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周刊》记者郭鹏。
用张良宝的话说,以前他种地看天,现在坐在家里就能种地了。一边熟练地操作装有北斗导航的控制板,一边坐在田埂上或驾驶室刷手机看书,就这样,整个种植季节,30岁的张良宝“一滴汗都不流”,可以用无人机完成总共2万亩的作业面积。
张良宝,2024年出生,是北大荒集团鸿威农场(以下简称“红卫农场”)的种植户,是“北大荒”典型的新农户。
目前,黑龙江的黑土已经冻了三尺,但“沃东”的张良宝并没有闲着,他在国内研究农机自动化设备的改造,也开始了小实验。
张良宝告诉记者,2024年第一次观摩红卫农场无人农机演示时,脑海中闪过的第一个念头是:“这么先进的设备好操作吗?如果出现问题怎么办?但现在,在他看来,操作无人机比玩手机更容易。
人们“解锁”了智能农业机械,设备的智能大脑取代了人脑,农业不再是高强度、繁重的体力劳动。 用张良宝的话说,以前他种地看天,现在坐在家里就能种地了。
张良宝正在研究一种新型无人机。
农业不能“老式”。
“智慧农业”的概念,北大荒集团的种植者们以前从未听说过,也从未见过。 看到插秧机可以在没有人驾驶的情况下继续前进,真是令人难以置信!2024年春播期间,工信部、车辆信息服务业应用联盟在鸿威农场举办了无人农机“跨时代”演示,震惊了农场众多干部职工。 “那边的无人收割机正在匆匆忙忙地收割稻米,从这里卸货港喷出的稻粒直接装进无人收粮车的拖车里......当时,鼓掌的人群中,有张良宝。 随后,鸿威农场党委作出决定:这项技术必须学习、学习、逐步推广。 要想让大型智能农机“跑”,首先要规范晶格场的改造。 张良宝将60多个小水稻种植池改造成12个大池塘。 “山脊少了,地块平整了,机器工作起来更容易了,质量和效率也明显提高了。 张良宝说,如今的地产这么高,新机器效率这么好,主要得益于标准化晶格场的改造。 土地改造完成后,需要配备科技设备。 敢想敢试的张良宝,对科技在农业中的应用充满好奇,但到了付出代价的时候,他还是退缩了。 “那时候兴趣不是很浓,就直接看了热闹......张良宝说:“没人开车,机器自己动,插秧均匀笔直,真是新鲜好吃。 但怕失败,你说工人是雇来的,不工作就不用发工资,但是机器坏了,钱就浪费了。 转眼间,2024年春天,面对一个工人每天500元的工费,张良宝开始了使用无人农机的“算盘”。 当年4月,张良宝出手,购置了两台无人导航设备。 “当时一套38000元,可不是一笔小钱!“我的家人不支持它,”我父亲不让我买它,说我是一个不相信邪恶的年轻人。 我说,这是一个新时代,农业不可能总是一样!然而,“一记耳光”也来得很快。 没过几天,无人插秧机就真的“耍脾气”了。 “由于操作不熟悉,有时走路时会漂移,或者信号被切断......张良宝说,“机器修了两三天,就投入1500元了。 我爸爸当时很着急,说他可以卸下来!张良宝反驳道:“钱都花光了,你一定要坚持!于是,在张良宝的倔强下,第一年种秧季结束,在总账计算的时候,使用无人农机比往年节省了三四千元,第二年节省了七千元......“省钱是一回事,关键是无人插秧机效率高、标准高,只要提前规划好路径,点击'开始',点击'结束',两次来回插秧就结束了,这肯定是大势所趋......未来”
阻力变成力量
2024年9月,已经收割完水稻的张良宝开始忙着备秋地。 他应用智能整地机车,与以往机械化作业相比,可节省白班和夜班两名司机,每天作业时间比人工驾驶机车多3小时,200亩稻田,可节省人工成本近5000元。 如今,当初拦住张良宝的老父亲,在儿子的指导下,也已经能够熟练操作智能设备了。 农忙的时候,父子俩都能很悠闲地在黑土里操作大型农机和农具。 鸿威农场农业发展部总经理李岩告诉记者:“如今,无人农机在鸿威农场还不能说差不多“随着北斗、5G、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融入农业领域,一场智慧农业建设风暴正在北大荒这片神奇的黑土地上掀起。 张良宝说,他有幸成为这一变化的见证者和见证者。 据了解,2024年,虹卫农场无人插秧机作业面积达30万亩,共计639台插秧机配备北斗导航辅助直行系统,算上各项补贴,为种植户在移栽期间节省人工成本200余元。 在鸿威农场,大多数种植户选择国产智能装备系统,随着操作的熟练程度,操作失败率已经降低到很低。 张良宝说:“目前,智能化、无人化作业已覆盖整地、育苗、移栽、收割、收粮、建垄等14个环节。 “通过将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从'众人战术'转变为单机操作,在农忙季节不再难找种植者,水稻产量也逐年增加。 实实在在的变化,让张良宝计划继续加大对智能种植的投入。 综上所述,张良宝是鸿威农场第一批应用智能农机的种植户。 从无人插秧机的应用开始,4年来,他先后购买了智能搅拌机、智能收割机、智能整地车,使用方便,省人省钱。 张良宝说:“一部智能手机可以控制智能农机,按照预设的路径自主播种和收割登录智慧农业手机APP平台,农业生产相关信息一目了然。 有机器工作,有智能管理平台,现在农业越来越容易了。 今年,我家亩稻单产1300斤多,又是丰收年!(李媛、王红霞对本文也有贡献)。
出品单位:民生周刊(ID:msweekly)新**部。
本文原载于《民生周刊》2024年第26期。
原标题:《张良宝:几架无人机管理万亩土地》。
《民生周刊》记者郭鹏。
编辑:江昱涵。
责任编辑:刘业业。
主编:崔景芳。
“人民名牌产品”。
人民**社和《民生周刊》杂志社的金融平台。
《民生周刊》。
由人民**社主办,是中国唯一关注民生的新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