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交融,折射出悠久而厚重的脉络

小夏 文化 更新 2024-01-30

古今交融,折射出悠久而厚重的脉络

——“水墨韵境——辽宁省博物馆、中国美术馆藏古代山水画”学术研讨会活动总结。

9月9日,“水墨韵境——辽宁省博物馆、中国美术馆馆藏古代山水画展”在北京开幕,延续中国美术馆建馆60周年“水墨韵境”主题展。 11月9日,中国美术馆举办“水墨韵与语境——辽宁省博物馆、中国美术馆藏古代山水画”学术研讨会,探讨山水画的传统流变学与当代发展。

民盟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伟山出席学术研讨会并致辞。 故宫博物院研究员余辉、**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黄晓峰、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朱万章、故宫博物院书画部副主任王琦、北京美术学院理论研究部主任陆晓、 中国美术馆专家包括研究部主任曹毅、藏品收藏部主任朱健、研究部副主任韩劲松、艺术品修复部副主任邓、收藏部研究馆员薛帅杰、研究部副研究馆长吴国宝、 展览部馆员吴玉功等。学术研讨会由中国美术馆副馆长张青主持。

吴维山在讲话中强调,总书记在文化传承与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明具有“五大突出特点”,突出的连续性就是其中之一。 连续性是在艺术作品中实现的,即既要关注现现代艺术作品,又要关注古代优秀的艺术作品,从而体现其连续性。 为此,中国美术馆近年来大力加强与博物馆的合作,从故宫博物院到南京博物院再到辽宁省博物馆,不断将优秀的古代艺术作品引入中国美术馆,让观众不仅能欣赏到古代名著的作品, 如石涛、八达善人的作品,更是欣赏20世纪艺术家的作品,连接古今,折射出源远流长厚重的文化语境,既是体现延续性的具体措施,也是促进两者合作的切实新机制。通过此次合作,不仅提升了美术馆和博物馆的知名度,也扩大了作品本身的影响力,因此“墨韵语境”将持续开展,在展览实践中要深入挖掘和强调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性。

《水墨韵境——辽宁省博物馆、中国美术馆古山水画展》海报。

1、探索画面的本体特征,促进山水画的理论研究

辽宁省博物馆副馆长董宝厚重点阐述了沈周《千石夜游》与现实山水画的联系,指出“实景画”又称“历史游记”和“景区”,不同于注重理想表达的山水画。 在真实场景中,作者刻画真实场景的典型特征,写画面,意图是纪实的,其外观符合文人对绘画的审美和纪实需求,所以沈周的这种作品能够长盛不衰,在流传下来的沈周画作中,有许多千人千石的形象, 而这些图像有助于我们了解沈周在“真实山水画”领域的贡献和地位。

黄晓峰将目光投向了《鹤林图》中方形祭坛的形象,结合黄公望的《天池石墙图》,认为在宋元绘画中,道教祭坛的绘画实践是有迹可循的。 同时,对比《千里江山》《雪山行》《丹台春晓》,他认为宋元画中有两种“坛”意象,一种是道家,一种是儒家,这与之前认为的形象不同。

辽宁省博物馆研究馆员杨勇在书面陈述中认为,金碧山水主要用泥金的颜色来表现画面的阳光,因此暮色中海天风光的描绘是金碧山水最合适的典型题材。 作为清代零星的书画之一,虽然不是唐代画家的原创作品,但与金碧山水画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是研究早期金碧山水画的重要画作。 本卷虽为明代抄本,但画法细腻细腻,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原作的模样。 它的根据与邱英的摹本,甚至《宣和画》中记载的李昭道的《落画》有关,是我们确认绘画史、了解《落画》绘画题材的有益补充,可以说是难得的“伪好事”。

从金陵景区出发,陆潇指出,在明末清初,有许多金陵画家以当地的真实风景(所谓“金陵景区”)为题材进行创作,但随着明末清初政治文化环境的变化, 不同时期不同画家创作的金陵景区,有着不同的背景、目的、内涵,在意境风格和景区选择上存在很大差异,这从金陵景区图中清初遗迹的聚集和分散,以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中可以看出, 从而体现了明末清初金陵画圈的特点。

朱健注意画面中仙山的形象,指出仙山一般有几个最重要的典型元素,一是在海面上,二是剑般刺天的山峰,三是围绕着情情的风水, 这种地方是风水、聚气的最佳场所,云朵、亭台楼阁、桃花、青松等较多,本次展览展出的“海天坠图”卷是明代仙山非常集中的一幅画卷展览展出的“仙山阁”,有山无海,用仙山洞的插图来表现桃花泉的境界,体现隐居或隐居的思想。 早期仙山的主人大多是贵族或极度富有,他们拥有丰富的现实生活,他们唯一的理想就是延续现在的状态,追求长生不老,但到了明朝后期,文人的审美影响反过来又影响了他们,使他们跳出了所谓的财富,开始寻求文人的审美情趣。

