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什么不建造歼-9?为什么那架被称为“鸭翅之母”的飞机是黄色的?
中国为什么不建造歼-9?为什么那架被称为“鸭翅之母”的飞机是黄色的?
在中国的战斗机家族中,你可以很容易地数出歼-5、歼-6、歼-7、歼-8、歼-10和歼-11,但你找不到任何歼-9的踪迹。 真是让人摸不着头脑,歼-9是什么样的飞机?为什么它没有出现在战士的行列中?今天揭开这个谜团,看看这架飞机虽然没有投入使用,但在中国航空工业留下了怎样的传奇。
故事发生在 20 世纪 60 年代,当时中国引进了一批米格-21,后来成为歼-7。 遗憾的是,歼-7的性能实在是不尽如人意,雷达机动性差,战斗火力和着陆性能也不尽如人意。 因此,中国迫切需要一架强大的战斗机来提高其防御能力。
当时,沈阳601研究所提出了两种方案,一种是歼-7的改进型,后来实现了歼-8。 另一个计划是被称为“鸭翅之母”的歼-9。 只可惜的是,歼-9在设计阶段遭遇了无数波折,最终死在了技术的门槛前。
歼-9的初衷是用作拦截器,在空中拦截敌方轰炸机、侦察机和其他军用飞机。 拦截器的任务很简单:它必须飞得又高又快,及时找到目标,然后用机载导弹解决战斗。 然而,在设计的早期阶段,歼-9的性能指标是一个技巧,改变了一段时间,又改变了一段时间。 2024年,歼-8成功首飞,但歼-9没有取得进展。 2024年,J-9的性能再次改变,最高速度从23 马赫变为 2 马赫6马赫,作战半径从450公里改为900公里。 这对当时的中国航空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为飞机的临界速度设定为25马赫,超过这个速度,飞机就会遇到热障问题,材料和冶金技术跟不上,更何况当时国产发动机的推力只有85吨。
尽管歼-9从未投入使用,但该飞机的一些设计突破确实令人瞩目。 特别是,它采用鸭式布局设计,这在当时是相当新颖的。 鸭翼布局的优点是它在主机翼上方产生漩涡,增强了飞机的机动性。 而且,它还可以解决超音速过程中的稳定性问题,减少纵倾阻力,并且在着陆时,鸭翼还可以偏转较大的负角度,具有速度制动的作用。 虽然歼-9没有成功飞出风洞,但它在风洞测试中留下了非常有价值的数据。 2024年9月,在相对简单的条件下,成功加工生产了第一套鸭式布局的高速、低速风洞试验模型,成为我国航空设计史上的里程碑。
歼-9虽然未能达到预期目标,但它开创了鸭翼布局的先例,在风洞测试中留下了丰富的数据。 这些数据为今后我国新型飞机的设计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条件。 这架歼-9虽然没有投入实战,但它的存在并没有白费,为中国航空工业做出了贡献。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后悔为什么这样一个潜在的歼-9最终没能成形。 有网友评论说:“歼-9虽然没有上战场,但却是科研上成功的飞机,开创了鸭翼布局的先河,当之无愧地成为'鸭翼之母'。 ”
虽然我们今天看到的歼-9只存在于**,但它的故事仍然值得铭记。 也许有一天,中国战机家族中会有一架飞机成功继承了歼-9的精神,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航空实力。 至少,歼-9的存在告诉我们,即使失败,也能在科技发展的道路上积累宝贵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