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页面未加载,请刷新并重试。
让我们谈谈节水和提高效率
进行耙子和防潮保护
巩固秋浇成果
刘永和现在已经到了“39”节气,气温骤降,地球结冰,进入了适宜的耙护湿期。
是我们祖先在长期生产实践中总结出的一种有效的节水经验。 冻融后,秋水补水的水分以固体形式储存在土壤中,不再水平渗入或排出,而是通过土壤裂缝和表面毛细口蒸发到大气中,导致第二年春播“绿干失墒”。 睿智的先民们创造了耙子技术,利用冻后比较坚硬的泥土作为缓冲,使表面2 3厘米的活性土层达到“细、棉、松、软”的程度,最大程度地堵住了土壤裂缝和毛细口,减少了水分蒸发,巩固了秋浇的效果。
早在上世纪头十年,乌拉德灌溉管理局高级工程师谭强就致力于在内蒙古河套灌区三湖河灌区开展节水保湿土壤控碱的中期推广和试验研究,形成了《早秋浇水节水保湿灌溉规程》, 由内蒙古自治区水利厅印发,在河套灌区及类似半干旱区、干旱区参照实施。《条例》将防潮分为三个环节:
首先是保湿环节。 初秋浇水后,土壤开裂,明显干燥,在结冰期间温度升高,表面融化时,应用铁齿耙对地面进行耙,然后用重达400 500公斤的石头或铁石石进行破土,堵住裂缝。 “三九”(1月9日至1月18日)效果最好。 最好使用将土壤表层和土壤切割装置融为一体的机械化农具,以提高保湿的效率和质量。
二是水分调节环节。 当春播前0 20cm土壤含水率小于18%时,通过压力压实土壤表面,减小土壤毛细孔径,增强深层土壤水分的吸附,促进形成适宜种子萌发、生根和幼苗生长的土壤水分。
三是水分的分散。 在11月中旬和次年秋天,地下水冻结在土壤表面,因为它在冻结期间没有充分下降。 当春播前0 20cm土壤土壤含水量大于25%时,需要通过耙出地表多余的水分来疏松地面。 冬季,春播前,降水较多,春温升早涨幅度大,大地解冻快,春季东南风发生较早,较多或秋浇水土壤盐渍化程度较重,还可能发生潮崩现象,应采取打顶、耙地以释放闷热的对策。
秋浇水节水,“浇水”是基础,“保护”是关键。 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认真做好耙水保湿工作,打好河套灌区农业节水攻坚战(作者为内蒙古河套灌区水利发展中心退休科技人员)。
编辑:何诗雨 校对:陈龙。
审核:田畅 主管:张成宇。
终审:常尚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