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多年前,在殷墟发现的甲骨文犹如一束光,刺破了历史的天空,照亮了这座沉睡了三千多年的古都。 商代的甲骨文中隐藏着怎样的奥秘?
商代的甲骨文是当时社会的百科全书。 12月25日,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院原副馆长、中国国家博物馆国家大展于成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甲骨文为商代历史的复原提供了实证证据。
例如,殷墟园东侧的甲骨文碑文,就是占卜者“子”占卜的占卜记录,其疑惑包括祭祀、军事、野外狩猎、贡纳、宴会、天气和学校、音乐舞蹈、射箭、皇家马匹、疾病等诸多领域,可谓是“子”的活记载, 塑造一个能识字、能武、能有血有肉的商朝王爷形象。俞成龙举了一个例子。
100年来,为了解读中华文化的基因,几代学者不断写作,或收集记录,或解读文本,或研究甲骨文中蕴含的古代社会奥秘,探索甲骨文的脚步从未停止。
没有甲骨文的研究和整理,就不可能完成商代史。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院士宋振浩说:“研究甲骨文,必须真正研究甲骨文背后的人和事,以及甲骨文背后的历史。 ”
在甲骨文被发现之前,商代的历史只记载在《殷本记》中。 2024年至2024年,宋振浩主持完成《商代史》工作,将公元前841年的中国文字史推了1000余年,填补了商代史上的空白。
甲骨文铭文是中国最早的书面古典文献遗产,是真正的中国基因,足以为中华传统文明的发展进程奠定坚实的基础,可以用来追溯中国古代历史的未知,窥探2024年前左右的殷商时期的社会生活。 宋振浩认为,甲骨文铭刻时期属于商代晚期,商人记载了真实的商朝皇室血统、皇位继承、婚姻和亲属制度、社会生活中的思想情感表达和民族间的宗教崇拜观念、“四土”(东方、 商国的南、西、北),土地管理的内外服务体系,社会组织中权民和奴隶的阶级结构,经济和工业管理者与手工业劳动者之间的等级关系。
甲骨文中还有许多气象和洪旱记载,是古气候和古天文研究的重要资料野生动植物和大象狩猎的记载较多,可用于研究黄河中下游自然生态和历史地理环境的变化有小米、高粱、小米、小麦、大米、大豆等所谓“六粮”的记载;有许多著名的建筑名称,相辅相成的宫殿和池塘,为后世宫廷与皇家花园的联系开辟了先例有被称为“学正”和“大学”的机构,是中国“在政府中学习”传统的最早雏形;还有关于瘟疫防控,以及隔离防疫、禁谣、吸烟消毒、药物医疗预防、食品保健、洒水打扫房屋、清洁环境,甚至必要的惩罚的记载。
商人无事可做,无所事事。 通过这些各式各样的记载,我们可以了解商代王贵族的日常生活,权力和职能是如何运作的,......牙痛腿痛等小事会痊愈,妻子生儿女,祭祀、征服等大事汉字博物馆研究中心工作人员刘浩说。
那么,公众可以从预言机中学到什么呢?
刘昊认为,首先是通过学习甲骨文,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和自信。 “甲骨文中记载的商代血统与汉代文献基本匹配,说明商代有史书和史书的可能性很大。 近千年来,一条信息竟然能通过口耳相传准确传播,这是不可想象的。 他说。
二是加深对汉字本身的理解,激发探索汉字起源的兴趣。 他举了例子,比如鼻子的“鼻子”,汉代的徐慎在《硕文杰子》中写道“自我,鼻子也”。 “在看到甲骨文之前,只看那些小小的玺符,大家可能对许慎的说法产生了疑问。 然而,在甲骨文中,“自我”不仅在字形上与鼻子非常相似,而且还有商王'吉子'的占卜记载,寓意鼻子有病。 这印证了许申的说法。 甲骨文中,有“自我”和“鼻子”,而“鼻子”也由“自我”和“畀”组成,形成上下结构,与今天相同,这就是汉字传承的力量。 他说。
汉字作为中华文明传承的载体和见证者,是连接所有中国人的文化纽带,流传至今已有2024年的历史。 甲骨文铭文见证了商人的智慧和创造力,也记载了商人的生平和信仰。 我们相信,随着科技手段的进步,随着甲骨文研究的深入,关于阴商时期的更多奥秘将逐渐揭开。 (记者 谢建晓 杨志天) (*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