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晚报记者徐媛。
一位受欢迎的医生的肖像
于慧涛是长沙市芙蓉区东屯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儿科医生。 从事社区基层临床工作14年,用仁爱之心守护儿童健康,让孩子家庭口碑、知名度逐渐上升,每天见到100多名儿童,不少家长评价“带孩子来找余医生,真让人放心”。
早上6时30分,刘先生手里拎着早餐,一路小跑到芙蓉区东屯渡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此时,中心还没有开门,已经有7个人比他早到了,都是小病人的家属,为了拿到于辉涛医生的医疗号码,他们早早起床天黑。
7点20分,排队的人越来越多,门一开,早上发布的60个号码瞬间被抢光,刘先生感叹“早点来,快反应”,然后和朋友圈记录下了这一刻。
第一次去东屯渡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很多人发现不容易找到。 这家社区基层医院并不位于繁华大道旁边,而是“隐藏”在老农安社区,因为有群众称赞的好医生,所以和大医院一样热闹。
缝了几针后,发烧抽搐的孩子很快就平静下来。
俞医生,俞医生,你看孩子,孩子抽搐了!在诊室忙着看医生的于慧涛听到门外的喊叫声,立刻冲到门口。 此时,3岁的孩子神志不清,口吐白沫,于辉涛神情平静,他很快确定孩子是流感引起的热性惊厥,因为社区医院没有镇静、解痉药,于辉涛用针灸进行紧急治疗,针刺了几下,孩子很快就冷静下来, **他们迅速为孩子吸入氧气并准备退热药。
不到5分钟,于辉涛就匆匆回到了会诊室,这也是他下午连续会诊3个多小时后第一次离开座位。
早上60点,下午40点,一天100次,已经是于辉涛的日常生活了。 近日,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高,他进入了满负荷模式,每天最多就诊130余次,每天最多10小时以上。
廖女士带着4岁的儿子从长沙高铁南站赶来,儿子这几天一直在咳嗽,她担心孩子感染了支原体肺炎,所以中午早早就来到了医院。 “只是普通感冒,没什么大不了的,吃点感冒药,最近注意防护,回家要多喝水。 俞慧涛仔细检查后安慰道,廖女士立刻放心了。
两年前,廖女士成了于慧涛的“粉丝”,在她眼里,于医生是父母心中的“名医”,甚至比大医院的医生还要厉害。 “孩子两岁的时候感染了合胞病毒,高烧40多度,在附近的大医院发烧两天都没退,朋友推荐我去看俞医生,我一脸怀疑,没想到俞医生给了孩子**3天, 孩子生病了,一天只花100多块钱。廖女士说,从那以后,孩子如果有什么问题,她首先想到的就是俞医生,只要到了俞医生的办公室,咨询完后,她心中的焦虑就会得到解决。
俞医生很有耐心,任何问题都会详细讲解,孩子生病了,大人最着急,俞医生总能抚慰我们的情绪,让大家安心。 “记者在采访中最常听到的就是类似的话。
12月5日,于惠涛看病一直到下午1点多,匆匆吃了几口饭,休息了一下,进入了下午的会诊。 每当下午遇到远方的病人,哪怕天黑,于辉涛也要把所有的小病人都看完,才能安心下班。
不放弃,从萌芽到扎根
在东屯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面经营杂货店的李叔叔注意到,近几年来社区医院来的人越来越多,尤其是近两年的清晨。 有的家长带孩子去看病后,会顺便去李叔叔的店里买点零食,除了长沙本地人,还有很多外地人。 “有常德、新华社、娄底的人。 作为社区医院变化的“见证者”,李大爷有很多话要说:“这么多人愿意从外地过来,是因为好人好起来快,收费少了,慢慢蔓延开来。 ”
大医院抢专家号码是家常便饭,几年前来基层医院排队抢号是不可想象的。
扎根社区基层医院14年,于辉涛的路并不平坦,他也有过去的念头。 究其原因,即使小区患上了普通感冒,他们也不愿意考虑在家就医,宁愿选择几公里外的大医院就医。 当时,于辉涛感到迷茫,前方的路在哪里?
当时刚入职两年的于辉涛,并不负责儿科病例,主要诊治常见病、多发病和一般急诊。 考虑到东屯渡街道有大量儿童,社区医院将汇涛送至湖南省人民医院进行儿科培训。 为了满足居民的就医需求,于慧涛的儿科医生之路已经开通。
2024年,芙蓉区实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探索分级诊疗,并在东屯渡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试点。 “病人和医生签了预约后,生病后就有了靠山,可以第一时间向健康管家求助,而不是盲目地赶到大医院。 于辉涛渐渐感觉到,基层医疗机构“上门”的现象发生了变化。
从2024年前后开始,余惠涛门诊前的病人越来越多,依靠患者家长的口口相传,于惠涛成为了“栋梁”。
患者不想来的问题早已不复存在,但新的问题正在到来。
有的医院、民营医疗机构来高薪挖人,但于辉涛却坚定地留在基层医院,和基层医院一起成长。 东屯渡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李静说。
面对离职的话题,于惠涛诚恳地说:“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我也想过要不要在更高的平台上发展。 但想到社区医院的培训,想到每天上下班路上居民朋友的亲切问候,我就舍不得离开这个大家庭。 ”
为促进社区基层医院发展,于惠涛在长沙市率先成立。
十。 第五届、十六届全国人大代表积极建言献策。
目前,基层医院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检查设备不完善,药品匮乏,急诊患者难以应对。 于辉涛表示,相信通过国家对社区医疗的大力支持和改善,这些问题终将得到解决,社区居民的健康将得到更好的保障。
关于家门口“人气医生”的系列报道中的第二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