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已经成为当下最火爆的电商模式之一,吸引了众多商家和消费者的参与。 然而,直播背后也隐藏着各种混乱和风险,很多商家在直播中遇到了“陷阱”和“骗局”,导致损失惨重,甚至发生法律纠纷。
洗脸巾制造商就是典型案例之一。 今年7月,厂家通过某文化传媒公司与抖音平台有一定知名度的主播签订了直播合同,希望利用主播的影响力,增加洗脸巾的销量和品牌知名度。 根据合同,制造商需要支付106万元的“坑费”是主播为他带货的成本,同时保证产品销售额达到50万元以上,否则主播需要按比例退还“坑费”。
为了保证直播效果,厂家提前准备了近200万元的面巾,准备在直播中大力推广。 然而,在直播当晚,厂家遭遇了一场“噩梦”。 原定的直播时间是从晚上7点到中午12点,但直播开始后不久,主播就因为平台目前的限期规定被迫停播,后来又因为流量太低带货,整个直播几乎没有效果。 据统计,厂家在直播中只卖出了22款面巾,销量只有397款2元,远低于合同约定的50万元。
厂家发现不对劲后,立即联系培养基公司,要求其按照合同约定退还相应比例的“坑费”。 然而,文化传媒公司却以各种理由拖延,甚至声称自己也是受害者,是主播违约,并要求厂家直接与主播沟通解决问题。 厂家只好向主播申诉,但主播不承认自己有责任,反而指责厂家产品质量不合理,**,导致销量不佳。 双方争吵不休,无法达成和解。
无奈之下,厂家只好将文化传媒公司和主播方告上法庭,要求解除合同并退还“坑费”。 经审理,法院认为,文化传媒公司、主播方未履行合同约定义务,严重影响厂商合法权益,构成违约,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法院判令文化传媒公司与主播方共同向厂商退还“坑费”1040000元,并赔偿制造商的损失和合理费用。
本案的审理,为商家在直播中维权提供了有力的借鉴。 直播虽然是一种新兴的电商模式,但也要遵守法律规则,不能以牟取暴利为目的损害他人合法权益。 同时,商家在参与直播时也要保持理性,不要盲目追逐流量和销量,注意审视合同条款,防范各种风险,维护自身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