剧萎缩。同时,国际再保险市场进入上升周期,费率大幅提升。 因此,国内外同类险率相差较大,使得海外保费在中国有再保险需求。

周艳丽认为,中国保险业正面临着构建“低成本、高效率”优势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承担和弥补全球再保险承保能力供给“缺口”的发展机遇。

对于国际再保险市场,中再财产保险在2023中国财产再保险市场研讨会上表示,2024年,国际再保险市场将呈现明显的硬市场趋势,费率大幅,转换成本激增。 受自然灾害损失、经济通胀、地缘政治冲突等风险因素影响,加之全球再保险市场供给缺乏明显增长,预计2024年全球再保险市场将维持硬循环,再保险费率将继续上升。

不过,中再财产保险副总经理王忠耀近日在接受采访时提醒,“要高度重视国际市场业务面临的相关风险”。 他解释说:“全球气候变化和厄尔尼诺现象带来的自然灾害和地缘政治影响,给相关保险业务带来了不小的损失。 全球通胀给长期再保险业务,尤其是长尾责任业务的未来理赔带来了很大压力。 ”

保险资金配置渠道有望更加丰富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布的《方案》内容来看,除了明确提出在临港新区建设再保险国际板外,政策还支持保险资金依托上海自贸试验区相关交易所投资**等大宗商品。 这一信息也给行业带来了积极的信号。

有保险业内人士指出,目前保险资金的配置更加依赖债券、银行存款等固定收益类资产,虽然这种配置相对稳定,但在当前低利率、“资产短缺”的市场环境下,保险资金面临投资回报挑战。 此次,《方案》明确支持保险资金依托上海自贸试验区相关交易所投资**等大宗商品,从长远来看可以提高保险资金的配置效率,以多元化工具对冲系统性风险,抵御长期通胀。

事实上,早在2024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原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发布了上海市政府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金融支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意见》**, 其中还提到,保险基金将依托上海相关交易所投资石油等大宗商品。

当时有业内专业人士分析称,**在海外市场作为兼具金融和商品属性的产品,一直是最受欢迎的风险对冲工具,相信在放宽对这类投资的限制后,国外机构会乐于配置此类产品。

此前,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朱南军也撰文指出,从整体上看,保险资金使用可投资渠道稳步拓展,品类从最初的银行存款逐步丰富到流动资产、固定收益资产、 房地产资产、权益资产等金融资产分为五大类、数十个子类,覆盖境内外所有领域。未来,考虑到不同保险资金委托主体的配置需求,如商品投资自由化等,投资渠道有望继续丰富。

世界协会中国区CEO王立新也表示,是适合长期持有的投资品种,随着我国行业在机构投资政策上的逐步突破,很多长期投资机构可以考虑将其纳入养老保险的资产配置中。

不得不说,支持保险资金依托上海自贸试验区相关交易所进行投资等商品试点投资,也符合当前国家经济政策导向。

12月8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对2024年经济工作进行了分析研究,明确提出了“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强调“巩固和增强经济复苏的积极态势,继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但总的来说,无论是再保险国际板的加速落地,还是保险资本能够参与到未来**等商品投资中,机遇与挑战并存,对保险机构的再保险业务水平和投资能力都会提出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