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24年到2024年,“MCN概念”在A**领域已经流行了三年;相信大家还记得远望科技、天下秀、盛讯达等“MCN概念股”的强势表现。 严格来说,2024年东方精选的突然崛起,也是这种概念炒作的自然延伸,因为东方精选的主要投资方大多是国内机构。
A股机构投资者炒作“MCN概念股”的逻辑很简单,主要有两点:一是电商直播正在崛起,这个风口最大的受益者是MCN,除了直播平台(如抖音、快手等);其次,他们认为MCN具有某种“标准化批量制造网红”的能力,其成功是可复制的,其未来表现是可行的。 如果这些MCN在链条末端还能有一定的积累,能够打通从制造商到消费者的完整环节,那就完美了。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MCN从来都不是一级市场的热门概念。 表现良好的顶级MCN当然可以获得投资,但总的来说,MCN从来都不是热门赛道(也许是很多年前)。 和元宇宙 web3相较于0、生成式AI等真正的热点赛道,MCN在一级市场受到的关注度不高。 在美股、港股等以外资为主的二级市场,MCN基本不被追捧,东方精选是极为罕见的例外。
那么,究竟是A股投资者是对的,还是一级市场(以及美元二级市场)的投资者是对的?从近日持续发酵的董玉辉“小作曲”事件来看,后者无疑是对的。 有意思的是,董玉辉与东方选业的矛盾一直没有完全解决,董明珠怒斥孟玉彤的消息已经出现在社交**热搜上。 这两件事本质上反映了同一个问题:网红孵化器与网红争夺主导地位和利益分配之争。 不同的是,东方精选是一家专业的网红孵化机构,而格力只是顺便孵化了一位网红。
我们来想一想:MCN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在A股机构投资者的预期中,至少应具备以下能力:
技术基础设施,包括直播间、设备设备、后期编辑能力等。
专业的运营能力,不仅包括内容运营,还包括投资(购买量)的能力。
与商品连接的能力可以是与品牌的关系,也可以是建立自建链的能力。
工业化和可持续培养影响者的能力,尤其是顶级影响者。
以上能力中,前两种其实都不是壁垒可言——只要有足够的启动资金和有一定经验的中层业务骨干,任何人都可以快速复制这两种能力。 第三种不是真正的能力,它高度依赖MCN及其KOL的热度,很难独立存在。 A**字段愿意看重的主要内容是第四个,这也是最具争议的一个。
具体来说,争议分为两个方面:第一,KOL(尤其是电商垂直KOL)有没有一套产业化的“培养方法”?如果有,那么掌握这套处方的MCN是很有价值的。 第二电商KOL能否克服“马修效应”,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如果可以的话,那么MCN可以通过培养大量的多层次KOL来,在与顶级KOL的争夺中获得更大的话语权。
显然,从2024年到2024年,A股(和“香港A股”)投资者对这两个问题的主流答案都是肯定的。 他们认为KOL只是一个读台词的牵线木偶,不可能脱离MCN的控制。 就算KOL想和自己的MCN撕脸,要求更高的回报,MCN完全可以让他们单飞,转身自己培养下一个KOL。 “KOL没有真正的能力,全靠MCN赋能”,这是坐在陆家嘴或者金融街写字楼里的人的主流观点。
遗憾的是,经验一再证明,MCN没有培养KOL的“方**”,后者的“赋能”也颇具疑问。 至少在电商垂直领域,顶级KOL的诞生是时间、地点、人的结果,不能单靠人力来规划。 甚至在董宇辉的“小作文”事件之前,我们就能看到大量的先例:
李佳琦的one MCN这些年只为李佳琦培养了一位顶级KOL。 即便是平台的**直播,我们至今也没能找到下一个“李佳琦”——2024年李佳琦停职期间,我们已经看得很清楚了。
薇雅停播两年,自家MCN推出了一批“蜜蜂惊喜俱乐部”直播间,致力于依靠新人主播带货。 虽然已经产生了一些中腰KOL,也达到了一定的GMV,但与顶级KOL的差距还是很远的。
辛巴和快手平台之间的恩怨,足以拍几十集连续剧。 快手希望淡化辛巴的影响力,但另一方面却依靠辛巴来带动自己的电商业务。 时至今日,辛巴家族仍能占据快手电商的一小半。至于辛巴和弟子们的内心矛盾,那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如果我们看看梅一、辛轩、交朋友、小杨哥、......一点儿而其他一线电商MCN,你会发现,几乎都只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顶级KOL,以此为骨干带动了一批中腰KOL,而后者的流量和业绩也离不开前者的助推。 A股投资者期盼的“去头”、“开花”甚至“顶级KOL产业化生产”,都只是一厢情愿此外顶级KOL要么是MCN的创始人,要么是随着地位的上升而“翻身为主人”,成为MCN的大股东——李佳琦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现在,东方选择也逃脱不了这个“历史周期规律”。
平心而论,东方选择的“机构资源禀赋”,比普通MCN要好得多。 首先,对于大多数高学历的中国人来说,新东方这个金招牌是很吸引人的,那就是所谓的“自带流量的IP”。 其次,新东方拥有一大批适应能力强、见多识广、符合知识分子口味的优秀讲师,并具有一定的“讲师培训经验”。 第三,俞敏宏本人既是管理层又是资深KOL,对资本市场规律和互联网流量规律有着深刻的理解,这也是其他MCN创始人所不具备的。
因此,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董宇辉和东方精选合作愉快;如果换成另一个MCN,双方的矛盾可能早就愈演愈烈,公之于众。 但是,历史的周期规律只能推迟,但不能永远缺席。 只要东方甄选没有能力培养下一个“东方甄选”,只要大多数粉丝认同“东方甄选”的面孔而不是“东方甄选”的招牌,只要东方甄选还是东方甄选的普通员工(无论薪水有多高),矛盾总会爆发。 如果你们和我中的任何一个人站在董宇辉的位置上,他们都会做出同样的选择!
