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些金字塔的顶端四十个世纪,俯瞰着我们。 — 拿破仑·波拿巴
10月底,我无意中得知雷德利·斯科特执导的新片《拿破仑》即将上映,而且几乎同时在国内上映。 我仍然清楚地记得那种兴奋,因为导演和电影的主题太符合我的胃口了!于是,盼望着星星和月亮,盼望着12月1日的早晨,我毫不犹豫地逃课(不那么重要)去电影院。 怀着对历史和电影的崇敬之情,在北方寒冷的冬天骑着3公里,在附近最好的电影院看《拿破仑》的首场演出。
两个半小时过去了,走出影院时,我的内心活动更加复杂。 但在写下个人感受之前,最好先梳理一下剧情。
法国大革命使整个法国陷入“愤怒”状态,在一系列重大事件后,最终导致路易十六和安托瓦内特王后被送上断头台。 这是电影的开场,主角拿破仑以“科西嘉乡巴佬”的身份出现在人群中。 法国杀死了君主,忍受了欧洲所有封建列强的敌意。 宿敌英国人没有错过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在保皇党人的建议下,出兵攻占了法国南部重要的港口城市土伦。
执政的总督陷入了真正的麻烦,似乎整个法国和新生的革命事业很快就会被摧毁。 时代造就英雄,年轻的炮兵上尉拿破仑被弟弟介绍,肩负起收复土伦的重任。 拿破仑一眼就看出了问题的症结所在:收复土伦的关键是攻占港口旁边的大堡垒,这样才能轰炸英国舰队,以取得胜利。 他一边整编军队一边侦察计划,然后趁着夜色发动了决定性的进攻。 这场战斗后,拿破仑一反常态地晋升为准将,成为法国的英雄。
在鲜花和掌声中回到巴黎,拿破仑并没有被上流社会的浮华和魅力所吸引,因为他遇到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他的妻子约瑟芬,她一生都影响着他。 两个人“极度拉扯”的“虐恋”贯穿全片,成为本片的主题。
在巴黎期间,拿破仑接受了巴拉斯督察的要求,用大炮成功镇压了巴黎街头保皇党军队的武装叛乱,并成为巴黎驻军的指挥官。 至于约瑟芬,两人相识相爱,在拿破仑被派往埃及之前就结婚了。
在埃及,拿破仑不知所措,马穆鲁克士兵根本不是他的对手。 拿破仑除了通过无数封信疯狂地表达对约瑟芬的爱和思念外,还参与了古埃及的考古工作。
然而,拿破仑为之奋斗的法国和他的妻子约瑟芬都“背叛”了他。 法国国内政局不稳定,约瑟芬出轨的消息广为流传。 他一怒之下回到巴黎,决心做出改变。 拿破仑和约瑟芬挣扎了几次,终于意识到他们离不开对方。 在政治上,他得到了亲信和几个**的支持,发动了政变,并被誉为共和国的“第一执政官”。 虽然拿破仑在政变中遭到五百院成员的阻挠甚至殴打,但当士兵们冲进会场的那一刻,一切都已经注定了。
拿破仑作为“第一执政官”,继续着他非凡的军事胜利。 最后,没有荣耀可以与他的壮举相提并论。 2024年,拿破仑本人加冕为“皇帝”,人生的巅峰即将来临。 “奥斯特里茨战役”场面极其宏大,拿破仑用自己的军事才能,让普俄联军在冰湖上遭受重创,真正做到了“惊天动地”!然后,拿破仑击败了“第四次反法同盟”,确立了法国在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 奥地利皇帝、普鲁士国王和沙皇不可能在拿破仑的眼中。
战场是骄傲的,但爱情领域却有些失意。 拿破仑和约瑟芬的关系几经波折,难得稳定下来,“约瑟芬迟迟不生子”成为摆在众人面前的一大问题——皇帝不能没有继承人。 拿破仑和约瑟芬都努力工作——甚至吃早餐的大厅也被用作“创造人类”运动的场所。 但老天爷并没有成全人们的愿望,属于他们两个的孩子就是没有出现。 最后,在不愿见到儿媳妇的岳母和许多**的压力下,拿破仑选择了与约瑟芬离婚,迎娶了奥地利公主。 婚后不久,“小拿破仑”诞生了,大家都松了一口气。 带着喜悦,拿破仑即将继续他的伟大事业。
现在,欧洲大陆上只有**不受他的控制,拿破仑明白,只有将**踩在脚下,才能打破英国人的心智,实现打败英国的总体目标。 1812 年,拿破仑率领 570,000 名士兵远征俄罗斯。
