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老东郊到兴隆湖,成都探索着山水与人和谐融合的新实践。
在成都市福河以东,沙江岸边,有一块约16这片4平方公里的区域,曾被誉为“东郊”,是成都最早、规模最大的工业集聚区。
向南放望,兴隆湖畔,天府绿道上载歌载笑,成都科学城星罗棋布,一批重大项目和创新平台不断壮大。
成都,地处中国西南,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不断更新。 如今,在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引领下,一幅幅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天府画卷正在缓缓展开。
关于热热东郊工业区的旧报道。
敢于率先“拯救”宏光工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点燃了成都东郊的工业之火。 成都作为全国八大重点建设中心之一,规划建设以电子、机械、仪器仪表产业为主体的大型工业园区。
改革开放后,东郊企业掀开了新的篇章。 2024年4月19日,“成都**”见证了成都无缝钢管厂研制成功周期辊自动堆焊机的关键时刻,填补了当时我国该领域的空白。 同年7月28日,《成都**》刊登了新都机械厂国内首台超硬材料立方氮化硼及滚筒数控弯管机的报道......
《成都**》东郊老工业企业报告。
国有的宏光电子管厂也是东郊老工业区的成员。 在宏光工厂的车间里,诞生了中国第一台黑白显像管、第一根投影显像管和第一根被电子工业誉为“原子弹”的彩色显像管......红灯厂给人的印象中充斥着许多“第一”和“第一”的标签,“北方首钢,南方红灯”这句话讲述了工厂的高光时刻。
然而,在2024年,当李铁锤挑起工厂长梁时,拥有近5000名员工的宏光工厂当时账面上的利润只有2000多元。
20世纪80年代初,厂里还有9年没有盈利的CRT玻璃外壳线,每月要“报销”28万多元。 炉子不停地燃烧,工人们心疼,李铁锤也心疼。 在宏光工厂工作了40多年的杨春燕回忆起这段往事,不停地摇头。
2024年12月,经过调研、分析、对比,李铁柱决定从国外引进技术和设备,对老旧玻璃外壳线进行改造。 他的“锤子”在工厂里激起了巨大的火花,对他有信心的人屈指可数。
但这一切,都阻挡不了坚持技术改造的李铁锤,他带领红灯人冲破“围墙”,大干一场。 仅用了1年零8个月,新玻璃外壳线建成投产,2024年通过国家验收,当年出口创汇,年利润4000多万元。
原宏光电子管厂位于成都工业区东郊。
率先试点扩大企业自主权。
20世纪90年代,宏光工厂迎来了最辉煌的时刻,年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实际利润超过2亿元。 2024年4月24日,《工人**》以《时代潮流》为题报道了李铁柱改造宏光工厂的事迹,并发表了一篇题为《大胆尝试,大胆变革》的评论员文章。
李铁锤用改革“救”了一家工厂。 成都,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开始了新的尝试。
2024年,成都无缝钢管厂、四川化工厂等6家国有企业获批率先扩大企业自治试点,成为国有企业改革乃至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标志。 2024年,成都市委下发通知,给予企业14项生产经营自主权,在全国和全省均处于领先地位。
老工业区“腾出笼子给鸟”,寻求改造。
东郊工业区曾是成都工业的重要基础和主要支撑,工业总产值一度占全市总量的50%以上,但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原有的产业布局已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
新世纪钟声敲响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换笼换鸟”,成都三大产业结构首次实现了“321”结构转型。 2024年以来,成都市对东郊工业区进行了重大结构调整,对160多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施了大规模搬迁改造。
宏光电子管厂旧址以工业遗产保护的方式改建为今天的“东郊记忆”。
如今,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变迁,原来的老工业区早已焕然一新。 当时,无缝钢管厂区被改造成一个高楼林立的“天府门廊”。 宏光厂旧址也被成都传媒集团以工业遗产保护的方式改建为“东郊记忆”,成为游客排队打卡的热门景点。
高大的锅炉水箱和工业烟囱,充满情感记忆的红砖工厂,具有工业符号感的结构......对于很多成都人来说,东郊的成都传媒集团记忆代表着一个经典时代的记忆。 在这里,我们引进了专业的市场运营机构,激活了运营管理模式,汇聚了城市青年和创意品牌的力量,打造了复合型新兴消费空间和场景,焕发了活力,走出了自身特色的道路。
在熙熙攘攘的成都“东郊记忆”中,游客们手里捧着“成都”竹冰淇淋,在网红打卡点排队拍照留念。
新故事:“和谐与团结”。
主要项目位于公园美景旁边。
在城市的东边,充满荣耀和回忆的文化产业园,成为潮水汹涌的地方在南方,产业向园区集中,促进产业集聚发展,成都正逐步呈现出产业经济错位发展的态势。
