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河南省委宣传部举行“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努力推动河南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系列新闻发布会,介绍和解读河南卫生领域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取得的进展和取得的成绩。 并回答记者提问。
预期寿命增加到78岁03岁。
河南省获批的国家区域性医疗中心数量居全国第一。
新闻发布会上,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黄红霞介绍,截至2024年底,全省人均预期寿命已增至78岁03年,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293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婴儿死亡率、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分别有所下降。 04 10万,连续多年优于全国平均水平。
创新:重建省医学科学院,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医疗科技创新能力。 重建省医学科学院,筹建省级实验室1个,落户临床研究所8个,在建产业科研院所5个。 聘任6位院士为首席科学家,组建66个PI团队。 吸引产业投资200亿元,推动全省55项科研成果转化。 省医科院、中原医药科技城和生物医药健康产业集群已基本形成“一院一城一产业集群”的格局,并结合中原科技城、中原农谷,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河南科技创新格局。
为促进中医药的传承、创新和发展,省人大常委会制定颁布了《河南省中医药条例》,省政府印发了《河南省振兴中医药实施方案》。 全省拥有1个国家中医药疫情防控基地、1个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2个国家中医药临床研究基地。 郑州市获批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试点,南阳市、许昌市获批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点。 拥有中医硕士4人,国家名中医师7人,启煌学者6人,国家中药首席科学家1人。 中医儿科等11个学科入选国家高水平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河南省人民医院入选国家中西医结合旗舰医院建设试点项目。
普惠公司拥有12家经批准的全国性区域医疗中心,在全国排名第一。
完善医疗服务体系,提升综合服务能力。 省印发《河南省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持续推进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批准全国区域医疗中心12家,位居全国第一,建成省级医疗中心15家、省级地区医疗中心60家、县级医疗中心105家。 持续推进医药卫生领域“三批”重大项目建设,总投资277亿元。 落实“便医少差”七项措施,用便民服务的“小切口”撬动就医“大民生”。
聚焦人口高质量发展,提升老年健康水平和妇幼健康服务水平。 全省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老年科302家,占75家12%。541家医院、2447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被评为老年友好型医疗机构。 全省托育场所数量达到30万个,12个省级直辖市设立了综合托育服务中心。 做好妇幼健康和民生工作,完成宫颈癌筛查88910,000人,乳腺癌筛查90人880,000人;免费产前筛查覆盖率为8706%,新生儿“两病”筛查率9946%,新生儿听力筛查率为9907%。
重点抓好重大传染病防控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 省政府印发《河南省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成立省疾控局,组建国家卫生应急队伍1支、省级卫生应急队伍36支。 建成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23个,省级示范区92个。 做好秋冬季呼吸道疾病防治工作,全省传染病疫情稳定。
筛查因病返贫的重病患者30例,监测15人52万人,治疗率为998%
着力构建坚实的基层网络,实施基层卫生行动。 省委、省政府印发《河南省农村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升级实施方案》,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乡镇就业和村用、建设具有公共产权权的乡村卫生室纳入乡村振兴绩效考核。落实切实措施,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民生能力,开展全员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培训,补助乡村卫生室基本运营经费。 推动落实“乡就业、村用”政策,资助7900余名乡村医生参加职工养老保险。 对因病返贫者开展大病专项救治,筛查30种重病患者1552万人,治疗率为998%。全面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合理饮食行动等16项河南卫生专项行动,用好考核指挥棒,引导地方政府落实党委主体责任,加强部门协调联动,29项考核指标总体完成情况良好, 7项指标达到全省2024年目标值。开展一系列爱国卫生活动,创建全国卫生城市30个、县城50个、乡148个,覆盖率分别提高。 6%。
