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英国最高法院:人工智能(AI)不能在专利申请中被列为“发明人”。 该裁决是对美国技术专家斯蒂芬·泰勒(Stephen Thaler)提交的两项专利申请的回应,他为一项专利申请了专利,该专利不是他自己拥有的,而是由一台名为DABUS的人工智能机器拥有的。 根据现行专利法,申请专利的“发明人”必须是“自然人”。
人工智能(AI)能否成为专利的“发明人”是一个复杂且有争议的问题。 从多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因国家和地区的法律法规、专利类型和技术本身的性质而异。 以下是从不同角度说明此问题的一些观点:
1.法律角度:在许多国家和地区,专利法规定只有自然人或法人才能成为发明人。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人工智能本身不可能是发明人,因为它不是具有法律地位的自然人或法人实体。 但是,在一些国家,例如美国,可以以特殊方式将发明权归因于人工智能。 例如,美国最高法院在一个案件中裁定,一个名为“Douglas Edent”的计算机程序可以作为发明人获得专利。
2.技术角度:AI是一种基于算法和数据的技术,其功能和性能取决于训练数据和模型结构。 因此,在某种程度上,人工智能的发明者应该是那些设计、开发和优化这些算法和模型的人。 然而,随着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工智能系统能够自主学习和改进,这使得识别真正的发明者变得更加困难。
3.伦理观点:将专利权归于人工智能会引发许多伦理问题。 一方面,如果人工智能被视为发明家,那么它可能会获得对其创造的技术的所有权和控制权,这可能导致知识产权的不公平分配。 另一方面,如果人工智能不能成为发明家,那么它的创造者可能会失去创新的动力,因为他们无法获得适当的回报。
4.商业角度:从商业角度来看,将专利权归于人工智能可能会对相关行业产生重大影响。 例如,如果一个人工智能系统被确定为某项技术的发明者,那么拥有该技术的公司可能需要向该系统支付许可费。 此外,这种归属还可能影响技术转让、合作和竞争等方面。
因此,人工智能的“发明人”能否获得专利的问题涉及法律、技术、伦理和商业等多个方面。 目前,各国在这方面的立场和做法并不统一,未来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国际交流的深入,可能会逐渐变得清晰。
你觉得怎么样?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