路途遥远,加上俄军“以坚固的城墙清理荒野”和“累了就打仇”的战术,法军无法“决定一场战斗的胜负”。 但拿破仑就是拿破仑,他率领部队前进,直奔莫斯科。 2024年9月,拿破仑率领法军在极其艰苦的波罗底诺战役中取得战术胜利,但损失惨重。 9月中旬,拿破仑进入莫斯科。 拿破仑希望亚历山大一世妥协,但他受到了莫斯科大火的欢迎。 拿破仑不得不从莫斯科撤军,并在损失惨重**之后再次撤军**。 影片省略了后续故事,直接跳到了拿破仑退位的场景。
在厄尔巴岛流亡后,拿破仑并不甘心。 在偶然看到一篇关于约瑟芬与俄罗斯皇帝会面的报纸文章后,他大发雷霆,决定返回法国重新掌权。 拿破仑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赢得了军队的支持,“百日”就这样诞生了。 影片高潮迭起,也是导演最费力的部分——滑铁卢之战。 英军司令威灵顿公爵与拿破仑正面对峙,普鲁士司令布吕歇尔赶去支援英军。 这一次,拿破仑惨败——先是大雨耽误了法军的进攻很长一段时间,然后士兵们的进攻无效,然后拿破仑自己的骑兵冲锋仍然受挫,最后布吕歇尔的普鲁士军队从侧翼冲入战场,一切都尘埃落定。
拿破仑再次被流放,他的目的地是远离大西洋的圣赫勒拿岛。 在这里,拿破仑回忆起他的过去,他与约瑟芬在一起的时光,以及他的健康状况。 影片最后,拿破仑背对镜头面向大海,从椅子上缓缓跌落,像《教父3》中的二代教父迈克一样死去。
剧情梳理好后,再来谈谈我的想法。
雷德利·斯科特这次的作品非常令人失望:《拿破仑》作为一个故事令人困惑,作为历史充满了错误和遗漏,作为电影无聊,作为意识形态宣传荒谬。 很难想象,这是拍过《异形》《天朝》《黑鹰坠落》等好片的雷导演的杰作。
令人困惑的故事:
《拿破仑》的主线不是拿破仑一生的功绩,而是他与情人约瑟芬之间的情感纠葛。 的确,不可能在几个小时内呈现出这样一个伟人的完整人生,导演必须做出权衡,甚至做一些比较大的调整和改编。 此外,雷道想从另一个不寻常的角度描绘拿破仑也是可以理解的。 然而,《拿破仑》中的剧情给人的感觉是“乱七八糟”——很多地方的逻辑关系和凝聚力都让人摸不着头脑,拿破仑和约瑟芬的关系也不如他的结果那么出名,这让整个故事“乱七八糟”得手。
前一秒他还是人群中的“无名小卒”,下一秒他出现在州长办公室接受任命;前一秒他还在享受温馨的家庭生活,下一秒又开始讨论“雾月政变”;前一秒他还在和约瑟芬一起过夜,下一秒他就在充满火药的战场上前一秒他还只是当“第一执政官”,下一秒他又被加冕为“皇帝”··在主人公拿破仑的周围,有许多突兀的转折。
对于历史爱好者和熟悉拿破仑的粉丝来说(我只知道一两件事),这样的故事安排还是需要消化的,广大普通观众的观影体验当然更不友好。
充满错误的历史:
作为一部“英美”电影,全世界的观众都预料到法国可能会被“黑得很惨”。 然而,当我走进电影院时,我还是吃了一惊——很难不注意到整部电影中大大小小的错误。
当安托瓦内特王后被送上断头台时,拿破仑远在千里之外,他不可能在人群中**。 巴拉斯起初并不认识拿破仑,他不可能像电影中那样与他交谈并直接任命他为土伦地区的指挥官。
在土伦战役中,拿破仑没有率领“偷袭”夺取要塞。 虽然有“夜战”,但具体情况与电影中展示的场景大相径庭。 拿破仑的军事实力和精湛的炮兵战术最早在土伦展现出来,影片并没有展现这些元素,而是把他描绘成一个“神经质”的“鲁莽的人”,他不指挥,而是与士兵一起冲锋。
在埃及,拿破仑确实可以看到金字塔,但与马穆鲁克士兵的战斗仍然很遥远。 所谓“轰轰金字塔”实在是荒谬,这样的措施毫无意义。 离开埃及的主要原因不是约瑟芬的不忠(拿破仑自己的事情也不是没有少数事情),但埃及战局的困难和法国的动荡是关键。
奥斯特里茨战役看起来很热闹,但经不起推敲。 影片完全忽略了拿破仑一系列巧妙的策略和操作,只关注“冰湖”。 “冰川湖”确实存在,但它的作用并不像电影中那么夸张——仿佛整个俄奥军队都被拿破仑的设计淹没了。 战斗的核心是“高地”,拿破仑主动割让这个“战场”来迷惑敌人,然后率领法军打了一场漂亮的攻势,最终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奥斯特里茨战役可以说是拿破仑所有辉煌功绩中最耀眼的一次。