从古人构建画面空间的方式出发,韩劲松指出,宋画中存在着一定的尺度感和比例感,既不是视觉比例,也不是大或大,而是直观的比例,感知而不是视觉,无论人离得近或树离多远, 画家觉得人应该比树小。这种尺度上的差异,构成了古典山水的崇高感、神圣感、空间感,也构成了古典山水,尤其是宋代山水的超越意识,这是一种神圣的山水,既逼真又更准确,最终在独特的空间结构中构建了一个超现实的山水世界。

邓梳理了明清山水画的基本发展脉络和内在原理,认为武门画派具有代际传承和利益的特点,即武门画派跳过浙江画派学习元代,后期专业与文人逐渐结合的特征更加突出在明末吴门派之后,出现了以董启昌为代表的语言提纯变形风格,但也造成了宋元以来图式风格和笔墨语言的混合和综合,产生了潜在的变形和程式化风格此外,随着清初六大画派成为画界的主流,特别是“四大天王”形成了笔墨风法的极大影响,一直持续到清末,画界形成了所谓的“正统”和主流风格,但同时又在主流盛行的同时, 清代地域画派的兴起也是史无前例的,可见一种从外围、地域突围的现象他认为,在这个阶段,个性风格浓厚的画家开始兴起,个人主义和教师回归,个人主义画家突破了正统的笔墨风格,如“四僧”,重新挖掘和发现笔墨与个体精神的感性关系,这是“四大天王”笔墨风格主义的一大突破。

2、挖掘传统艺术语言,服务当下艺术创作

余辉指出,形成自己的艺术语言是艺术家从古至今创作的终极目的,用自己的艺术语言可以拉开与他人的距离,可以学习、传承,甚至超越,最终融入不断流动的语境中,但语言也是不断受到限制的, 因此,我们应该注重创新,不断创造一种既属于我们自己,也属于时代的新语言。同时,他表示,博物馆和美术馆要继续加强合作,共同努力,不仅要回顾古代,更要务实地看待当下,寻找古代有价值的艺术语言,推动当下绘画艺术语言的新创造。 注重笔墨时代,摒弃古人留下的艺术语言,将其变成今天的绘画艺术语言,为当下更多更新的艺术语言的创作提供理论知识和形象服务。

曹毅认为,山水画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主流,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形象反映,已经形成了最高的审美境界。 今天的山水画家一方面要继承优良传统,另一方面要摒弃传统山水画家被动的、与世隔绝的感情,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以更广阔的视野和胸怀反思人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体现中国自来就倡导的“天人合一”和“道家与自然”的文化理念和生态智慧古时代融入山水画创作,以艺术的方式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从而实现人类生活的和谐与和谐。

吴国宝认为,笔墨和插画是形成独特艺术语言的重要因素,手法和笔墨可以捕捉到所有画家的图式中,也是他们的个性语言所在。 对于创作者和研究者来说,了解前辈的笔法、手法、各种形式,是进入画面的方式和渠道,有助于我们了解艺术家的个人风格和艺术史流派。 另外,对于法、笔墨来说,宋元时期是立法时代,元代是立法时代,到了明清时期,创作的相对较少,但在图式上也有一些创作,比如徐伟、八大善人等,他们回归了笔墨的本体论语言, 而图式也不同,从而呈现出不同的艺术个性。希望今天的创作者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表达方式,对当下的艺术学习、创作和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薛帅杰聚焦中国山水画精神,指出中国山水画中的写意精神是通过“意义书写”的方式实现的。 “意义”分为三种,一种是古代山水图案,一种是自然景观,第三种是幻觉其中,“书写古代山水图案”不仅是获取山水画的重要途径,也是山水画创作的重要途径。 历代流传下来的山水画中,有大量描绘古代现存山水图案的作品。 写作不是模仿,不是临摹,而是创造性的发展和转化,一部山水画史,更是一部山水画史,石涛以“寻遍山峰做草稿”的方式,打破了以往写山水画的意图,借鉴自然山水,创作出大量新鲜的山水作品, 而这些作品也成为后人追捧的对象。

3、总结展会亮点,打造合作新机制

朱万章认为,本次展览有条不紊地梳理了山水画的发展。 从宋元到清中后期,基本都是以“富豪富贵、朴素无邪”为主线。 同时,他指出,在中国美术史的研究中,大牌更容易吸引更多的关注,而小大师几乎被忽视,但为了让艺术史更加饱满立体,“不知名或小名不详的艺术史”不容忽视,甚至在一定程度上, 许多“不知名或小名艺术史”可能面向大众,而黄公旺等更多著名艺术家则面向小众,但不如“不知名小名艺史”那么广泛。

