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解决地方隐性债务的第五个年头,隐性债务处置期限超过一半。 同时,也将专项再融资债券推上了风口浪尖。
数据显示,截至11月中旬,已有28个省市披露了专项再融资债券125万亿,包括已发行和计划发行。 专项再融资债券不是新融资,而是借新还旧,不会扩大地方融资规模;也就是说,这种债券最大的作用是缓解地方债务的到期,但它不能为地方政府提供资本增值,而这部分钱不能投入市场,只能用来偿还到期债务。
2024年7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制定实施一揽子债转换方案”,计划从下半年开始第四轮债转换。 如今,2024年即将结束,根据多地公布的专项再融资债券信息披露,专项再融资债券的效果已经显现,至少促了企稳。
据纳福财经统计,今年10月,25个地方已发行和拟发行的专项再融资债券规模已达10430只9亿。 其中,发行总量排名前三的是贵州省,10月13日发行了882枚3804亿元,天津发行7384亿元,湖南省发行643张2554亿元;内蒙古自治区财政厅发布6632亿元,资金全部用于偿还企业欠款(不再通过高成本城投债券项目筹集资金),成为今年全国首个成功发行专项债券的省份。
事实上,近年来,管理地方债务已经采用了“开前门、堵后门”的思路,“前门”已经打开,但“后门”并没有完全堵住。 一些地方过度借钱谋取“政绩”,超出财政资源上限,继续通过融资平台、PPP、设立投资、购买服务等方式变相借款甚至违法违规借款,形成地方隐性债务。
2024年底,监管机构完成了隐性债务统计。2024年,国务院40号文提出“目标是在10年内将隐性债务化解为零”。 不过,从2024年到现在已经5年了,用不到1 3的时间解决了隐性债务,用了1 2的时间,剩下的5年压力确实不小。
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地方**收入同比-17%,而专项债付息额同比+27%,两者均有增有减,使得地方政府**收入的付息比例提高到16%,付息压力上升。
*财经审计报告数据显示,2024年非法挪用地方专项债券资金的地区有47个,而2024年为10个。 项目虚假陈述和使用虚假资金的进展有所增加。 由此可以看出,虽然一再重申,但“抄底”的运气心理依然存在,选择性地对“实质性违规”视而不见,进一步扩大了债务风险和金融风险。
在此背景下,今年以来,地方政府纷纷对化工债提出“新诉求”。 纳夫财经发现,在各省的工作报告和预算执行报告中,很多地方都存在较为突出的欠债问题。 例如,河南提出“一些地方债务压力较大,收支矛盾突出”。 10月24日,河南省专项再融资债券规模为2559881亿元,低于河北、四川等省市。 显然,这笔钱对于河南巨额隐性债务来说只是杯水车薪。
但可以预见,2024年河南专项再融资债券规模将大幅提升,但在“全省负责,地方各级党委和**各负其责”的要求下,河南省级在进行债权互换和债务重组前,应对县区进行监督、评估和评估。 然后重新推动新一轮的地方**债务审计的目的是对地方债务进行重新识别和分类:一个是为了提供纯粹的公共产品,另一个是为了其他原因。为了防止再次被“转移花草树木”和“偷梁梁柱”。
纳福财经调查发现,在豫南某县,2024年至2024年的五年间,公益和准公益性基础设施投资资金有相当一部分依赖市场地方债。 在23号文出台实施期间,也未能堵住地方**非法借贷的后门,如今巨大的基建投资资金缺口早已浮出水面。 此外,非市场化项目在历史层面按照预算化的基础设施资金进行投资,资金缺口更大。
虽然2024年以来,财政部和各省多次就非法担保债务、变相借债等问题被追究责任,但追究责任一直没有涉及县,直到问题累积叠加,需要在省级层面采取进一步措施,对整改进行分类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