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这种感觉?
要求自己在所做的每一件事上都做到最好,如果你做不到,你会责怪自己;
每做一件事情,我都会拖延和焦虑;
当别人随口说一句赞美或批评的话时,就会在心里反复琢磨;
有很多想法,但他们只是找各种借口不采取行动;
心被拉扯,每次都有严重的内耗,我累了,情绪激动。
如果你是这样的,你不妨读一读《深厚的关系》这本书。
这是心理学作家吴志宏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在这本书中,吴志宏提出了一个论点——
如果这种情况经常发生在你身上,你可能已经掉进了“全能自恋”的陷阱。
什么是“全能自恋”?
吴志宏老师解释说,“无所不能的自恋”就是陷入错误的自我认知。
在全能的自恋者眼中,他们的形象完美无瑕,无所不能,好到人人都爱他们,当事情适得其反时,他们就开始崩溃。
书中分享了一个案例。
有个学生来请教吴志宏老师。 这个学生遇到的困境是,他觉得自己可以在每次考试中拿到满分。
在他的想象中,他不仅功课全部优秀,而且风格与风格两全,各方面都是佼佼者;老师眼中的好孩子,同学眼中的大学霸凌,父母的骄傲和骄傲。
乍一看,似乎是一种昂扬跋扈的自信,但吴志宏指出,其实这个孩子已经陷入了“无所不能的自恋”状态。
他对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失去了准确的认识,正在根据自己想象中的“成就”来建构自己。 于是,当他在现实中看到自己的真实成绩总是徘徊在及格的边缘时,他立刻崩溃了。
他无比羞愧,不停地自责,陷入了完全无助和痛苦的境地,这才来找吴志宏求助。
自恋——失败——崩溃几乎是“无所不能的自恋者”必须经历的磨难。
因为无论想象中的梦多么绚丽,总会有片刻醒来。
每一个在自恋心态中驰骋的人,几乎都注定要有一个分崩离析的结局。
除此之外,还有另一种常见的无所不能自恋的表现形式,称为“圣人逻辑”。
正是通过压抑欲望,才能成为一个没有欲望、没有欲望的伟大英雄。
吴志宏先生在书中指出,这类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岳飞。
*穆在背后捅了“忠国”四大字,人生真诚到了极点。 他可以接受杀害他弟弟的敌方将领,他的儿子岳云犯了错误,岳飞总是对他进行严厉的惩罚,当他立功时,他隐瞒不报。
岳飞不仅自己追求崇高,还想推动皇帝也追求崇高。
他向已经无法生育的宋高宗提议“立太子”,并大喊要欢迎二圣,也就是皇帝的父亲和兄弟回来。
从岳飞的角度来看,他忠于君主,爱国,劝说皇帝尽快立皇太子,避免夺取继承人的叛乱,同时又迎回了父亲和哥哥以雪景康的耻辱,完全没有问题。
皇上却忍不住捏了一把冷汗,将军们纷纷议起了太子(要不要勒索天子吩咐太子?欢迎我的兄弟和父亲回来动摇我的王位,意图是什么?
宋高宗不想当圣人,也没有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所以他想做一个和平的王子。
就这样,忠心耿耿一生的岳飞,带来了自杀的灾难。
所以一旦人们陷入“无所不能的自恋”,往往最终会给自己带来不好的结果。
因为外在的人和事往往不会如愿以偿。
所谓完美,只不过是一种理想主义。
当泡沫破裂时,剩下的就是一团糟。
如今,父母和孩子之间的许多冲突都植根于无所不能的自恋。
在书中,吴志宏先生分享了另一个案例——
有一个孩子不喜欢吃韭菜,告诉过妈妈很多次,但妈妈还是继续用韭菜做饭,有一天,孩子再也受不了了,大喊:
我说过很多次了,我不吃韭菜!”
当时,母亲的反应是震惊地问孩子:“你不是一直喜欢吃韭菜吗?”
然后妈妈问,她还是像往常一样煮韭菜,对孩子的哭声毫不在意。
为什么孩子说了那么多遍,妈妈还是记不住了?
