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高句丽一直被视为中原政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早在商代和周时期,中原政权就已经与朝鲜半岛政权建立了某种联系。 早在商代,商朝的叔叔惠子逃往东北,在朝鲜半岛建立了岐孜朝鲜。 周王朝建立后,吉子朝鲜王朝也选择向周天子鞠躬,接受其封圣。
直到战国末期,姬子朝鲜被燕人魏满灭亡,朝鲜半岛地区的政权也转变为魏朝鲜但最终却迎来了汉武帝在位期间被灭亡的命运。 汉武帝在原魏朝鲜领土的基础上,在当地设立乐浪、临屯、宣宿、振凡四个县,朝鲜半岛也纳入西汉直辖。
在魏晋南北三朝的乱世时期,中原政权既不能也不愿意在朝鲜半岛上花费精力这为高句丽政权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契机,并逐渐发展出独立的野心。
即便如此,高句丽仍然与中原政权关系密切,表面上接受中原政权的封圣,并派使者进贡,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隋朝建立。
也正是由于朝鲜半岛地区与中原政权之间长期的密切联系,隋朝在征服高句丽的过程中也获得了某种道义上的支持。
毕竟,在“天下都不是王地”的意识形态影响下,古代统治者更注重内部的统一和稳定。 而高句丽作为一个在文化和战争上绝对从属于隋朝的政权,自然是这种内部统一稳定的首要目标。
2.高句丽本身对当时的隋朝边境构成了威胁
对于隋朝来说,最大的敌人是南方的陈朝。 然而,在这种南北对峙、战争即将爆发的形势下,高句丽充分展现了其摇摆不定的墙对墙草风。
当时,高句丽一边接受隋朝辽东郡的称号,不时派使者攻打隋朝,一边暗中与南方的陈朝保持联系,这显然触碰到了隋朝的政治底线。
此外,从隋朝建立前到隋朝灭亡后,北方的突厥势力始终是中原王朝的心腹。 然而,高句丽暗中接触了包括突厥在内的各个少数民族政权,隋炀帝甚至在与突厥启民汗的会晤中撞见了高句丽的使者。
从这里可以看出高句丽在表面上征服隋朝的同时,总是试图形成一种远友近攻的外交体系,以对其施加足够的军事压力为了给自己在辽东地区的扩张创造机会,这当然也是隋朝的耻辱和警惕。
3.高句丽的军事扩张影响了隋朝的实际利益
东汉末年以后,随着东汉政权的逐渐衰弱,其对辽东四郡的控制力大大减弱,这为朝鲜半岛当地居民扩大了势力提供了机会。
此后,随着魏晋南北三朝动荡时代的到来,中原政权对朝鲜半岛的实际控制陷入了极度衰落的状态。
这些事情都发生在隋朝建立和完成统一大业之前,隋朝并没有过多追究。 然而,高句丽臣服隋朝后,在具体的军事行动中,仍时不时侵犯隋朝的利益,这显然是隋朝所不能容忍的。
当时,在朝鲜半岛总部,高句丽一直试图完成对南方百济政权的入侵和占领,以实现朝鲜半岛地区的真正统一。
但百济本身是隋朝藩属体系的一部分,与高句丽有着相同的地位等级,后者对前者的入侵无疑是对隋朝的极大冒犯。
因此高句丽入侵百济时,隋温天皇颁布诏书称:“(百济)怕屈服和责备,我赦免了,不能杀。 然而,高丽仍然坚持出兵。 无论是出于自己的实际利益,还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隋朝都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惩罚高句丽。
此外,在朝贡体系中,隋朝是东亚唯一的霸主,与其他地方的民族政权处于平等的统治地位。
然而,当时的高句丽试图依靠强大的力量,建立一个独立于隋朝,由自己主导的朝贡体系。
至于契丹部落,高句丽也采取了各种胁迫和诱惑的手段,以拉拢他们中的一些人,臣服于他们。 在这种情况下,隋朝再也忍无可忍,肆无忌惮地对高句丽发动战争,兵力甚至高达百万,足以说明隋朝统治者对高句丽的威胁非常重视。 只不过,最终,战争的结果并不尽如人意,以隋朝的屡战屡败而告终。
4. 高句丽的征服加速了隋朝本身的灭亡
早在隋温帝时代,隋朝就已经呈现出局部衰落的趋势。 例如,内部官员腐败,程序经常混乱。 然而,隋阳帝继位后,不仅没有把事情摆正,反而一心一意地确立了自己的功绩。
隋朝的隋炀帝在野心的驱使下,在江南修建了大运河,极大地消耗了国内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但正是在这种形势下,隋炀帝征用了整个国家进攻高句丽,最终遭受了巨大的失败,这让本已枯萎的社会雪上加霜百姓再也忍无可忍,爆发了反隋朝统治的战争,敲响了隋朝的丧钟。
对于隋朝和其他中原王朝来说,高句丽不仅仅是一个地方大国,而是一个有着密切政治联系和文化习俗的内部附庸国。
因此哪怕中原王朝中部分人因实力限制而无法实现对高句丽的实际控制,但一旦有机会,中原王朝绝不会容忍任何对高句丽的不服从隋朝就是这种情况,后来的唐朝在隋朝战败后,仍然坚持决定讨伐高句丽,这也是这种心态的体现。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隋朝在与高句丽的斗争中遭遇了彻底的失败,不仅未能保持自己的尊严和地位,反而加速了自己的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