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9日,于洋接受网络节目采访,在镜头前抛出一个问题:“现在犯罪成本有多高?“——不能参加公开招试等,只是最基本的,工作机会的限制才是最直接、最明显的代价。
于洋是一名轻罪罪犯,9年前被判处10个月监禁。 因为出不出“无犯罪记录证明”,不能从事正规的外卖、快递、保安等行业,又身患糖尿病,不能在工地上干重活,只能靠一些松散的管理岗位,摆摊卖棉袜子生存。 即便如此,与同岗位的其他人相比,于洋的收入也较低,同事一个月能拿到**1000元,而实际收入只有4000元左右,“你觉得我能不舒服吗?”
出现在**节目中后,于洋受到了不少责骂,他说自己早有心理准备,“我不想抱怨,抱怨也没用,我只是想用我的故事提醒别人。 ”
于洋的故事引发了网友的热议,有人认为于洋因为有轻罪记录而受到过于严格的限制,也有人认为这是他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
无论如何,对于于洋来说,他的生活被轻罪犯罪记录“封杀”了,无法从事一些正式的工作,收入也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从法律上讲,被判轻罪的人的权利和机会确实受到很大限制。 例如,有些职位对有犯罪记录的人有严格的要求,甚至有些公司会拒绝雇用有犯罪记录的人。 这使他们在就业市场上处于劣势,很难找到稳定的工作。 此外,她们在生活中也会受到一些歧视和排斥,难以融入社会。
然而,对于于洋这样的人,他们也需要承担自己行为的后果。 他们的行为虽然没有造成严重后果,但对被害人造成了伤害,因此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这也是法律对犯罪行为的严厉打击,也是对社会治安的维护。
当然,对于余洋这样的轻罪前科人员,他们也需要得到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 社会应为他们提供更多帮助和机会,例如提供就业培训和创业支持,帮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 同时,社会也应减少对有犯罪记录者的歧视和排斥,帮助他们重建生活。
法律是道德的底线,道德是高标准的法律。
据悉,目前我国轻罪犯罪者数量众多,他们面临着各种挑战,但与总数相比,这些轻罪犯罪者也是少数人,毕竟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还是普遍守法的。
对与错,也许法律真的是最后的底线,希望大家好好珍惜。
对此,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