河南推出“便医减差”七项措施。
已扩大到全省399家医院。
新闻发布会上,河南省卫健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周勇在回答记者提问时介绍,今年在全省领先的公立医院和县级医疗界的龙头医院,推出了“便医少差”七项措施,即咨询转诊一站式服务, 院内智能导航服务、24小时内完成门诊医疗技术检查、医保电子凭证全场景申请服务、门诊间缴费服务、病房结算服务、病历复印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等七大便民服务措施,已列入省委改革办公室今年便民微改工作。目前,该倡议已扩展到全省399家医院。
借助数字化手段,这七项措施解决了就诊过程中手续繁琐、来回交费、取药时间长、检查检查等候时间长等问题,缓解了医院排长队的问题。
目前,河南省苗圃数量已达30家20,000。
今年的计划目标已经完成。
新闻发布会上,河南省卫健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李红乐在回答记者提问时介绍,今年达到30万户托儿所是河南省“十四五”规划的目标,比2024年的23万户增加7万户。今年以来,针对疫情结束后托儿需求增加,省卫健委实施托育服务倍增计划,通过政策引导,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多渠道拓展托育服务,截至目前,全省托育名额已达30个20,000,这是今年计划的目标。
下一步,省卫健委将着力扩大托育服务供给,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提供方便、可及、有质量保障的托儿服务,努力提供充足、便捷、优质的婴幼儿托育服务。 确保托儿所供给更加“充足”,积极推动用人单位开展普惠托育服务机构建设试点,推动开办幼儿园托儿班,力争明年增加托儿所名额8万个,明年底托育名额达到38万个。提供更多“贴近”托育服务,探索发展社区托育服务,会同相关部门规划推进社区托育设施建设。 按照国家卫健委印发的《家庭托育中心管理办法(试行)》,加强对家庭托育中心的指导和监督,积极为群众提供上门托育服务。 提升更多“优”服务质量,规划举办第二届全省育儿职业技能大赛,加快推进育儿行业人才队伍建设。 开展省级托育服务示范单位遴选工作,支持医疗机构、公共卫生机构加强托育机构指导和培训,加强托育机构能力建设,提升托育服务提质增效。
启动了乡村医生团队的三个计划。
河南的一系列举措,强化了居民健康“守门人”队伍。
在新闻发布会上,周勇在回答记者提问时介绍,截至2024年,全省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技术人员中,有27人具有本科以上学历95%,大专以上学历占71人58%,中级以上职称24个92%、73%的机构至少有1名高级职称医师,平均每个机构有8名注册全科医生。 但是,基层卫生人员无法进入和留住的问题依然存在。 近日,省委、省政府印发《河南省农村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完善实施方案》。 围绕如何有效促进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的扩容和质量,做强居民健康“守门人”队伍,从充分利用县域资源、加强农村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完善职称晋升政策等方面提出一系列政策措施, 完善保障激励机制,为基层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队伍保障。
用好乡镇卫生院的存量建设。
积极配合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具体政策,通过招聘一批紧缺人才、选拔一批在岗编骨干人员等方式,充分利用乡镇卫生院存量,增强基层医务人员的认同感。
到2024年,为县乡医疗卫生机构引进培训专业人才4万余人次。
到2024年,为县乡医疗卫生机构引进培训医疗卫生专业人才4万余人次,启动大学生村医招收、大学生村医订单定向培训、优秀乡村医生校园培养计划三个村医队伍计划。 2024年公开招收大学生村医500名,培训大学生500名,培养优秀乡村医生1000名。
通过教育培训提高人才素质。
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培训已列入2024年全省**重点民生事项。 计划全年完成1250个家庭医生团队的线下实务技能培训和15万名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的在线培训。 同时,加大全科医生培训和专科医生招聘力度,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突出全科专业,以基层医疗机构为重点。
在保障、津贴、职称晋升等方面,关心激励稳定人才队伍。
推动落实保障和激励基层医务人员的政策。 包括扩大基层医疗机构“公益类”财政保障、乡村医生“乡就业村用”政策覆盖面、推动全科医生岗位津贴全面落实、人才建设和医疗风险防范专项资金等。 推动实施职称晋升优惠政策,增加乡镇卫生院护理基层高级职称数量,在规定的结构比例内落实“三个允许”(自设岗位、上级岗位自申报、考核合格人员直聘)。
一院一城一产业集群”。
河南将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健康意识。
