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打好基础,广度和深度并重
学习中医基础知识是从事中医药工作的基本要求,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就不能胜任自己的工作,更不能在自己的专业上有所作为。 要建好楼,首先要打好地基,地基不好,楼就建不好。 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有成就的中医工作者或专家,就必须像盖楼一样打好基础。 只有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取得丰硕的成果。
如何打好基础?我认为,拓宽和深化要并重。 所谓广度,就是广泛而全面地学习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 所谓深化,就是在广泛学习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对某一方面或某一课题进行深入研究。 广度是基础是深化的条件,只有广知多识广,才能回归契约,继续深化。 深化就是发展它是一种广泛的驱动力,只有深化,才能促进新知识的学习,扩大知识的广度。
2.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任何学科的研究都必须与理论和实践相联系,中医研究也不例外。 中医理论源于临床实践,指导临床实践,进而检验中医理论,进一步深化和完善中医理论。 如果理论脱离实践,就会成为空洞无用的理论,没有理论的指导,实践就无法摆脱盲目,取得最好的效果。 如果只关注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忽视临床实践,久而久之,必然会造成理论脱离实践,成为只会背诵文章,不能诊治疾病的空话家。 顾云的“熟悉王书和,还不如多点证书”,就是对这种空话的嘲弄。 相反,如果只注重临床实践,不注重理论研究,即使能开几张处方,对付几个病人,知识也比较肤浅,治疗效果也不会提高。 因此,理论的学习和反复实践是学习的两个方面,一个是不可缺少的。
3、勤于做,积累信息
做学习要积累信息,把握学科趋势,古往今来也不例外。 一个人的记忆力是有限的,即使是非常聪明的人,也难免会忘记所见所闻,只有手工复制的信息才能保存很长时间。 因此,我最提倡手工积累材料。 当年,我在编纂《中华本草》讲义时,阅读并摘录了大量资料,至今仍保存完好。 你手头的信息越多,开始学习就越容易。 平日里,你应该多去图书馆,多读书,多上网,多收集资料。 将您看到或听到的信息简明扼要地转录到卡片中,将它们存储在不同的类别中,并详细记下作者、标题和来源,以便于参考。 数据的积累应该同时进行,一个不应该偏袒另一个,尤其是最近的数据。 由于现代中医药研究的飞速发展,如果不收集新的信息,把握学科发展的新趋势,就无法做好各项工作。 当然,数据的收集不可能也不可能是详尽无遗的,需要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或工作需要来重点抓。
四、分析文献,从原石中提炼精华
中医药源远流长,虽然文献浩瀚如烟海,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难免存在精渣混杂要认真分析、批判传承,取其精华,除渣滓。 以中医为例,自汉代《神农本草》以来,历朝医生不断对其进行补充和修订。 时至今日,《本草》文学中汗水满流,难免混杂着糟粕。 就药用性质论而言,古人经常用阴阳理论、五行理论、禀赋理论、大象数学理论和运气理论来解释药性。例如,在药性上,温为阳,冷为阴;以阳赢阴,以阴赢阳;以阳补阳,以阴补阴;以及新三、酸、苦、咸、软、甜、慢,即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对药性的解释是正确和确定的。 将五味、五色、五脏结合起来来讨论药物的疗效是值得商榷的。
五、取长补短,刻意创新
在中医药发展的漫长历史中,由于历史条件和认识水平的限制,形成了各种学术流派。 每个学术学院和每个学院的每位著名学者都有自己独特的学术观点和临床经验如伤寒学派、温病学派、金元四大家族等。在我看来,这些鲜明的学术观点和临床经验,既是人类不断认识自身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总结,也是人类在疾病防治方面经验的总结既是前人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医药的丰富和发展。 仔细阅读他们的学术著作,研究他们的学术思想和独特的临床经验,吸收每个家庭的长处,不仅是不断完善他们的学术思想、提高专业水平的捷径;也是做好中医药研究的前提,是写书论的基础。
在继承前人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发展和创新。 传承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发展创新是传承的目的和归宿。 一门科学只有不断发展创新,才有生命力。 所以我不仅重视传统医学知识的批判性传承,而且注重现代医学知识的研究和吸收,特别是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和手段对中医药进行组织、研究和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