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新闻记者赵林轩北京报道 12月15日,由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共中央联络部编写的《“一带一路”人民心联系发展报告(2023)》正式发布。
如何理解报告的内容?民心相通对“一带一路”倡议有何意义?对此,中巴经济走廊研究中心(南开大学与喀什大学对应)主任、经济学博士、教授陈瑞华撰文评论说,民心相通,凝聚共建“一带一路”各国人民的友好理念、真诚友谊和务实行动,是推进“一带一路”的社会基础,是“一带一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路“的合作。报告深刻阐释了民心相通、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意义和实践价值。
12月15日,在全国新闻发布会上,《一带一路“民心相通发展报告(2023)》等六本蓝皮书正式发布。
报告强调,民心相通是树立各国之间守信、和谐、合作共赢、互助、心连心、开放包容的价值观,是“一带一路”倡议的人文和社会基础,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情感纽带和信任保障,是“一带一路”倡议的价值取向和最高目标。 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重点和基础项目。
在陈瑞华看来,报告着重于充分发挥政党交流的政治引领作用,促进文化文明交流互鉴,深化全球卫生合作,助力国际扶贫事业,加强人才培养交流合作,谱写青年国际合作新篇章, 凝聚女性力量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加强民间组织交流合作。
陈瑞华在文章中指出,报告总结了“一带一路”倡议中民心相通的三大经验。 第一,高质量民心相通的关键在于坚持各方力量的凝聚。 在共建“一带一路”民心相通的道路上,国家元首的领导至关重要。 此外,通过深入推进政党交流,继续加强高校、智库、全国性组织合作,鼓励社会组织增强综合协调功能,创新性地充分发挥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在促进民心相通领域的独特优势,广泛开展教育交流与合作。 科技、文化、卫生、人道主义、旅游、体育、地方等,打造机制交流品牌,多主体合力,增强了“一带一路”倡议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第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根本原则。 民心相通不仅肩负着增进友谊、加深了解的重要任务,而且发挥着促进经济合作、改善民生福祉的作用,必须紧密依托民间和社会力量,同共建国人民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交流与合作。 增强共建国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夯实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最广泛、最有力的舆论基础,使“一带一路”建设成为造福世界的“发展带”和人民的“幸福之路”。
第三,坚持持续创新发展是高质量民心相通的动力源泉。 同时,中国与共建国家不断创新人文交流合作形式,为人文交流增添新动能,同时把握数智化发展机遇,不断拓展合作领域,赋能共建创新之路。
对于未来发展,陈瑞华在文章中分析,报告展望了“一带一路”民心相通的光明前景,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首先,中国要同共同建设的国家建立人文交流的坚实基础。 第二,中国要深化与共建国家的民心相通和各领域务实合作。 最后,中国应与各国一道,提高民心相通的质量。
陈瑞华在文章总结说,今后,中国将继续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弘扬丝绸之路精神,把与共建国人民的“心连心”作为重要基础,充分发挥各国人民当家作主的作用。 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