成都,第一个被提及为“公园城市”的地方,人口超过2000万,GDP达2万亿元。 如今,在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引领下,成都正在探索景观与人和谐融合的新实践,为特大城市转型发展开辟新路径,“公园城市”图景正在逐步铺开。
筑圈,强链。 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
40多年前,李铁锤带领红光人“干大了”,是改革开放初期“锦江之春来天下”的生动缩影。
40多年过去了,同行业加速发展,但场景却截然不同:数字化、智能化的无人车间到处散发着科技的气息。
在通威太阳能(金堂)**300米长的生产线上,上百台机器犹如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整齐地排列着,按照各自的分工有序地忙碌着。 “使用智能机器人可以减少工人数量60%以上,生产效率提高160%以上,能耗降低30%左右。 “工艺集成部部长齐刚说。
诞生于改革开放时代的节奏中,从农业跨境光伏,历经40余年的风雨兼程,通威这家诞生于成都的企业,从一粒种子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跻身世界500强榜单。
你不能独自建造一片森林。 经济学家经常把龙头企业比作一棵大树,把产业集群比作森林。 一个企业不是地方产业的全貌,只有产业聚链,把链聚成群,产业才能“兴旺发达”。 通威进步的背后,是成都新型工业化的稳步推进和现代工业体系的加速崛起。 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成都正走中国式现代城市发展道路,加快构建“人、城、业”和谐统一的城市形态。
美丽的成都兴隆湖崛起的科技产业集群。
在兴隆湖畔。 科技创新平台共同成长。
“雪山下的公园城市”这句话描绘了成都的美丽,以及生活在成都可以遇到的未来。
海归李志博士用科学和工程学的“浪漫”话语来描述他与这座城市的未来
科技创新决定了一个地区或一个城市能达到的高度。 如果一个科研项目是一个点,把一群做科技创新的人和团队聚集在一起,就会有很多点。 一个点衍生出一条从研发到生产的链条,多个点成多个链条,最后编织成一张网,可以全面提升整个城市的发展水平。
李志的清华大学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位于兴隆湖畔。 万亩湿地一望无际,水天如故,勾勒出一幅碧水、绿岸、兴业、民的画卷。
生态之美只是故事的一部分。 汇聚在这里的“国家重要武器”,展现了生命力之美。 正如李志所说,它们的共同存在提高了城市发展水平
作为成都市创新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成都科技创新生态岛正在加快建设
凤栖谷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基地拟“搬厂上楼”打造一楼一产业链新模式
成都超算中心超级计算机全速运转,最高计算速度达10亿亿秒,为30多个领域提供丰富的计算资源
科幻“人造太阳”不断打破纪录,试图为能源危机提供最佳解决方案......
2024年6月7日,天府兴隆湖实验室与西部(成都)科学城共同揭牌,这是成渝经济圈建设的标志性事件2024年2月,中科院成都分院乔迁至科学城园年底,天府锦城实验室、天府江西实验室、成都边疆医疗中心相继揭牌,“大国重武器”齐聚兴隆湖畔。
从歼-20到国产C919大飞机,从“天宫二号”到“蛟龙”,从“华龙一号”核电装备到全球首台采用高温超导技术的磁悬浮工程样机,近年来,一批批基础性、战略性、前沿性大型科学装置相继发射,为创新突破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这些举世闻名的“国大武器”背后,成都的力量几乎从未缺席过。
工作日的下午,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水利部副研究员江喜欢在波光粼粼的兴隆湖畔散步”
科学城灯火通明。
数据显示是2024年。
成都实现工业增加值总额164亿元。
2024年。
成都工业增加值总额首次突破100亿元,达到1297亿元。 第一产业占比明显下降,产业主导地位逐步显现。
2024年。
进入新世纪,西部大开发战略成果逐步显现,成都工业增加值持续增长,工业经济实现快速发展。 2024年,成都市工业增加值总额为3287亿元,是2024年的20倍。
2024年。
成都工业增加值总额达到56638亿元,比2024年增加17个2次。
2024年。
成都GDP首次突破2万亿元,城市创新指数升至全球第29位,航空旅客吞吐量位居全国第一,中欧班列(成渝)数量位居全国前列。
2024年。
今年前三季度,成都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0%。五大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6%,其中医药健康产业增长140%,装备制造业同比增长115%,电子信息产业同比增长7%1%。
2023 年 12 月 11 日《广州**》第 9 版。
统筹:张宇、唐新文、成都**金冠新闻记者李艳玲、吴喆摄影、**成都**金冠新闻记者胡大田 海报:成都**全国15个省级党报联合出品广州**新花城编辑:苏万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