王琦认为,本次展览汇集了两家博物馆收藏的宋元明清三代最佳作品,如《在走巷子里》等作品,赏心悦目他认为,此次展览打破了传统图录的局限性,将更多的藏玺、铭文等资料和信息展示在公众面前,提供了比以往更详细的信息,能够为公众和相关研究者带来更大的利益,扩大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影响力。

吴玉功认为,本次展览的核心是如何将宋元画的山水传统与明清山水画有序衔接,最终清晰梳理出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发展方向。 他从展览策划设计的角度,结合各展厅的布局,讲解了展览搭建的叙事模式,还介绍了展厅背景墙的内容设置、展厅内作品的布置、展览标志的设计制作等。 他认为,展览不仅仅是纸上的学术作品,更重要的是如何将学术文本转化为展厅的物理空间,这样才能综合考虑作品的信息和展览场地的实际情况,从而更加系统、全面地将展品信息展示在观众面前。

张青在总结发言中指出,“墨云语境”展览是美术馆与美术馆合作的典范,博物馆与美术馆都是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发挥着各自的作用但差异也创造了互补性,这为两者之间的合作奠定了基础。 近年来,中国美术馆与国内各家博物馆多次合作,体现了古美与现代美的结合,两者日益加强的合作,既是优势互补,也是策展理念和形式探索的相互影响,开启了新的展示风格, 激发当代艺术作品的创作和创新。因此,要逐步深化美术馆与美术馆合作的良好机制,既要扩大合作的数量和质量,又要加强策展人与研究者之间的沟通与互动,保持各美术馆的优势,慢慢开辟美术馆合作的新局面。 他指出,山水画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变化,展览策划也与时俱进,新的展览形式和观赏方式可以让更多的古今藏品在同一展览中面向社会和观众,让我们体验到不同于过去的古今山水精神, 这也是博物馆与美术馆合作的方向和目标。

山水画是中国艺术永恒的主题,山水画是艺术思维的外化,中国山水画以奉承的形式,包罗天地之心,在现实世界内外创造一个精神游动和栖息的空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非常鲜明的符号,已成为中华民族灵魂的代表。 本次学术研讨会不仅追溯了传统山水画本身的艺术精神,也凸显了传统山水画对推动当代中国山水画理论和创造性发展的指导意义,为探索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延续性、推动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发展提供了艺术视角。

文编:卢盼来,中国美术馆研究部)。

中国美术馆外观。

相似文章

    诗与画相辉映,当下与过去无声交流

    花开绽放 唐宋诗历 刘淑丽主编 当我拿到 花开 那本美丽典雅的 历书 时,我感觉自己提前与嘉辰年有过一次美好的邂逅。太阳和月亮就像沙子一样,终将从指缝中溜走,但生命的诗意和温暖,必然会留在这本书桌里。把诗画与日同在,是个绝妙的主意,它提醒我们在时间的缝隙中,细细品味人性中永恒的光和色彩。诗与物理的和...

    君臣之梦,古今空名

    君臣之梦,古今空名 但远山长,云山乱,山绿。苏轼 邢香子 君臣之梦,古今空名这首诗,对那些曾经在历史长河中辉煌的君主大臣们,如今却成了云彩,充满了深深的感慨。君主和大臣是古代社会最基本的关系之一。那些君主,就像天上的星星,照亮了整个国家。他们做出的每一个决定都影响着成千上万人的命运。然而,他们的权力...

    游戏之门是不欣赏古人,不离开现在,对时代和庸俗的诠释

    不仰慕过去,不离开现在,与时俱进,世俗化 是 关子 中的一句名言,表达了关忠的思想态度和政治主张。这句话的具体解释如下 .不古 关忠认为,虽然过去有值得借鉴的东西,但我们不能盲目追溯古模式和规范,忽视今天的现实和变化。他主张,在时代变迁中,要不断创新改革,适应时代的需要。.不留当下 关忠认为,时事固...

    追溯到当下,万象是无限的

    李欣美术作品展在北京海淀美术馆 北馆 成功开幕 一场由年轻艺术家带来的艺术盛宴。与以往的传统艺术展相比,这次有了全新的概念,每件作品都有不同的观感,还有凸版印刷体验和印章打孔等你来体验。追溯到当下,万象是无限的 reviewing the past,discovering the present,a...

    成语是关于疾病和医疗的分析,从古至今,伤害背后的原因以及如何克服它

    逃避医疗是一个成语,意思是隐瞒疾病,不想被治疗。这个成语起源于中国古代医生卞阙和蔡桦公的故事 卞缺看到蔡黄公,就有了一间屋子。扁鹊说 你肠子里有病,不治就怕了。桓侯说 寡妇无病。卞阙出去。桓侯说 治好药,不是病的功夫。活了十天后,卞缺又看了一遍,说道 君氏病在皮肤里,不治好,就很深了。桓侯不应该。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