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理工大学将于2024年选出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科学院院士2名(中国公民),分别是朱卫红教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华林教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其简介如下:
朱卫红,男,2024年5月出生,工学博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东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朱伟红的主要研究方向为感光化学产品工程。
2024年5月,朱卫红出生于江苏省盐城市剑湖县上港镇。
2024年毕业于江苏省上冈高级中学。
2024年7月获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士学位。
2024年7月获南开大学化学系有机化学硕士学位。
2024年7月获华东理工大学应用化学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校工作,历任华东理工大学精细化工研究所所长、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院长、常务副校长、科技发展研究院院长等职务。
2024年10月至2024年9月,彼于日本筑波市国立先进工业科学技术研究所(AIST)纳米技术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
2024年被教育部评选为新世纪杰出人才。
2024年,他被授予国家杰出青年助学金。
2024年被教育部评选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2024年入选中组部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2024年12月任华东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2024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科学评论
朱卫红从事感光功能化工产品的工程研究,聚焦感光化工产品功能化、高端化、稳定性增强的新机理,建立提高稳定性的d-a-a模型新机理,构建光控双稳空间电阻感光产品新体系基于化学过程的涡流强化,发展了一种大量高稳定性感光产品的纳米制备方法基于内生手性光控的高端防伪成果处于国际前沿水平,实现了薄膜传感、变色玻璃、变色玻璃等全产业链应用。
性格评价
光的结果超越了所见“,朱伟红是探索科学奥秘的追光者。 (上海科技报).
朱卫红有着严谨踏实、创新、科学追求卓越的精神,在注重学术的同时,始终关心家乡的发展。 (上海市鉴湖市高层次人才联合会名誉会长、复旦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主任医师邱万山)。
王华林,男,2024年10月出生,重庆万州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奖获得者,科技部“污染物减排与循环利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带头人,华东理工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华林的主要研究领域为环境微相捕集理论与应用。
2024年10月,王华林出生。
2024年7月毕业于成都科技大学(现四川大学),获学士学位。
2024年7月毕业于成都科技大学(现四川大学),获硕士学位。
2024年7月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化工机械专业,获博士学位。
2024年9月任华东理工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化工机械研究所副教授、国家环境保护化工过程环境风险评估与控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化工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
2024年任华东理工大学化工机械研究所所长。
2024年任华东理工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副院长。
2024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授予“国家候选人”称号。
2024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授予“教育部新世纪杰出人才”。
2024年被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并被授予全国杰出青年**。
2024年任华东理工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2024年11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环境与纺织工程系院士。
科学评论
王华林长期专注于物理方法对环境污染物的源头控制和资源化利用研究,发现了三维旋转湍流场中颗粒物高速旋转的现象和规律,主持研发了以涡流旋转为核心的工艺流程和设备样机, 实现了粒子旋流旋转从现象发现到工程应用的突破。相关科研成果还服务于甲醇制烯烃国家战略性高端产业、国家燃料质量升级重点工程、海洋油气开发国家能源安全战略中的环境保护。
王华林提出并研制成功的石油焦化冷焦水闭环处理技术,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环保标准HJ T125-2003,负责国内外大型石油焦化装置41套,总油品处理能力5000万吨/年, 解决了困扰石油焦化行业近50年的空气污染和冷焦污水全面回收利用的问题。
王华林教授在科研道路上严谨务实,力求贡献他用自己的汗水和聪明才智,一步步走到了这个令人敬佩的位置;他一路走来,没有抱怨,也没有后悔。 (科学中文评论)。
30年来,王华林始终坚守科研第一线,实现了从现象发现到工程应用的粒子旋流旋转突破。 (温薇宝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