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卫·韦尔沙伊兹·坎贝尔(David Vershaizhe Campbell)在他的《转变灵魂》(Transforming the Soul)一书中说:“我们生活在教会我们在外面寻找幸福的环境——一份好工作、一份好薪水、一个好房子和一个幸福的家庭。 几乎其他人都按照这个原则行事,我们很容易随波逐流。 然而,这些外在的幸福象征往往只能满足我们自负的虚荣心,而不能满足我们灵魂对幸福的追求。
如果你不为虚荣心和别人的评价而活,你可以完全放慢脚步,甚至停下来,提前退休。 退休不是闲坐在家里无所事事,真正做自己想做却没有时间做的事。 例如,写一本书,去你喜欢去的地方,从事书法、绘画等。 在空闲时间做自己最喜欢做的事情,才是精致生活的真谛。
新退休人员认为,只要能过上舒适悠闲的生活,甚至可以在40、35岁退休,那为什么一定要60、65岁呢?奋斗10年,就乐在其中,即使过着小康生活,也比奋斗30年、40年享受生活,是明智的选择。
当然,你现在做的工作是你喜欢的工作,那很好,你不需要提前退休,这对你的身心都没有好处。 虽然不退休是对的,但如果你坚持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那就有点不明智了。 事实证明,快乐和幸福有时不在于得到更多,而在于减少我们自己的欲望。 欲望越少,你得到的自由和快乐就越多。 “总有一天,每个人都会知道物质的东西不会带来幸福,”斯坦姆说。 吉尔·罗伯·威尔逊(Jill Rob Wilson)说:“幸运的是,幸福不是基于地位,而是基于思想,生活是由你自己塑造的。 “灵魂需要的任何东西都不需要用钱来买。” 与普遍的看法相反,幸福并不取决于我们之外的东西。
拥有精致的生活并不难,只要能把“幸福的底线”画得更低,就能立马得到,因为这个底线标准是相对的,是你自己设定的。 如果你从事写作,如果你把幸福的底线放在“诺贝尔文学奖”上,你这辈子可能都不会幸福。 虽然你的野心令人钦佩,但你是一个可怜的生物,一辈子都没得到生活的乐趣!另一个是你的对立面。 他认为,当一篇文章发表时,幸福就是幸福,他可能一辈子都活在幸福的感觉中。 同理,你设定了作为亿万富翁的幸福底线,你可能直到死都赚不到9000万,带着悲伤、遗憾、愧疚离开这个世界,你还认为自己不快乐、不成功。 而另一个人设定的底线是,只要有30万元,就能过上精致的生活,所以他在35岁如愿以偿。说:“你们谁更聪明?
周国平谈幸福的悖论时说;“研究幸福是一件冒险的事情。” “幸福”这个词的含义太模糊了,几乎每个人都把自己向往却无法达到的境界称为“幸福”,但人们向往的境界却是何其不同。 哲学家们提出了各种关于幸福的理论,可以肯定的是,它们都不会被大多数人接受。
朋友,你现在感觉如何?或者你在追求什么?如果你是一个年轻的读者,那么你就太幸运了,你手里有一本书,你从历史中得到了教训,从你的前辈那里得到了教训,你永远不会像那些所谓的成功人士一样,用幸福和健康来换取那些像晨露和烟雾一样的名利。
正如欧文斯所说,“人生一切努力的目的,都是为了获得幸福”,幸福不在于追求的终点,而在于开始与结束之间的每一个细节。 当人们来到这个世界时,他们不是为了得到任何东西,而只是为了体验一种叫做幸福的东西。 心中有感恩,就能在感情中体会到幸福,能在幸福中找到力量,踏踏实实地工作等等,幸福就会留在人们的心中。 幸福是一种感觉。
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说得好;“一个人的幸福不是基于他得到或失去的东西,而只是基于他的感受。” 事实上,每个人周围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幸福。 明白人善于捕捉幸福,感受幸福;贪婪的人往往一生都在寻找幸福,追逐幸福,但当他们永不满足时,他们就永远找不到真正的幸福;麻木的人整天呆呆地呆着,根本不想“幸福”是什么,幸福在哪里;痴情者在幸福之中,不知道幸福,却找不到幸福。
朋友,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