原因是在我们许多东亚家庭中“服从的哲学”。其实是父母无所不能的自恋的表现——
我是你的父母,你必须听我的话,否则你会受到惩罚。
在这种情况下,当孩子表达自己时,他实际上是在破坏母亲对无所不能的自恋的需求。
于是,为了保持手中的权力感,母亲选择性地忽略了孩子的意见。
你听我说“远胜于孩子们的幸福。
从此,孩子的自尊心逐渐被扼杀。
而一个没有自我的人,长大后,往往会成为亲密关系中的“巨婴”。
《马宝人》就是典型的表演。
在母子关系中,马宝楠属于被控制者,看似享受着所有的照顾,但其实,母亲每次照顾她,都是对“独立自我”的扼杀。
其实很多“妈包男”心里早就积累了对母亲的不满,但会因为孝顺而感到愧疚,不敢与母亲疏远。
双方矛盾下的痛苦,马宝楠将这一切发泄给了搭档。
比如在《二十四孝》中,孟子和海瑞对母亲很孝顺,但对妻子的态度却很差。 有一次,孟子只是觉得妻子蹲在地上,就想和妻子离婚。
这是马宝男人共有的心理,既然不能疏远母亲这个“好母亲”,他就无缘无故责怪妻子,发泄对母亲的不满。
相当于在亲密关系中亲手毁掉,伤害他人,伤害自己。
最终结果往往是“双输”。
所以,要想在现实中与他人、与事物建立深厚的关系,获得幸福,就必须打破无所不能的自恋的桎梏。
在书中,吴志宏提出了一个非常实用的“人性坐标系”概念,横轴代表关系维度,包括**和道德;纵轴代表自恋的维度,包括权力、权力。
根据自恋和关系两个维度的强弱,他将人性分为四个维度:
象限 1:坚强、善良、有爱心;吴志宏老师指出——第二象限:强大,但有恶意和仇恨;
象限 3:软弱、恶意和仇恨;
第四象限:软弱,但有善良和爱心。
每个人都要努力学会接纳人性坐标系中的所有位置,而人性的完美远比人性的好坏重要得多。
同时,由于人天生喜欢自我欣赏,所以从自恋维度进入关系维度一定是极其困难的。
在书中,吴志宏先生向广大读者朋友提出了4条主要建议:
(1)接受你是好的,但也要接受你是坏的。
不要与人性作对,没有人是完美的。
自恋、自私是人性的一部分。
如果你对人性抱有理想化的期望,希望自己只有光明的一面,没有黑暗的一面,这相当于直接否定自己,主动做“处女”。
这将是非常困难的。
当我们学会允许“我不好”时,这意味着承认我们自己和他人的自私。 这样,在关系维度上,表达仇恨和攻击性,让你的情绪不会积累。
同时,通过承认自己的局限性,你不必为偶尔的懒惰和懒惰而感到内疚。
(2)理解拖延症,享受放慢脚步的乐趣。
经常拖延的人,心里往往有个教养官和执行者,只要下达指令,就必须完美执行,但如果完美执行,就意味着完全服从,自我就会有一种“被毁灭”的感觉。
其实拖延的本质就是要证明“我是我自己,不是指挥官的奴隶”。
考虑到这一点,我们不必将拖延视为坏事,但我们需要学会将时间“浪费”在看似无用但美好的事情上,比如发呆。
享受除了高效工作之外还存在的生活之美。
(3)不要做一个好人。
书中指出,施虐者的特点之一,就是用“自我牺牲”来获得道德上的优越感,进而满足无所不能的自恋心态。
然而,残酷的是,如果你这样做,你往往会不满足,你会感到孤独,因为真正的关系是两个人都存在的关系,而不是一方为了满足另一方而消失。
所以要警惕乱用好人的“受虐情结”,不要让生命浪费时间。
(4)当你感到焦虑失控时,做家务。
我们感到焦虑,因为我们害怕某些事情会对我们造成伤害甚至破坏。
当你开始做家务和打扫卫生时,你会暂时从焦虑的想象中抽离出来,回到现实生活中,努力保持正常的生活节奏。
这个过程其实是在证明我们有能力照顾好自己,从而重新获得对生活的掌控感,让我们的生活恢复活力,对抗焦虑。
回到“深厚关系”的开头,那里提出了一个问题:
一个人的心理怎么能被认为是健康的?
美国心理学家科胡特的答案很简单,只有四个字——自信、热情
而为了建立真正的自信,拥有真诚的热情,我们首先需要跨越的就是无所不能的自恋的障碍。
要进入现实世界,用真实的“我”和真实的“你”深度碰撞,建立关系。
当然,这个过程注定是艰难而漫长的。
正如毕淑敏女士所说,“突破是一个过程,先经历精神的束缚,然后是行动的恐慌,最后是成功的喜悦。 ”
只要有勇气迈出第一步,就是成功的开始。
相反,如果你只是蜷缩在想象中,活在大脑里,你就会感知到权力的力量和地位的高低,你不可避免地会每天焦虑而脆弱地生活。
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生活就像一场实验,只有参与其中,我们才能体验到其中的快乐。
我们参与的越多,我们就越接近幸福。
鼓励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