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东亚,中国历代王朝开始养成习对外国海难幸存者的习惯:救援和遣返。
明代时期,有许多朝鲜漂流者登陆中国沿海,沿海有浙江、江南、福建、山东、辽东等地,在明代中后期的200多年里,朝鲜漂流船事件有20多起,如济州三义号撰写了《漂海记》来记录他的中国之行。
崔璞有幸出身儒生,精通汉字书写,能用第一支笔在浙江落地困难,很快摸清了自己的身份,得到了优待,顺利回国。
许多渔船没有汉字与当地政府沟通,结果几乎被当作日本罪犯斩首。 曾任江西省政委书记、山东省省长、军部部长的王在金(1568-1643)的著作《月刻》中记载了一起朝鲜流浪者事件。
万历39年(2024年)9月21日,一艘朝鲜船在浙江省台州市海门漂流,船上有朝鲜全罗省济州市江津郡的李家七口之家。 他们在暴风雨中漂流了20多天,幸运地降落在浙江台州海岸,幸免于难。 船上的人穿着与中国人不同,他们不懂中文,也不写汉字,浙江政府虽然猜测他们是朝鲜人,但无法与他们沟通确认。
写《漂海》的崔璞是朝鲜文官,漂流到浙江台州,靠汉字赢得了浙江省的信任。 李家七口都是朝鲜渔民,没有文化,完全不懂东亚常见的汉字,所以浙江省最有名。
此时,抗日援朝战争结束不久,恰好有一位名叫李达的韩国人在杭州做帽子匠。 他曾担任援助朝鲜的明军福建游击队员徐某的总翻译,当明军回国时,徐某将他带回了中国。
毕竟当时翻译韩文的工作估计无法养活李大丁,于是福建游击队徐资助他在杭州开了一家帽子生意。 这时,一名疑似朝鲜流浪者来到浙江,浙江政府恰好找到他作为翻译。 李家的七名成员是流浪者,因此被浙江政府确认,并很快被中国明朝送回朝鲜。 王在瑾在书中还用汉字记录了李家朝鲜语方言的发音和解释。
在王在金的记载中,这个家庭的韩文音译如下:父亲叫“阿碧”(Abaki),叔叔叫“三村”(哥哥叫“腾”(这个词的发音与现代不同,可能是王在金弄错了),儿子叫“阿德”(
李家七口人运气好,此时明军抗援朝战役结束不久,中国大陆就有很多朝鲜人,所以他们的身份很快就能得到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