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网红”离普通人的生活还有一段距离,但现在,在网络流量的加持下,越来越多的人成为了“网红”,享受着这种身份带来的红利。
近三年来,直播行业发展迅速,涌现出一批专家,其中不乏医生。 互联网赋能医疗行业,改写了传统的医疗时代。
“年收入百万”已成为过去网红医生迎来“严格监管”。
身穿白衣,身穿铠甲,自带光环。 医护人员的白衣是信任的最好证明,有了医生的背书,还有成为专业博主的潜力,很快就走红了。
问题在于,医生能否在浓厚的兴趣和流动思维的指导下,坚守心,爬上医学之路。
此前,业内有报道称,在一位医生博主的抖音直播间,价格低于100元的玻尿酸产品一晚就达到了200万,医生被许诺最高可分成50%。
另一位大V,“医疗路前卫”,说他下半夜在医院值班时,有100多家商家在排队等候。
此外,有业内人士指出,即使医生可以控制产品的选择,也很难兼顾到配送、物流、售后等环节。 也就是说,医生的职业身份不能与商品的“专业性”混为一谈,如果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错误,都会损害公众对医生的信任,不利于后续的医患关系和行业的发展。
对网红医生的“严格监管”早在去年6月就已经实施。 2024年6月6日,国家卫健委、公安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等9个部门联合发布规范性文件《2024年药品购销和医疗服务领域纠正不正之风要点》,强调对利用职务和身份搞活的医疗机构工作人员严查惩处。
虽然文件严格查处利用职务带货,但医生非职务相关物品问题一直定义模糊,平衡和界定往往要靠平台和执法人员的自由裁量权。
去年6月,中国医院协会医学专业委员会召开“医疗行业互联网直播”相关法律问题座谈会,达成共识:医生不得在工作时间直播商品,也不得使用医院名义;医师直播要依法进行。
虽然禁止医生利用职务之便带货,但网络平台上“假医生、真货”现象屡屡被取缔。 2024年6月,羊城晚报记者在快手直播间发现,被认证为宁波某医院医生的70万粉丝V,正在直播间诱导观众在直播间科普之外,还点了保健食品。 事发后,大V只取消了医生的认证身份,在直播间一边讲解,还能带货。 这些假医生的加入,以及平台监管的失灵,也让网红医生们陷入了**的漩涡,加速了行业的衰落。
业务难以变现,网红医生的路在何方?
经核实,在小红书、快手、抖音、微博等平台上,很多获得医生认证的用户在认证信息上附上了自己的在职和职称,有的即使不公开也会说自己是三甲医院的。
抖音数据显示,到2024年底,抖音医疗认证医生将达到3人50,000,每日更新发布医学科普内容210,000,相应地,2亿人**拥有获得健康知识的机会。
此前,网红医生通过制作医学科普内容,将流量引向私域流量,进而实现商业变现。 今年5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修订的新版《互联网广告管理办法》实施后,医生科普变现变现的方式也陷入了困境。 《办法》明确禁止以介绍保健养生知识的形式变相刊登医疗、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等广告。
监管更严格,多家平台方纷纷表示,不少医生已经逐渐退出科普内容平台,“医生做科普已经好几年了,原本希望能够在合理范围内实现,但现在不仅收入少了,还要花更多的心思去研究规律,才能有一丝生机。 ”
互联网流量导向不仅是逐利的一面,网红医生的另一面也可以是医患双赢。 医生IP相当于一个新的宣传渠道,是获取疾病源头的一种方式。 医生依靠个人IP为患者排忧解难,同时也可以提高患者对医院的认可度。
上海第一妇幼保健院院长万小平在接受**采访时,以本院一位“网红”医生为例。
她说,一位在我院做复发性流产的医生,从2024年开始,就一直在**上为患者提供咨询服务,后来在网上做了一个品牌。 结果,来找她的病人很多,她个人每年的门诊量是7万或8万。 在研究型三级医院中,更多的患者将能够达到更好的临床标准。 随着患者人数的增加,她的临床和科研水平不断提高,三十多岁就成为了我院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她的团队也发展得非常好。
这也是网红医生带来的正向激励。
实际上,只有少数“名医”才能赢得患者的青睐。 而且,成为一代名医的学历和临床水平要求更高,也需要更多的时间去体验和磨练。
通过线上平台,再加上医生的“专业气场”,相对容易吸引患者粉丝,因此很多医生愿意“主动出击”,争取自己获得临床经验的机会。
医生在职业生涯中走得更快、更好的底层逻辑是能够为更多的患者服务。 通过人气的增加,可以吸引患者进行线上和线下治疗。 这意味着医生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成就将比同行进步得更快,相应的薪酬待遇也将得到一定的飞跃。
网红医生的留用一直存在争议。 在政策的约束下,任何违反规则利用“医生IP”牟利的商业行为都将受到约束和严惩,让“网红医生”成为名副其实的健康传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