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存满,高峰错开;需求不足,错峰交错;** 迟钝,交错。 近年来,错峰似乎成了水泥行业的“救命稻草”。
然而,全国错峰关停窑天数逐年快速增加,但错峰停产的效果却逐年减弱。 特别是今年,随着供需矛盾愈演愈烈,错峰停窑对水泥的影响大大减弱。 水泥行业人士如何看待非高峰生产?中国水泥网专访了苏州市水泥协会秘书长李荣山。
李荣山介绍,2024年水泥错峰生产起源于东北。 当时正值冬季,东北老百姓需要大量的煤炭取暖,燃煤一度非常紧张,于是本着生产让位于生活的原则,水泥厂开始错开生产。
李荣山指出,水泥厂错峰生产,既能解决老百姓取暖用煤问题,又有以下五大好处:
1、有助于缓解水泥行业产能过剩问题,避免盲目生产造成的行业恶性竞争,从而提高资源利用价值。
2、水泥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CO2),因此减少熟料产量是减少碳排放的重要手段,符合国家碳减排政策。
3、从环境考虑,错峰生产有助于减少空气污染,特别是在冬季和雨季,水泥市场需求量不大,工厂停产可以减少燃煤产生的烟尘污染排放。
四是推进技术创新。 交错生产一般在非旺季进行,为企业提供了技术改造的时间窗口,有助于促进制造技术的进步。
第五,非高峰生产有助于平衡供需关系,稳定水泥,对消费者和企业都有利。 总的来说,水泥非高峰生产是一种双赢的政策,不仅有利于环境的保护,也有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和消费者权益的保护。 从2024年开始,这种成熟的经验逐渐推广到华北、华南乃至全国。 经过多年的实践,水泥非高峰生产已成为水泥产能未大幅度下降期间常态化的重要措施。
为了腾出去产能的时间和空间,国家于2024年制定了《水泥玻璃行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明确了将要淘汰的落后水泥产能。 2024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了修订后的《水泥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 实际情况是:一是水泥空心窑、机立窑、湿法窑、直窑、直径3米(不含)以下水泥磨的淘汰,二是产能置换的实施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耗尽了水泥产能的增加,三、水泥产能置换多为日产2500吨(含)以下熟料(含)的生产线, 而这些生产线在一定程度上难以达到能耗基准生产线,未来正处于淘汰的边缘,这些产能的置换被重新激活,对水泥产能的萎缩产生负面影响。此外,必须注意的是,虽然新熟料生产线虽然按照政策规定的比例进行减排更换,但实际产能往往远大于核定的设计产能,一般为1大约2次。 同时,根据更换的实施办法,二合一可以在区域内等比例更换。 因此,在一些地方,存在产能置换不仅不减少反而增加产能的现象。
李荣山指出,降低产能通常有两种方式。 一是市场机制。 以质量、环保、能耗、安全、性能优胜劣汰。 2.行政手段。 通过产业规划、产业重组、资产优化,公司将进行关停、合并、转让。 前者,生产能力降低,时间长,投入成本低。 后者,去产能,见效快,投入成本大,但涉及很多政策问题。
除上述两种方式外,目前和未来限制水泥产能的有效途径是行政与市场相结合,即碳排放权交易。 202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制定了《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 《办法》规定,生态环境部应当根据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控制要求,结合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优化、大气污染物排放协调控制等因素,制定碳排放配额总量的确定和分配方案。 这一重大举措实际上决定了水泥产能总量,水泥企业最终拿到免费分配配额后,就被推到了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企业要想扩大产能,只能降低能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或者去交易市场收费。 能耗高、CO2排放量增加的企业,只能降低产能,甚至退出市场。 今年1月5日,根据立法规划,制定了《碳排放权管理暂行规定》,条例对碳排放权的法律属性有了更加明确的界定,既有利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扩大,也有利于金融业务在绿色低碳领域的延伸。
综上所述,第一,水泥错峰生产,只减产,不减产能。 在水泥产能严重过剩的背景下,实施错峰生产具有缓解产能过剩、平衡供需矛盾、减少大气污染等优势,将成为现阶段常态化的有效措施。
二是置换产能可以降低产能,促进产业技术优化升级,置换产能方式有待进一步修订、细化和完善。
第三,解决水泥产能严重过剩问题,通过市场、行政渠道,但碳排放权交易是以较低成本控制水泥产能的最有效手段,也是国际惯例。
第四,随着双碳目标的严格实施,碳排放配额越来越紧,因此碳排放配额将成为稀缺资源,碳价格只会越来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