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成,我们来了!但看这里:山水秀丽,土地肥沃,百姓纯洁,人物......我们走路,我们看,我们读,我们感受,我们沉默,我们呼唤,我们耕种,我们收获。 走在美丽中国,助力乡村振兴。 从现在开始,医院将推出“翁成日记”,帮助我们做事。
2024年12月31日星期日,广州。
今天,2024年的最后一天。
昨天,我开始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复盘,并在朋友圈晒出了《2024年海报》第一期。 九公歌只能寄出九张海报,其中大部分都与翁成有关,这些海报不仅有内涵,而且艺术品质也不错。
比如“瓮城地管局考古成果展”就具有独特的内涵。 这张海报最特别的是,展览的开幕时间定在了2024年。 2024年后的今天!当然,这是一种异想天开,2024年后是否会有人类是一个问题,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想象2024年后人类和非人类会是什么样子,以及2024年后我们“行为”的状态。 这对现实有很大的影响,这就是我非常强调的历史感。 乡村建设要有历史感,这种历史感要表现在细节上。 这张海报已经成为一个坐标,将我们对历史、现实、未来、目标和成就的基本思想联系起来。 这张海报中有一些细节,也值得大家关注,比如AI管理员、虫洞专家等,提醒参展艺术家我们论证的依据是什么。 我希望所有参与这个项目的艺术家都能有面对未来的意识和意志。
还有一张非常重要的海报,《我在中国的70年农村生活》,是关于杨阿姨的口述历史项目。 目前,进展不是很理想,因为各方面原因,包括杨阿姨突然来到广州,不在瓮城,各种资源的分配也到位。 当然,我们的想法有很深的意义,我们想通过八字峪一个农民的具体和微观生活,切入对中国广大农村的浩瀚历史的研究,——主要是微观史。
另一张海报也很特别,那就是《瓮城农艺人的故事》系列,其中一篇故事是专门为“组长”量身定做的,叫《我不是方丽君》。 我对这个项目抱有很高的期望,试图推动一个极具影响力的当代艺术家和一个完全不为人知的普通农民的可能性,从而有可能通过艺术让他们的生活或多或少地紧密或松散地联系在一起,从而在自己的命运中产生一些不同的火花。 这个项目也是对新当代艺术的探索,将所有的时间、空间、思想和事物都转化为艺术行动的一部分。 我们不仅在导演和表演,而且在生活和生存,这是今天当艺术概念泛化到无处不在和无处不在时应该有的终极表达。 它既是虚拟的又是真实的,远的和近的,内在的和外在的,高不可攀的,尘土飞扬的。
我们行动中最重要的部分,即瓮城农村青少年诗歌讲座的海报昨天没有发布。 诗歌教育将有更多的实践空间,这就是我们将在瓮城创造的诗歌生态。 诗歌生态也是我们建构当代艺术新格局的尝试。
回首过去,我们所有的立足点其实都在人民和人民身上。 人民的动员、人民的理解、人民的疑惑、人民的联动,是我们一切艺术实践的出发点和落地点。 关于人在艺术实践中的意义,最重要的关键词之一,当然是要牢牢把握自己的“主体性”,但前提是什么呢?当然,我真正意识到自己的主体性的存在。 为此,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首先是让群众意识到“我”的存在,意识到我作为一个主体的存在,这是我们一切艺术实践的前提。
由张彦勤撰写。
编辑:王启彤.
由赵旭红评论。
由张彦勤发布。
责任编辑:王启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