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zhou.com 12月13日(记者 杜万琼 魏晓芳 文)20世纪,在石狮、晋江地区,许多人漂洋过海谋生,书信成为他们与亲人维系感情的主要纽带。 如今,书信逐渐被网络通讯所取代,但在石狮街头,依然有一位华侨书信的书记员,在他56年的书记生涯中,他记录了一个时代的变迁和一群海外华人亲戚的个体命运。 昨日,记者联系了74岁的江明典,了解他的家庭和乡村故事。
儿子继承了父亲的生意,以书记员为生
在石狮联艺商厦停车场入口处,一个写着“书记员华侨书、诉状、合同”字样的摊位格外醒目。 摊位上堆放着许多旧报纸和泛黄的信封,封面上早已看不懂三四本英汉词典,桌子上散落着几块压着的石头。 年过高的江明典坐在摊位前,拿着放大镜低头看报纸,白发虽然花白,但精神抖擞,谈往事,随意切换普通话和闽南语,偶尔蹦出几句英文。
初中毕业后没能继续学业,是我一生的遗憾。 2024年,江明典以优异的成绩从石光中学毕业,但由于家庭突然变故,失去了上学的机会。 在经历了几个月的抑郁之后,在母亲的鼓励下,他接受了现实,恢复了体力,并花了一年时间自学高中知识和英语。 2024年,他追随父亲江一涛的脚步,开辟了“**侨书信”的谋生之路。
当时石狮、晋江一大批人“到南阳”谋生,书信成为他们与家乡亲戚沟通的主要手段。 起初,江明典的**摊位离父亲的摊位不远,父亲繁忙的生意会介绍给他。 “一封信能赚一两毛钱,一天能赚两三块钱。 当时,如此丰厚的收入,让江明典坚持了下来,下定决心要在这里打工。 为了能够写出让客人满意的信件,他编了中文、意大利文和法文。
当时石狮有二三十个书记员,竞争激烈。 2024年,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后,江明典听从了父亲的建议,开始下乡。 为了寻找需要写信的华侨亲戚,他经常要走几十里路,他的旧书包里装满了纸、笔和米饭。 直到两三年后,有一定积蓄的江明典才买了人生第一辆自行车。
十年来,江明典走遍了晋江、石狮等地,给数千名海外华人写信,给菲律宾、新加坡、泰国、缅甸等国家寄手信。 时至今日,他仍然珍藏着这些国家的名字。
纸有短有长,送思念与感恩
2024年,江明典在石狮新华路有固定摊位。 他是时代舒先生中最小的一个,他自学了英语、法语、意大利语等中文,所以在改革开放初期,他经历了一段忙碌的时期,每天都找他写信,翻译信件络绎不绝,甚至邮局都请他帮忙翻译英文信件, 他也迎来了职业生涯的“**时代”。直到2024年,江明典才把摊位搬到了现在的位置。
春花秋月闲置,绿绸化白发,几十年未归......回顾50多年的书记员内容,江明典的眼中透露出忧郁。 他写的信包罗万象,但他写得最多的是海外华人亲戚对海外丈夫的思念。 他告诉记者,与丈夫告别后,许多海外华人亲戚在随后的几十年里再也没有见过丈夫,两人唯一的联系就是给家人的一封信。
随着时代的发展,寻找江明典**巧新的人越来越少,但巧新生意并没有完全断绝。 时至今日,住在宝改镇前坑村的葛女士每个月都请江明典帮她写一封回香港的信。 葛女士的丈夫早年患病,远在香港的结拜兄弟梁先生每个月都会寄回3000港元,补贴葛女士的家人。 江明典说,为了表达她的感激之情,葛女士收到钱后寄了一封信作为回礼。
今天今非昔比,见证着时代的变迁
过去,我写信遍及世界各地,可以说石狮哪里有华侨,哪里就有我写的信。 如今,随着通讯的发展,谁还需要**海外华文信件呢?江明典的话有些寂寞。 虽然他是如今石狮仅存的书记员,但书记员行业早已不一样了。
为了适应时代的变化,江明典的业务范围逐渐扩大,遗嘱、题词、慰问信、亲属等都在......他拥有所有这些。 此外,他还自学法律,为不愿支付律师费用的村民撰写投诉和民事调解信。
在江明典保存的手稿中,记者看到,不久前,晋江某村的老人会请他帮忙写信,动员海外民众捐款修缮祖祠。 他告诉记者,现在海外华人信业务少了,但内容大体上差不多,从以前告诉家长的缺点,到把古民居和祠堂修缮的消息告知海外人,希望他们能捐献。 此外,他还被要求写一封信,写完后,他通过通讯设备传递,这在他看来更像是一种“仪式”。
50多年来,在**的书信中,他见证了时代改变的命运,也看到了国家繁荣富强之后的另一番景象:年轻一代越来越少“去南洋”,越来越多的海外华人归国,在国内亲朋好友成功之后, 他们也开始向海外亲戚提供帮助。
现在,每天早上9点,江明典还是会准时来到固定的摊位,然后在晚上5点关掉摊位回家。“无论有没有生意,我每天都在这里。 他说,和路人聊天、看报纸、打瞌睡,也是自我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