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在学术系统中的就业的人口呈下降趋势
一般认为,高校和科研院所是博士毕业生的主要目的地,但由于近10年博士培养规模快速增加,高校教学岗位需求增长缓慢,导致学术劳动力市场饱和, 这逐渐增加了博士毕业生获得学术生涯的难度。
笔者对教育部直属高校博士毕业生的调查显示,只有50%的人选择了学术生涯2%。据蔡学军、范伟统计,2024年和2024年博士毕业生选择学术生涯的比例分别为。 3%。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近20年来,我国博士生在学术体系就业的比例它一直呈下降趋势。
对于在学术界就业过剩的博士毕业生来说,博士后是博士毕业生对学术界感兴趣但又无法直接获得理想的研究型大学教学职位的最重要选择,因此在正常情况下,随着博士毕业生人数的快速增加,博士后职位的比例会越来越高。
然而,对蔡学军等人的调查显示,中国大学的博士毕业生被选中的博士后职位比例很低直到2024年,博士毕业生选择博士后的比例一直不到5%。
虽然近年来博士后在校生比例有所上升,2024年教育部直属高校博士毕业生中约有11%在继续深造,但与美国同期攻读博士后研究的博士毕业生39%相比,仍有相当大的差距。
工业和公共机构等已成为博士毕业生就业的重要目的地
行业、政府机构、事业单位或非营利组织也是博士毕业生就业溢出的重要领域。
2024年,只有4个2%,直到2024年一直保持小幅增长,但到2024年,部分教育部直属高校博士毕业生在行业就业比例大幅攀升至19人39%,增长率更快。
中国高校博士毕业生在各事业单位就业的比例非常高。 2024年只有1个6%,但到2024年上升到11%6%,并保持较快增长态势,2024年,部分教育部直属高校博士毕业生在事业单位工作的比例高达20人66%。
与同期美国博士生就业流量对比尽管中国大学从学术界到工业界的博士毕业生比例低于美国,但其增长速度更快。 在非营利组织就业方面,中国大学的博士毕业生高于美国大学的博士毕业生。
大学的领土及其所在的地区是博士毕业生就业的主要选择
受原籍地、职业初期积累、地理位置接近等因素影响,表示博士毕业生的就业地非常强的地域就业特征。
笔者对全港宣布就业的教育部直属高校进行统计,发现全区博士毕业生就业率平均达到5167%。
从图1可以看出,地域就业率超过60%的高校有5所,主要集中在东部高水平综合性高校和京沪地区具有产业特色的高校,东南大学(73所)。85%)、北京中医药大学(7209%)、合肥工业大学(69%)、山东大学(68%)。97%)和上海财经大学(62%)。
全域就业率在50%至60%之间的学校有11所,占有效统计样本的35所48%,除四川大学和习交通大学为西部地区两所大学外,均为东部地区高水平大学。
还有12所院校的地域就业率分别为40%和50%,这一范围内的高校性质更加多样化,既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双一流”高校,也有北京外国汉大学等行业特色鲜明的高校, 中国地质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国药科大学。
相比之下,只有三所大学地域就业率较低,即中国矿业大学(徐州)、*学院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其地域就业率均低于40%。
除了地区优先外,博士毕业生还倾向于选择在他们所学习的地区就业。
统计数据显示,所属地区博士毕业生就业的平均比例为17人8%,除天津大学华北地区博士毕业生比例低于华东地区外,其余大学所属地区的就业比例均超过其他地区。
其中,华北、华东、华中地区高校博士毕业生在领土省份周边就业的比例比较接近,基本在18%左右。
西北和西南地区高校博士毕业生比例相对较低,但均超过10%,而兰州大学和重庆大学博士毕业生比例接近14%。
中部省份博士毕业生它倾向于流向东部省市
不同地区及所在地区之间博士毕业生就业率的差异,是否意味着不同地区或省份的学生产出和博士人才流入存在不平衡?
