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于时区的柏林与北京有七个小时的时差,在每年近七个月的夏令时中,这个时差再减去一个小时。 因为这六七个小时,对春树的采访还是出了问题,**她按期打电话的时候已经睡着了,醒来回复消息说自己算错了时间。
真的很好笑,那天我惊呆了,没想到又犯了错误。 当她终于成功接通时,她先是自嘲,并表示只有每次看春晚,她都能准确计算出时差:“我喜欢看春晚,我总是喜欢看一些节目,我也想了解今年(国内)的情况。 当然,中间有一段思乡之情,觉得(春晚)离我以前的记忆比较接近。 ”
这是一个变幻莫测的开场,毕竟没有人能主动将她与春晚联系在一起。 从21岁开始,“春树”这个名字就成为了“80后”的象征,象征着一代人的叛逆和异性。 即使在过去的20年里,同路上的少年们已经分道扬镳,过去的文潮早已消失,春树似乎依旧是青春痕迹最浓重的那个,她的话语依旧是那么的自言自语,生活依旧是那么的猖獗,甚至肆无忌惮,连她都会自嘲“在海外寂寞, 暴风雨”。
其实我曾经有过这种**,但似乎没有机会表达这一面。 春树显然感觉到了这个突如其来的话题带来的沮丧,她立即做了一个自我补充的解释,但随后很快就放弃了:“我想我表达了很多,但基本上没有被注意到或认真对待,因为它可能并不真正符合我。 ”
2024年,春树在北京的家中。 图春书
没有人一直活到 21 岁
2024年,春树与国内一家出版社签约,以选集的形式重新出版他过去的作品。 经过几年的拖延,这套书的前四本书今年才出版。
站在40岁的门槛上,春树发现,虽然她“讨厌成人生活”,一直“努力活得像个孩子”,但她确实不再年轻了。 “我不得不承认,那些东西已经无法复制了,那种热血,那种气质已经变了,而且大部分早期作品的情感力量都非常饱满和随意,那种写作现在感觉很奢侈。 ”
这不是第一次出现这种看法。 2024年,当她还在为自己“终于走出青春期”而欢欣鼓舞时,她却没有意识到,这只是另一个困境的开始:在那之后,她的写作动力像荷尔蒙骤降一样崩溃了,她再也写不出长篇小说,她对任何短篇小说都不满意,就连她一直觉得舒服的诗歌也渐渐变得无聊了。 诚然,她“没死不疯”,但对于一个被肆意宣扬的年轻人来说,哑巴和孤独可能比死亡和疯狂更残酷。
当然,这背后有与创造本身有关的原因。 从著名的**作品《北京娃娃》开始,春树的**就一直被称为自传,她的“自我”一直很抢眼,无论故事和人物如何变化,都不妨碍独白吹到她的脸上。 “我似乎对世界或其他人的兴趣不如对我自己感兴趣。 春树很清楚自己的偏见和惰性,所以她渴望突破,尝试学习习如何使用小说。 但无论她怎么努力,结果似乎都是徒劳的,对经验和经验的依赖仿佛是自然而然地跟着她,她就是无法摆脱。
如果不能走出叙事路径,就很难拓展写作空间。 在用言语表达悲伤的阶段之外,她不想再零碎地表达自己,她想触及一个更有意义的命题:“它必须在文学中站得住脚,尤其是在作品对自己负责的这种状态下。 ”
除了创造的奥秘,困境的根源也深深植根于生命的泥潭。 “如果一个人很难处理自己,那真的会反映在他的写作上。 这十年来,春树结婚、出国、生孩子、离婚,虽然过程并非完全混乱,但有太多充满曲折的时刻:她断断续续地学德语,在柏林认识的人不多,疏离与孤独往往浮出水面;我多次想过回国,但孩子又被困住了;养育子女费时费力,不仅身心疲惫,而且......郁闷在中间一切都像肚子上那些烦人的妊娠纹,即使涂上了各种防痕油,它们仍然丑陋而顽强。
在我20岁左右的时候,我对生活很有信心,至少我信任我所信任的,所以我可以自信地写作。 后来,当我怀疑的时候,它很麻烦,我根本写不出来。 当你十几岁的时候,生活中有很多支持点,当你长大后,这些支持点会发生变化,其中一些会消失,你对生活的想法也不会像以前那样乐观。 “春树说。
