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8日下午,学校在水上报告厅召开会议《人民数学家》微电影首演。 学校党委书记舒葛群、新华社安徽省分会主任、党组书记刘京出席仪式并讲话。 新华社安徽分社党组成员王磊、新华网安徽分公司总经理徐金平、微电影主创团队、学校领导、基层党组织代表、师生等出席了仪式。 党委副书记、宣传部部长邓建松主持仪式。
舒格群在致辞中说,华罗庚先生是中国著名的数学家和教育家,被誉为“中国现代数学之父”。 他始终践行“为人民服务,不为个人服务”的初心,将数学研究应用于国民经济和社会主义建设领域,被誉为“人民数学家”。 同时,华罗庚先生也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创始者之一,主持成立了新中国第一个“应用数学与计算技术系”,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成为中国第一所拥有计算机专业的新大学。 作为应用数学与计算技术系首任院长、副院长,华罗庚先生长期在教学和科研一线工作,培养了我国数学领域的一大批优秀人才。 举行微电影《人民数学家》首映式,纪念华罗庚先生为国家科教事业奋斗的一生,纪念他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成立和促进学校发展做出的杰出贡献,缅怀他以毕生报国行动发扬的科学家精神和高尚品格。
舒格群强调,在校党的十三大召开之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将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总书记关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 团结带领师生围绕“着力立德育人、坚持攻关创新”两大核心任务,进一步继承和发扬康达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老一辈科学家精神, 努力开拓和打造中国特色。以科大为世界一流大学奠定新典范。
刘静在致辞中表示,今年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建校65周年。 65年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始终坚持“红色特产进取,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校训,勇于创新,争创一流,取得了一系列享誉世界的科研成果,培养了一批屹立不倒的大师。 65年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创新催化变革,为各大平台建设、新兴产业发展、高端人才供给等作出重要贡献。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已成为世界知名的“金招牌”,具有报效祖国、促进民族自力更生、自力更生的伟大情怀。
刘京表示,“科学家精神”系列微电影的策划,就是要借助现代的表现和表现手段,大力弘扬科学家的爱国精神、创新精神、求实精神和奉献精神,让这些珍贵的精神不停地歌唱和传递火炬。 未来,新华社将继续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携手合作,为安徽“七强省”建设贡献力量,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
数学科学学院退休教授谢胜刚说,在他的印象中,老华总是对后辈严格要求,热心帮助,并尽力支持他,讲课清晰易懂,不失幽默感。 华老经常告诉他们“聪明来自学习,天才来自积累”,“读书要由薄到厚,再由厚到薄”,鼓励他们“敢于在全班面前拿斧头,敢在大众面前打大刀,不要迷信权威”, 并警告他们“永远不要离开嘴巴,永远不要离开拳头”。谢胜刚希望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学习华老热忱的爱国情怀和严谨的学术精神,共同肩负起科技强国的重任,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2024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签约共建华罗庚数学科技人才班,这也是中国科学院首个科技人才班项目。 10多年来,他们以培养数学精英人才为终极目标,设计了一整套完整的华罗庚班培养体系和荣誉课程体系,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在邱成通数学竞赛和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99%以上的毕业生进入了国内外名校。
华罗庚数学科学学院数学科技人才班学生朱格轩说,在科技大学学生心中,华老是中国数学的信仰。 这不仅是因为他博学多才,成就斐然,更是因为他为中国人民做出了突出贡献。 继华老之后,一代又一代热爱数学的学子接过了这把火炬,用它为国家建设注入了新的动力。 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无比幸福的事情,朱格轩坚信,会有更多的人投身到这项崇高的事业中去。
现场,《人民数学家》首映。 影片讲述了华罗庚先生的光辉事迹,展现了以华罗庚等人为代表的中国科技大学老一辈科学家的民情。
自2024年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新华网、新华社安徽分社合作拍摄了《老一辈科学家精神》系列微电影,先后推出《永远珍惜初心》《月亮是家乡明》《科学之光》《永恒的东风》《科学之春》等5部作品。 值得一提的是,这5部微电影已在全国各地公益场所放映。 今天首映的《人民数学家》是系列微电影的第六部。
本次微电影首映是校委理论学习中心组2024年第23次集中学习(现场教学)。
微电影制作单元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新华社安徽分社新华网
文字:王敏
摄影:戴锐
本期编辑:张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