为了揭示其背后的原因,本文选取了山东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东南大学、中南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华东和华中地区具有代表性的7所大学。
结果显示,山东和河南是7次,安徽6次,山西、湖北、湖南和江苏也是3次,河北、上海和江西各有1次。
相比之下,作为主要就业目的地的博士毕业生分布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以江苏、浙江、河南为主要流入省份的有5所,以北京、上海、广东为主要流入省市的有4所,以山东、安徽、湖北为主要省份的大学有2所,湖南、江西、广西有1所相应的大学为主要就业目的地,而山西、河北尚未成为样本高校博士毕业生流动的主要选择。
两者对比表明,博士毕业生主要产出次数大于输入次数的省份,包括山西、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湖北和湖南,基本属于中部地区。
作为投入大于产出的主要省份,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东和广西除广西外,均属于东部地区。
此外,江西是唯一一个具有相同进口数量的博士毕业生主要出口省份。 (见图 2)。
换言之,中部省份发挥了人才主要输出国的作用,而东部省市则成为博士生流入的主要目的地。
西部省份高校博士毕业生更愿意留在该地区
西部地区博士人才流动特点与中东部地区不同。 笔者选取兰州大学和西南财经大学对中国西部地区的两所大学进行分析。
研究发现,两所高校的博士毕业生没有大规模流向中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对博士人才流入的吸引力更高。
以西北地区的兰州大学为例,华东、华北、东北地区向兰州大学输出的博士生比例大于回流上述地区的比例,这意味着兰州大学为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人才节约和保护功能。
同样,在西南财经大学,除华北地区外,大部分从其他地区输出的博士生都留在了西南地区。
华东、华中、华南等相对发达地区人才输出比例大于回国比例,东北地区人才输出和流入比例相近。
总之,西部地区在博士人才流通过程中,吸引和留住了外地博士毕业生,但并未成为外地人才净输出地。
博士毕业生就业流动趋势与思考
通过数据分析发现,目前博士毕业生的就业率总体上保持了很高的就业率,除农林、师范教育和中南地区的部分高校外,就业率都在95%以上。
从就业流动趋势来看,博士毕业生进入学术界的比例呈现缓慢下降的迹象,而去企业和各机构的比例相同,均呈现较高的增长率。
在区域就业流动方面,呈现出从以领土为核心向周边地区逐渐递减的趋势和格局,但在博士人才流通过程中,中部地区承担了东西部同时输送人才的作用, 东部地区吸引了大量非区域来源的博士人才,西部地区的高校在博士人才的培养和引流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围绕博士毕业生就业流动性的特点,行业需要关注几点。
1.高校学术生涯吸引力一般,博士毕业生就业的学术溢出现象日益增多。
一方面,这反映出中国高校博士毕业生不愿留在学术界,不愿选择过渡性博士后岗位,推迟了获得教学岗位的机会。
作者对研究生院自然科学博士生内在学术动机的调查证实了这一点,该调查显示,只有13%的研究生因为对科学研究的爱好和兴趣而攻读博士学位95%。
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当前学术和高等教育体系对博士毕业生缺乏吸引力。
換句話說,在學術氣氛以及大學教師的管理和保障方面,還有很多工作要做,如果大學組織在薪資、福利、升遊和管理方面不提供有競爭的條件,就必然會把更多優秀的博士生推向企業和公共部門的研發機構。
2.非学术部门博士毕业生的培养质量需要关注。
如果忽略非学术领域过度就业的问题,从服务于知识经济发展、提高公共事业管理水平的角度来看,教育部直属高校的博士毕业生似乎更好地回应了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然而,隐含的质量问题可能值得我们关注。
相关研究表明,中国高校博士毕业生之所以选择在企业工作,不排除科研能力薄弱,被动离开学术界的原因。 这对提高中国企业的科技研发能力未必是一件好事。
因此,从长远来看,在倡导在行业或企业就业的同时,确保博士毕业生具有良好的研究能力可能更为重要。
3.中西部地区各省可根据博士毕业生的偏好,围绕属地就业,制定有针对性的人才引进政策。
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西部地区博士毕业生就业范围集中在西部地区的高校、企事业单位,主要受高校学术岗位需求和学生就业偏好的影响。
因此,对于湖北省、湖南省等高等教育实力较好的中部地区省市,应着力优化省内各级高校学术生态环境,改善教师待遇条件,引导和支持地方企业加大研发创新投入, 聘请高层次博士毕业生,吸引境内及周边地区博士生。
对于博士人才净流出的中部地区,如山西、河南、安徽等,除了改善省内高校学术环境,鼓励企业投入研发外,还要充分利用当地就业溢出效应和博士毕业生就业偏好的特点。
一方面组织省外博士到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走访,定期举办省外专项人才讲座、招聘会,加强与外地博士生的职业联系,吸引博士毕业生回乡就业
另一方面,要加强周边科教中心博士人才招聘,加大经费力度,主动吸纳北京、上海、习、南京等区域性高校中心博士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