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 什么样的性格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什么样的选择会决定每个人的命运和方向,这是非常不同的。 国外的科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在奇怪的情况下进行实验这个实验后来成为发展心理学中使用最广泛的评估方法。 科学家将1岁左右的婴儿放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观察他们对“与母亲分离”的态度,然后将他们分为三种类型:安全依恋、矛盾依恋、焦虑依恋、心理学家通过对孩子20多年的随访,观察孩子从婴儿期到成年期,以及后续的大量实验,发现除了少数经历过重大变化的孩子外,大部分孩子的依恋风格都与婴儿期一致。 后来,科学家又在上千名儿童身上做了类似的实验,结果在无数孩子身上得到了应验,科学家们不得不感叹:一个人的童年和与父母的关系,几乎是注定了一辈子。 01 安全附件在奇异场景实验中,有的孩子在妈妈离开后会大声哭泣,急切地到处寻找妈妈,当他们回到妈妈的怀抱时,会显得格外委屈和快乐,在妈妈的安慰下,他们的情绪可以迅速平息下来。 当妈妈再次离开时,因为刚才的经历,孩子会显得更加渴望和妈妈亲近,即使一时看不到妈妈,也会更有耐心。
这样的孩子往往和妈妈关系很好,在享受母爱的同时,也能主动拓展自己的能力,在和别的孩子玩耍时,也能主动与他人交流,敢于表达自己的感受,而不是盲目哭泣和恐惧。
适应新环境的能力使他们更容易结交新朋友,表现出情绪稳定、自信和独立,在进入学习和工作岗位后具有突出的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
安全依恋的形成主要与母亲直接相关。
与孩子有牢固依恋的母亲更温柔、更有爱心、更有耐心,并且能够对孩子的信号做出积极反应。 面对亲子冲突,他们也会用技巧去化解,很少给孩子造成不愉快的亲子经历。 当孩子发脾气时,他们也可以及时接受和缓解。 因为负面情绪可以被引导,积极情绪可以得到积极的回应,所以孩子的成长环境总是稳定而温暖的。 长大后,他们往往会养育出情绪稳定、坚韧、独立的安全孩子,形成正向传递。 总之,有安全依恋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无论是工作、婚姻、心理健康,还是社交,一般都有较高的幸福指数。
02 主动依恋在奇异场景实验中,有些孩子在妈妈离开后会显得很伤心,当他们回到妈妈的怀抱时,他们仍然会显得很生气,他们哭着闹事,把妈妈推开,但当妈妈不理他们时,他们又哭得伤心欲绝。这种安全感差、想要母亲、拒绝母亲的矛盾心理,是矛盾的依恋。 孩子之所以没有安全感,特别粘人,想一直陪在妈妈身边,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妈妈平时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对孩子的表情和亲密关系显得敷衍或漫不经心,导致一种不被关注的感觉。 例如,虽然母亲在孩子身边,但当孩子高兴地向母亲展示他的手工艺品或绘画时,母亲往往不抬头敷衍:“好,好,我明白了”。
当孩子不小心受伤时,妈妈也会一边唠叨抱怨一边治疗伤口:“你怎么这么粗心,叫你不要碰那个东西,看看要不要试试,看看疼不疼吧?”
当孩子想和妈妈一起玩时,他总是不耐烦地吼道:“你没看到妈妈很忙吗?自己去玩吧,不要大惊小怪!”
这种虽然有人在身边,但总比没有好,会让孩子在孤独与陪伴、喜悦与失落、爱与愤怒之间徘徊,从而形成渴望与抗拒的矛盾性格。 当这些孩子长大后,他们会显得无助。 在亲密关系中,他们可能很粘人,但不信任,经常担心对方会离开他们。 他们不透露自己的真实想法,他们内心显然很在意,但他们嘴上却说着伤人的话。 但当对方离开时,他们会想方设法纠缠或冲动行事。 他们经常表现出无理取闹和情绪化的特征,他们渴望亲密关系,但往往因为他们矛盾的性格而将亲近的人推得越来越远。
03 回避型依恋在奇怪的场景实验中,还有另一种类型的孩子,他们表现得非常独立、理智和冷静。 面对母亲的离去,她们也伤心哭泣,但她们不会主动寻求安慰。 当妈妈回来时,他们不厌倦被她抱在怀里,他们甚至不在乎“妈妈回来又离开”。 如果有陌生人加入,他们会很快适应并相处融洽。 科学家将这种情况称为回避型依恋。 有回避型依恋的孩子似乎非常容易和独立,他们对母亲的要求不高,他们喜欢一个人玩,他们显得冷静独立,他们有超越自己年龄的成熟和冷静。 然而,科学家发现,具有回避型依恋的儿童往往有一个回避型的母亲。 当他们抚养孩子时,他们做的最多就是说不。 拒绝拥抱孩子,拒绝与孩子亲密,拒绝孩子的情感。 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听话听话,希望他们能够独立玩耍,不惹麻烦。 当孩子犯错时,回避型妈妈也会责怪孩子,甚至发脾气。 回避型依恋的孩子不是没有情绪,而是根本不敢生气,因为一旦表现出让妈妈不满意的事情,就会面临批评和责任,他害怕痛苦或失望,所以他不得不压抑自己内心的依恋情绪,表现出“我很好,我可以, 我不需要照顾和关注”。但长大后,他们本能地拒绝,拒绝透露自己的内心,拒绝被别人看到,拒绝同情别人的情绪。
改变自己,改变代际传递
我们了解各种依恋关系,不要责怪父母做坏事。 他们也可能在抑郁时被父母忽视,在恐惧时被拒绝,所以不知道如何安慰孩子,导致这样一种代代相传的依恋模式。 当我们成为父母时,正是打破代际传递、改变命运的最佳时机。 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掌握必要的心理学知识,接纳自己和孩子的不完美,并积极做出改变,用爱和陪伴与孩子建立稳定、温暖的依恋关系,让孩子有安全稳定的心情。 表达心中的爱,让心中的爱流淌,让你的眼神柔和温暖,打破代际循环,也许只是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之间。 版权声明:部分内容,**文章**在网络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分享,如分享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标志**不是原创,请私讯,我们会及时审核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