在另一个层面上,这一生的轨迹也推翻了从一开始就用青春建立起来的文学幻觉。 当人们还期待她像《时代》杂志所写的那样,“打破既有的纲领和规则,寻求个性的自我解放”,但转眼间,他们发现她陷入了看似传统平凡的生活。 她写下了随之而来的喧嚣和失望:“我记得刚结婚的时候,有读者像哀悼一样,你为什么......结婚了吗?当我生孩子时,他们说,“你有自己的孩子真是令人难以置信。 起初,她会反击和争辩,但后来她想通了:“我和我的读者一起创造了一个虚幻的世界,就像神话一样,神话注定要被摧毁。 ”
有时候春树也会想起过去的日子,但只是因为没有人能一直活到21岁,她没有丝毫留下来的念头:“我是一个真实的人,我想继续往前走。 她不后悔自己所做的所有选择,即使让她感到尴尬,但她仍然觉得自己足够幸运:“我一直想避免被彻底敲门改变,而我遇到的时间比较晚,我以前的很多朋友早早受苦,告别了自己的理想。 ”
春树系列。 图由受访者提供。
叛逆的青春是无法维持的
我们80后是难得的一代,我们特别希望走一条新路。 春树依然坚信自己这一代人的真面目,正如她从未否认过《时代》杂志一开始对她的描述与评价,哪怕难免有一点西方的想像放大:“虽然不是我的全部,但一定是我特质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毫无疑问,这是绝对正确的。 ”
在2024年的报告中,春树和她的同龄人被定义为“新激进分子”,在美国记者眼中,他们就像嬉皮士和垮掉的一代,他们正在寻找替代方案并迅速扩大他们的群体。 同时,文章还提出了另一个结论:在中国新兴的消费文化中,这种替代已经成为一大增长点。
在随后的几年里,这一判决得到了充分证实。 这些二十多岁的年轻人确实成长为耀眼的力量,像偶像一样吸引了一大批年轻的男孩和女孩,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文化奇观和商业神话。 在这个过程中,除了火上浇油的关注和讨论,出版商的运作也是保驾护航的重要角色。 几乎每个文童的背后都站着一个精明的出版人,郭敬明有春风文艺的史香萱,长江文艺的金丽华,韩寒有陆金波,春书的第一本书问世时,磨铁的沈浩波建议她戴上肚兜出现在签售会上。
只不过才十年,这诡异的一幕就落下了帷幕。 春树陷入创作低谷前后,所有的变化都逐渐浮出水面:已经建立了商业帝国的郭敬明开始将重心转向影视,迪恩成为作家协会研讨会的主角,张悦然出现在三尺讲台上......大学许多其他人悄悄地消失了,变成了转瞬即逝的流星。 一场青春文学的风暴就这么匆匆席卷而来,似乎并没有留下太多的痕迹。
春树觉得这个结果并不意外:“时代允许这样的形象存在很短的时间,但这种叛逆的形象是无法持续的,因为如果(叛逆)更深入,它必然涉及更多的东西。 所以你必须变得昏暗,要么走特别商业的路线,要么进入文学界,要么被忽视。 除此之外,我找不到更好的生存方式。 ”
在她看来,人生选择很大程度上是由早期的价值观决定的,他们是一个一直都是独立和个体化的群体,尽管他们被视为一个群体。 所以她甚至完全理解那些已经离开的人:“文学和生活并不是绝对的矛盾,但年纪越大,生活的压力越大,越会发现文学要纯粹需要很多时间。 我们的写作不能拯救我们的日常生活——我以为可以,但当他们发现写作不能挽救他们的生命时,如果他们想过上更好的生活,他们就不得不放弃写作。 ”
她没有“分离”的感觉,不管怎么说,总有人还在写作,也有80后在以新的方式出现。 “比如东北的三位作家(双雪涛、班宇、郑志),我们之间有很长一段时间,但其实年龄段是一样的,我们喜欢写当时的青年校园,他们直接写社会,我们喜欢写我们自己这一代,他们写第一代父母, 就在轮到80后开始怀旧的时候,爱看的人也不少。”