作为一名资深足球爱好者,我立刻想到了姆巴佩对巴黎圣日耳曼足球俱乐部的要求:拥有欧洲最高的薪水,享受着主教练战术甚至球队转会决定的“否决权”,坚持签下一份为期两年的短期合同,偶尔盯上皇马,即便如此也不愿意放弃九位数的“忠诚奖金”!面对这种“要、要、要”的贪婪,大巴黎的管理层不仅不敢**,甚至不敢当众表示不满,还得当佛供!说白了,无非是因为姆巴佩能力超强,无法复制,而且他自己的粉丝群比俱乐部的球迷基数要大得多,而后者没有资本去玩前者——顶级KOL和自己的MCN之间的博弈也是如此。
上述“核心员工翻身成为高手”的场景在国内金融行业并不少见,很多投资者可能会立即想到黄金高手、明星经理人经常跳槽甚至自立的案例。 不同的是,国内金融行业存在牌照限制,即使券商或**公司失去了明星员工,依托牌照资源还是有价值的。 此外,国内持牌金融机构大多是财力雄厚的国有企业,明星员工的流失还不足以动摇其根基。 而MCN则既没有牌照,也没有财力,当涉及到明星员工摊牌时,除了可能存在之外,真的是无力反击......竞业禁止协议(其有效性值得怀疑)。
补充一点:能够产生李佳琦或董宇辉这种级别的KOL,能够和他们就利益分配发生纠纷,对于MCN来说已经算是“快乐的折磨”。 大多数MCN无论经营多久,都孵化不出一个顶级KOL,只能靠一群中腰KOL赚到“不上上下”的血汗钱。 哪怕董宇辉的“小作文”事件已经发酵到今天这个地步,如果我们问于敏红本人“是否后悔孵化董宇辉”,他的诚意肯定还是“不后悔”。 毕竟,只有当创造了巨大的利益时,才轮到讨论利益分配。
因此,MCN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没有、现在和将来都不会是好生意,因为它面临只有两条路:要么永远无法孵化出顶级KOL,要么无法做大规模的、真正向资本市场提供满意的答案(A股中的“MCN概念股”大多属于这一类);要么孵化出一个顶级KOL,那么收益分配问题难免会出现,最后选择退缩或者干脆被对方单打独斗。
具体到董宇辉,我觉得只要条件合适,他还是愿意和东方甄选修复关系,而不是单飞——后者风险太大,很容易两败俱伤。 东方选择可能不得不接受一个现实:一个顶级KOL不可能是公司的普通员工,他只能是公司的焦点,每个人都必须围绕着他转。 如果您必须在某个管理级别和顶级KOL之间做出选择,任何有眼光的人都应该选择后者。 这在足球界很常见:保罗·博格巴摆脱了何塞·穆里尼奥,基利安·姆巴佩摆脱了毛里西奥·波切蒂诺,巴塞罗那集体抛弃了塞蒂恩。 严格来说,穆帅、博帅等人的水平还是有的,要想“二选一”,俱乐部就得有点疼了;MCN的“二选一”是一个评分问题,一点也不用伤害。
具体到董宇辉的“小作曲”事件如何收场,答案和姆巴佩接下来的走向是一样的:一切皆有可能,但对KOL来说肯定是最有利的方式。 如果大巴黎愿意退缩到最后,那么穆先生当然愿意在家乡踢足球,享受家乡观众的欢呼声,拿着钱去打高难度的健康球;如果巴黎决定强硬,那么穆先生将转身投身于皇家马德里或曼城的怀抱,拿着同样水平(甚至更高)的钱来赢得欧冠和金球奖。 穆先生虽然有些贪心,但情商极高,在彻底摊牌的边缘反复侧身跳,如果没有意外的话,他最终一定会得到他想要的。
至于大巴黎的主教练兼总经理会死到**的地步,卡塔尔石油巨头会因此损失多少钱——真的有人关心这种话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