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凝聚了中华民族智慧的精华,承载着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 作为民族本土布织的一个分支,万向手工编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年前的黄道坡时期,广大劳动妇女在长期的织造实践中积累了精湛的民间手工艺技艺。 岁月的年轮,历经岁月的变迁,万向织带在精心的浇水下,越来越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不断融入现代生活。
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校园,火炬代代相传
为延续优秀传统文化,全面加强青少年人文教育和劳动教育,2024年,万向学校孩子们迎来了“匠心我传承非遗缎带进校园”活动,20名热爱手工艺的同学通过报名选拔,加入了缎带传承“小大师”团队, 并通过10场生动有趣的非遗讲座、非遗展示和互动体验课程,让市级传承人传承技艺传承,培养出一批年轻的非遗传承人。这些精力充沛的孩子对织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了解了织带的历史文化,学习了一整套经线、扣环、编织一整套窄带操作步骤。
看着这些娃娃的认真奉献,我们万向织带的未来是有希望的。 市政织带的传承人盛金娟如释重负地说。
2024年,手工织带技艺也成为万向幼儿园体验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从初次相遇、探索,到体验、展示,一步步引导孩子们了解非遗文化遗产,小丝带激发了他们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感,增强了孩子们的文化自信心。
在浦东新区南汇新城2024年非遗专场,现场展示了织带口金袋、织带鞋、造型迥异、寓意丰富的窄带等生活用品,唤起群众对织带的记忆。
2024年6月,手摇织机带被带到浦东文化艺术指导中心开放体验、展示和交流课程,匠心的工艺和富有感染力的色彩图案吸引了大批手工艺爱好者。
在临港新区揭牌四周年暨幻云东方兽“仙”的现场,为期8天的幻云东方节气集市,让群众在滴水湖畔感受国潮的魅力和传统手工丝带技艺, 同时也感受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元宇宙的碰撞与融合。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万乡,他们不懈怠
吱吱 声。。。。。。吱吱 声。。。。。。每周三下午,“织机合奏交响曲”将来自万向镇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室。 无论严寒酷暑,风雨无阻,万乡镇各村的11位织带传承人,在这片“非物质文化乐园”里精耕细作两年多。 她们纷纷表示,这里不仅是传承手工编织技艺的地方,更是她们像姐妹一样相互合作、交流、创新的“家”。 只要他们的手脚还能用,他们就会一直努力传承这门代表万向的传统技艺。
自2024年加入万向镇织造传承团队以来,在市级几位缎带传承人的共同领导下,他们相互配合,共同提高,在探索创新缎带工艺品模式的道路上齐心协力,勇往直前。 参加了60多场大大小小的技能展销会、培训等活动,编织了100多条不同颜色、色彩鲜艳的宽带和窄带,数百件创新的丝带工艺品和新的丝带图案等,这些硕果累累的果实在传承的道路上编织成了他们的“专属记忆”。
非遗竞赛,异想天开
智能时尚的IP造型、五颜六色的织带图案办公用品、别出心裁的织带日用品......这些吸睛的丝带文创设计在今年的“活力万向锦缎未来”非物质文化遗产设计大赛中脱颖而出。
来自全国各地的49件作品报名参赛,以创意转型、创新发展为理念,涌现出一批“创新、易用、可转化”的丝带文创产品及设计方案,结合时代美学,推动非遗技艺融入当代生活, 并焕发出新的魅力。
在今年上海马拉松的赛道上,一道靓丽的风景出现了:万向丝带与国内知名鞋履品牌特步合作,首次打造联名模式,将传统技艺与现代时尚相结合,带来独特的视觉冲击和运动体验,让传统非物质文化传承与跨界联名碰撞出新的火花。
万向丝带以传统手工艺技艺为特色,融合历史传承、民族风情和地域文化,具有工业生产无法替代的文化温度,振兴和弘扬非遗手工艺品,关系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复兴。 通过打造“活力+跨界+创新”的模式,传统非遗逐渐融入现代生活,这门触手可及的非遗技艺正在绽放新的生命力。
文:阎岳曲嘉妮。
编辑:李志浩。
*请注明来自浦东发布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