当然,这并不是说没有损失。 “几年前我才发现,有几个生活特别好的人,其实都是'温二代',我以前怎么这么天真,我以为是因为运气,也确实是因为运气——另一方面,运气。 “在春树,与其说是公平与否的问题,不如说是荒谬和可悲的。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世界的逻辑仍然没有站在天赋和意志的一边;可悲的是,这样的世界并不是他们以前想象的未来——“至少不是我小时候认为的未来”。
然而,即使看到这些赤裸裸的真相,春树也不打算再像以前那样摆出剑拔弩张的姿态,因为“这个世界太荒谬了,荒谬到不值得认真对待”。 17岁时,她觉得“现实生活应该是战斗的,现实生活应该是犀利的”。现在她只觉得,如果一个人把生活看得太重,迟早会崩溃。
春树。 图春书
给自己一个账户
尽管生活一团糟,创作窘境,春树还是重新拿起了笔。 她慢慢地接受了这样一个现实:与其自我怀疑,不如先翻看废墟,看看还有什么可以写,或者她忽略了什么,没有写什么。
2024年,时隔九年,她终于交出了自己的新长篇作品《乳牙》。 这是她第一次无法一口气完成一部作品,既因为她只能在孩子睡着的深夜创作,也因为她要处理她从未写过的中年经历。 但她坚持了下来,她需要证明自己还能写:“文学让我快乐,如果我不能再写作,我会感到难过。 ”
以前,春树的几乎每本书都会被称为出版推广包装中的变革性作品。 然而,对她自己来说,“乳牙”才是真正的联系。 虽然过去的悲伤和怨恨在这17万字的叙述中仍是残余,但字里行间却流露出平安与解脱。 它就像一块铺路石,连接着青春的昨天和人生的未来,隐约可见更多的潜在可能,就像**中的一句话:“我就像一个刚从大病中恢复过来或重见光明的盲人,或者是一个战争幸存者,对身边的事物有了新的视角。 ”
在《Baby Teeth》的结尾,“我”闻到儿子身上的奶味,哄他入睡,当所有的童谣和流行歌曲都唱完后,老歌突然从我嘴里涌出,那些歌太老了,我记不住歌词了,甚至一开始就不属于“我”这一代人, 但它们是从小就非常熟悉的旋律。这是一个隐藏的设计,它不仅仅是一个结局,也是一个未完成的介绍,因为在下一部作品中,春树已经决定写童年,写80年代到90年代山东家乡的乡村——“这是对自己的解释。 ”
在许多地方,她用几乎相同的词语描述这个村庄:“我家乡的地形一半是平原,一半是丘陵,起伏不定。 三面环山,四面环路,出门走很长的路,就是大海。 小时候以为很远,但后来我买了一辆车,修了一条路,从村子开车到海边只用了一个多小时......在异国他乡的这些年里,除了千年左右的北京,这片三面环山的土地,还经常出现在春树的怀旧梦中。 从更大的意义上说,正在消失或已经消失的乡村生活,也可以成为大家共同的怀旧之情,所以春树希望未来的书能透过时髦的表面,尽可能地写得有深度。
同时,写作中也会包括村里那些当长辈的妇女,可能是母亲、祖母或祖母、三姨或三姨,也可能是三姨。他们曾经把亲情带给童年缺少父亲陪伴的春琪,也成为她**成为母亲后**女性身份与命运的窗口:“我和朋友还是太小众了,他们是最普通的多数。 ”
只有在这些女性长辈身上,春树才证实了一种可以信任的真实生活状态。 更多的时候,她觉得自己习习惯了不断监视别人的漏洞,发现那些毫无戒心的生活的矛盾之处。 这个习惯看似奇特,但未必是坏事,至少说明她依旧保持着一双文艺的眼睛,远非创作者的“最后一刻”。
2024年发行12.11.《中国新闻周刊》第1120期。
杂志标题:Spring Tree Forty。
记者:徐鹏元.
编辑:杨世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