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一个新旧交替的特殊时期,在这个时期涌现出一大批有志之士,他们向中西学习,渴望用笔唤醒一代人,拯救世界脱离苦难。 而鲁迅先生是最重要的代表之一。 他是旗手、导师、人性的标本和正义的源泉。 他的形象深深地烙印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他的精神流淌在每个中国人的血液中。
学生的时候,他也是很多人的噩梦,有个搞笑叫“一怕文文,二怕写字,三怕周书人”。 从小学到高中,鲁迅先生的文章,尤其是与文章末尾的朗诵全文一起出现时,可谓是伤心泪盈眶。 我学过的很多文章,如《少年飞跃地球》《孔一姬》《社会戏曲》《藤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卫书房》《阿Q的真实故事》等,至今记忆犹新。
我们都知道鲁迅是一位作家,一位伟大的作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但似乎很少有人注意到他的另一个重要身份——翻译。
鲁迅的翻译活动伴随着他整个战斗生涯。 从2024年22岁翻译凡尔纳的《月球之旅》,到2024年他去世前翻译果戈理的《死魂灵》的2024年,鲁迅翻译了来自14个国家的100多位作家的200多部作品(文章),共计30多万字,比他的散文集和**集的总和还要多。 这就是为什么有人评论说:
“要了解鲁迅,就必须了解他的翻译文集,只有阅读他翻译的那些作品,才能理解他作品的一种底色。 ”然而,长期以来,无论是学术界还是出版界,都无一例外地忽略了这一点,导致鲁迅的形象一直是公众的半边脸。 其实,对于鲁迅来说,写作只是一个业余的场合,他一生的主要精力是翻译、编辑和出版。
曾有学者说,鲁迅先是翻译家,后是作家。 鲁迅不仅翻译了国外文学作品,还翻译了国外的自然科学、哲学论文,其翻译作品的广泛性、体裁和数量,在中国翻译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同时,鲁迅也是翻译工作的组织者,在艰苦的条件下,组织了“未名社”、“潮华社”,创办了《莽元》、《奔流》、《萌芽》、《翻译》等刊物,在团结我国广大进步译者、培养文学新锐人才方面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有文章指出,在社会史大决裂、新旧文化大洗牌的时代,鲁迅在“接受主义”思想指导下的翻译和介绍工作,形成了他独特的翻译出版思路和工作原则,被誉为“不仅改写了翻译史的基调, 同时也开辟了文学翻译的新气象”。
在翻译理论方面,鲁迅主张译文应尽量忠实于原文,“重直译,辅以转译”和“重信辅以顺”,反对服从而非信仰,主张“宁信不顺”。 他希望通过直译,保留国外作品中优秀的文艺风格,丰富中国的文学艺术,从而促进中国文艺的发展。
他说:“所有的翻译都要兼顾两面,一是力求通俗易懂,二是保留原文的丰富性,但这种保留往往与易懂相矛盾:我不习惯。 可是,原来是洋鬼子,当然没人能习惯,为了比较,他只能换衣服,却不能割鼻子挖眼睛。 我不主张剃鼻子和拔眼睛,所以在某些地方,我仍然喜欢不愉快地翻译它。 ”
文学:2024年辛亥革命后,鲁迅是第一个为中国抢走俄国文学“普罗米修斯之火”的人。 他早期关于摩罗诗歌的工作集中在普希金和莱蒙托夫对 19 世纪一些最伟大的革命浪漫主义诗人的诗歌的分析中。 2024年,在鲁迅、周作人翻译印刷的《域外**文集》中,翻译了**作家安特雷夫、贾尔勋的作品。 2024年,他翻译了作家阿尔日瓦尔谢夫的中篇小说《工人苏维洛夫》。 他还积极支持魏素媛、李继业等热心苏俄文学的新人的译作出版,并帮助他们创办了未名社。 果戈理、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高尔基等一大批重要作家的作品,通过鲁迅不断传入中国。 鲁迅翻译的《死魂灵》《毁灭》《浑流》都是代表作。
日本、德国、法国等国家:鲁迅早期更关注拜伦、雪莱、卢梭、尼采等西方作家。 鲁迅等人共同编纂了《萧伯纳在上海》一书。 此外,他还组织了马克吐温的《夏娃日记》的翻译,其中他用简短的引文表达了他对美国文学及其作家的看法。 他引进和推广了一大批在中国容易被忽视的小国进步作家和作品。 例如,日本作家夏目漱石和森欧瓦伊的作品,波兰诗人密茨凯维奇和作家贤克维之的作品,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诗歌,保加利亚作家巴佐夫的《战争中的威尔科》,罗马尼亚作家索多韦努的作品,荷兰作家王爱的《小约翰》,芬兰女作家明娜·孔德的《疯女孩》等。
文理:鲁迅翻译楚川白存文艺集《苦的象征》和《走出象牙塔》,2024年至2024年出版文艺文艺集《墙下翻译丛书》,后又翻译了苏俄卢那察尔斯基的艺术文集《艺术论》,文学批评集《文学与批评》, 以及根据日文译本重新翻译的《苏维埃俄罗斯的文学和艺术政策》。
自他2024年离开我们以来,已经过去了87年。 但他陪伴我们走过我们成长的每一个阶段,他的许多著作在我们完全理解其含义之前就已经被阅读和背诵了。 许多年后,当我们有了一定的经验时,我们突然醒悟过来,意识到它的珍贵。 我们可能永远无法真正了解鲁迅,但了解鲁迅作为翻译家,至少可以让我们离这位文学巨匠更近一步。
资料**文字**及资料均为网络,非商业用途,仅用于科普,如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联系本平台,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