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变了,产业变了,园区也要变,尤其是发展模式要跟着变。 12月26日,在2023湾区产城创新大会期间,中国(深圳)综合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屈健在《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与产业园区转型升级》主题分享会上表示。
曲健指出,目前,传统的产业园区开发模式已经走到尽头,过去园区赖以生存的土地增值和租金收入已经不可持续。 “业内明显感觉到,园区转型升级是'外压内动',不得不在房地产业务之外寻找收益。 他说。
面对七类企业发展的大数据,曲健表示,当前园区的发展要顺应行业最新发展趋势,在选址、延伸服务、产业环节等方面有所作为,为企业提供全方位、多维度、专业化的配套服务。
在选址上,粤港澳大湾区企业高度集中在“第一内湾”,其中近三分之一的企业在深圳集聚。 基于此,曲健建议将公园建在核心区,“地点对,结果事半功倍”。 ”
在产业定位方面,技术密集型企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逐渐占据珠三角产业主流。 为此,曲健认为,园区需要把握相关产业特点,建设配套设施,实现“筑巢引凤”。
在延伸服务方面,深圳企业在境内外投资更加积极、广泛,也构建了积极、紧密的创新网络和广东省一流的连锁网络。 针对这一点,曲健表示,园区需要具备相应的增值服务能力,制定有针对性的服务方案。
在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背景下,曲健还提醒,园区要实时跟进涉及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的最新政策,加强与保税区、海关特殊监管区等功能区的嫁接, 用好政策红利,为企业创造自由便捷的投资环境。
过去经济增长是由吸引劳动力和吸引投资驱动的,但现在它逐渐受到三个因素的驱动:科技进步、教育投资和制度创新。 他说,“公园应该考虑如何处理这三个要素。”
园区转型升级面临三大障碍:重新规划、重新建设和重新开发。 曲健建议,园区要做好123规划体系。 其中,“1”是一组策略,针对业务策略体系进行迭代升级“2”是指两个规划,一个侧重于产业规划,另一个侧重于空间布局。 “第一代工业园区基础设施规划造价为每平方公里5亿元,第一工业园区1平方公里造价突破100亿元。 他说,从5亿增加到100亿,增长了20倍,大家自然都知道这两个计划的重要性。 “3”是指发展模式的利润报告、投融资报告、管理运营报告等三份报告,解决了“谁来管理、谁来经营”的问题。
每个工业园区所服务的对象都在变化,因此,工业园区的经营者、开发商和投资者必须与时俱进。 “曲健说。
记者 李家瑶 摄影 朱洪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