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财经12月20日电(记者李春晖)近日召开的首届经济工作会议部署了2024年九项重点任务。 与去年会议相比,一个主要区别是,“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跃居九大任务的首位,而扩大内需则退居次要地位。 这体现了中国不断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决心和信心。
围绕这一“头号任务”,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高质量生产力新。
“新型质量生产力”是国民经济领域的一个新概念。 2024年9月,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型质量生产力”。 近日,财务办对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作了全面阐释:新型质量生产力是技术革命突破、生产要素创新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所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
“新品质生产力”入选2024年十大经济热词。 随着**经济工作会议的相关安排,这一概念无疑将在即将到来的2024年成为热门。
“新质量生产力”有什么新变化?它与现代工业体系建设的内在关系是什么?在中国宏观经济论坛近日举行的第79届宏观经济热点问题研讨会上,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辉表示,新质量生产率的“新”包括四个要素:除了新的劳动力、新的劳动对象、基于“生产力三要素”的新劳动工具外, 它还应该包括新的基础设施。
现代工业体系是新型生产力的载体。 他表示,随着传统产业的深度转型升级,以及未来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诞生,最终将形成现代产业体系。 这一过程既是经济动能的结构调整,也是培育新型优质生产力的载体。 随着现代工业的不断发展和体系的形成,实现了践行新发展理念、高质量发展、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新型工业化等功能。
“要素-结构-功能”是“新型质量生产率-现代产业体系-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内在逻辑。
黄群辉详细解释,根据行业的生命周期,未来行业是指仍处于酝酿期,具有一定投资风险的行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处于快速成长期,虽然规模不大,但增速非常快;支柱产业是一个比较成熟的产业,增长速度可能不快,但在经济总量中占有比重较大,在国民经济增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按照首届经济工作会议总基调中的“成立”,黄群辉指出,要在未来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上下功夫,使其快速成长,向支柱产业方向发展。
同时,由于产业发展不同阶段的特点不同,他认为应有针对性地建立不同的培育机制。 对此,他提出了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工业体系建设、发展高质量新生产力的五项举措。
首先,针对“卡脖子”领域,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一流制度的优势,加强高水平自主技术要素供给。 因为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到的,也不是通过其他手段得到的。
对于新的一流制度,黄群辉认为,要探索一条市场化、开放的实践之路。 “从最初的构思、概念,到科研、实验室技术,再到小批量试产、中批量试产,再到工厂规模化生产,再到最终上市,全链条、每个环节,新的一流体系如何发挥作用,都需要探索。 ”
二是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投资机制,加大对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一方面是以第一为导向,另一方面是要理顺市场化回报机制。 ”
三是建立健全产业基地产能评估体系,加快实施“四大产业基地”产业基地再造工程。 “有必要明确哪些是行业基本能力的不足。 ”
四是加快数字技术发展,以数字技术赋能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 “那就是探索如何将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
五是积极推进绿色科技创新发展,实施绿色制造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