发布会上,李洪乐在回答记者提问时介绍,省医学科学院重建是河南省建设国家创新高地和重要人才中心的重要举措。 省医科院重建成立以来,在引领和推动河南省医学科技创新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形成“一院一城一产业集群”创新格局。
整合资源,实现系统改造。 针对过去创新资源分散的问题,通过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医疗卫生机构、生物医药企业的深度对接,与中原医学科学城融合发展,协调医疗资源,形成“一院一城一产业集群”的创新格局。
凝聚一流课题,集中力量攻关科技攻关。
突出重点,加强主题凝练。 根据河南省疾病谱特点和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确定了食管癌等肿瘤的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发病机制、生殖健康和出生缺陷防治等10个主要研究方向。
建设覆盖新药筛选检测、细胞CDMO等全链条服务。
共建共享,优化平台服务。 实施“省医科院规划指导、国企建设管理、专业公司市场化运作”,构建了涵盖新药筛选检测、细胞CDMO等平台的全链条服务。
吸引了37名高层次人才。
引进育人并举,加快人才集聚。 河南“1+20”一揽子人才政策的实施,创新培养、引进、使用、考核、激励等机制,引进高端医疗人才,吸引了37名高层次人才,带动了一大批优秀团队前来创新创业,人才汇聚效应逐步显现。
建立技术评价评价中心和临床研究促进中心“双中心”
创新机制,促进成果转化。 省医学科学院建立了技术评价评价中心和临床研究促进中心“双中心”,为科技成果转化和项目评估提供专业服务。 出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十项激励政策,激发创新主体积极性,为促进全省科研成果转化营造良好环境。
下一步,省卫生系统将充分发挥“1+1”工作机制作用,继续深化与省医学科学院的合作,加强医学科技创新统筹规划,加强卫生资源协调,统筹科研成果转化,推动医疗卫生机构和省医学科学院加强科学研究合作,通过省医学科学院平台鼓励科研成果转化,真正实现临床问题、科研院所答辩、产业孵化、临床应用闭环。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提升卫生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全省人民群众健康意识。
建立省、市、县三级疾病控制体系。
河南建设健全传染病监测预警和应急指挥平台。
新闻发布会上,河南省卫健委党组成员、副主任、省疾控局党组书记、局长郭万申在回答记者提问时介绍,根据疾控体制改革的首次部署, 省委成立省疾控局,今年6月1日挂牌。省疾控局自成立以来,积极对接国家疾控局、市县疾控机构,发挥上传传播的桥梁作用不断建立健全运行保障机制,加强制度建设和规范管理。 同时,借助第二批主题教育等机会,加强调查研究,统筹规划、指导和推进全省疾控工作。
与郑州海关合作建立口岸公共卫生合作机制。
10月25日,省疾控局与郑州海关签署协议,建立口岸公共卫生常态化合作机制,总结和巩固新冠等传染病疫情防控经验,将口岸疫情防控有效纳入“大健康”“大健康”体系。
成功承办苏禄、河南、安徽三省跨区域卫生应急演练。
今年是我省主办的四省联合卫生应急演练的第八个年头。 演习模拟了传染病暴发的应急响应,涵盖疫情报告、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流行病追踪和传播链调查、病例和密切接触者管理、暴露环境消毒以及跨区域、跨部门的协调联动。 国家疾控局领导全程观摩演练,给予高度评价。
指导市县加快疾病防控体制改革。
目前,17个省级直辖市和济源示范区疾控中心已全部上线,143个县市完成上线6个省级直辖市、73个县市已完成疾控中心与监察院的整合重组。
加强对疾病控制体系管理人员和专业人员的综合培训。
按照国家疾控局的统一部署,组织省疾控局、省疾控中心和部分省级直辖市的30名副处以上管理人员开展山东省能力建设综合培训。 同时,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合作,开展疫控系统管理人员和专业人员能力培训,覆盖全国省级直辖市、县市。
加强疾病控制系统专业人员的岗位培训和技能竞赛。
组织河南省代表队参加全国疾控系统寄生虫病防治技能大赛,获团体三等奖。 联合省卫健委、省总工会在全省举办结核病临床诊疗技能竞赛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两项,通过竞赛达到促进学习、促进活力的效果。
下一步,省疾控局将坚持开拓创新,打造一流团队,坚持事业第一,争创一流业绩。 认真贯彻落实《河南省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4年)》,建立“横向到边缘、纵向末端”的省、市、县疾控体系和公共卫生服务网络,打造关键时期能“拉、冲、赢”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我们将继续坚持“乙类、乙类管理”,继续做好新冠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 建立健全传染病监测预警和应急指挥平台,尽快实现“一张监测预警地图”和“一张应急指挥图”,全面提升重大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 着力提高免疫接种率和质量,筑牢免疫屏障。 加快医疗防控融合,进一步推进卫生监督机构规范化建设,持续提升公共卫生执法能力和服务水平。
*:省**信息办公室,大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