撇开其他错误不谈,滑铁卢的《终局之战》最值得抱怨的是。 这场运动的影响是如此强大,以至于今天的人们仍然将“滑铁卢”视为“遭受失败的不屈不挠的胜利者”的代名词。
关于这场战斗的历史资料和研究非常充分,网上也有非常专业和详细的评论,这里就不“拿斧头”了。 只有两点:拿破仑绝对不是骑马冲锋,而是一直坐在军队的大帐篷里;威灵顿公爵绝对不是一个老式的冷血动物。
如果说雷道的《拿破仑》是历史,那么它无疑是错误百出的。
无味电影:
《拿破仑》整部电影完全是“跑账”,看不到人物的丰富维度和蜕变,甚至很多重要人物都像舞台上的背景板,耀眼却又可有可无。 最致命的问题还是主角们——拿破仑和约瑟芬不仅“令人不安”,而且“难以理解”。
整部影片基本是按时间顺序展开的,没有花里胡哨。 在历史和传记电影中,这种处理方式非常普遍,可以理解。 但《拿破仑》给人的感觉就像是一个无聊的“流账”。 说实话,除了开场王后被送上断头台、砍头的那一幕,以及保皇党叛乱中拿破仑“拉大炮轰人”和战场上杀戮的呐喊声外,看电影的过程非常沉闷。 至少和我看同一部电影的观众,在电影结束时都掩饰不住脸上的疲惫。
首先,影片的色调较暗,仿佛加了一层滤镜。 我猜导演想用色调来体现历史的严肃和庄严,但效果并不好。
其次,影片内容“不合适”,在拿破仑和约瑟芬的爱情史上花费了太多精力,这不是观众所期待的。 毕竟,当人们走进剧院时,他们希望看到骑在马背上南北作战的伟大英雄,以及年轻的战神皇帝。
且不说拿破仑的“武术”应该占据多大的空间,至少要表现出《拿破仑穿越阿尔卑斯山》和《拿破仑的加冕典礼》的方位,这两幅作品在东北澡堂经常被用作装饰画。 没有战略,没有纵横规划,雷导演的电影对拿破仑的事迹展现得太少,完全“不正确”,或许可以称《拿破仑的演义》、《拿破仑秘史》、《拿破仑与约瑟芬》才是恰当的。
最后但并非最不重要的一点是,这部电影的两位主角拿破仑和约瑟芬的人物形象令人惊讶。 坦率地说,这部电影中的拿破仑简直就是一个“怪胎”:他自卑自大,浑身充满了童爱和黄色的垃圾,有点“耙耳朵”,还有一点“爱母的干净”。 约瑟芬这个角色也不甘落后:除了在男人堆里散发着“”的魅力外,更是与拿破伦上演了“琼瑶大戏”,总是透露出“三分冷淡、三分嘲讽、四分漫不经心”。
人物塑造的失败,直接导致了剧情推进过程中太多的诡异逻辑,给人一种拿破仑率领法国征服欧洲大陆“又气又怒”的感觉,一切都是为了约瑟芬。
滑稽可笑的意识形态宣传:
我不想像网上很多博主一样,谴责《拿破仑》是“历史虚无主义”,是美国好莱坞让其他国家文化相形见绌的“模范剧”。 因为,这部电影的创作者不够聪明,不会做出这么坏的事情。 相反,他们愚蠢到用自己的文化产品“挖祖坟”。
在电影公告的采访中,导演公开表达了对拿破仑的“蔑视”,大致意思是:他是一个野心家和屠夫,带来了灾难。 由此产生的电影确实反映了这一观点。 导演和主演们将“批判”作为总基调,并将其作为整部电影的思想内核。
谁创造了拿破仑?世纪之交是欧洲,大革命时期是法国。 他的崛起、成就、失误和衰落,都是人类历史留给后代的财富——有经验和教训。 不可否认,法国大革命有非常血腥的一面,拿破仑战争带来了悲剧**,但无论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被评价为“无用”,无论多么丑陋或不分青红皂白,显然都不符合历史真相。
导演的《春秋笔法》给本来就不真实的东西增添了一层不真实感——影片结尾列出的**数字,故意把所有的“锅”都扔给了拿破仑一个人。 如何?英国、普鲁士、奥地利、俄国等国多次主动组成“反法同盟”攻打法国,拿破仑必须为攻打法国承担“罪责”
提醒导演,法国大革命是世界推翻封建制度、追求“自由民主”和“自然人权”的伟大典范,拿破仑颁布的《民法典》是法治精神的象征。 所有这些都是西方自诩的“文明”和“先进”的基础。
玩,批评这个,批评那个,不要真的挖自己的“祖坟”。
唉,太激动人心了!电视剧《汉武帝》中的那段话唱得好——“千年谁还记得谁”。 和拿破仑一样伟大,难免会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淡出,让他成为一个“会打扮的小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