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公众号“小教管理”,欢迎更多更新的管理文章关注。
导读:
认知能力是人类把握客观现实、理解现实世界运行规律的基本能力。
事物以同类、人以群体聚集,实质上是认知的差异,拉大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因此,老K会花一些时间和你一起思考,一起提高你们的认知水平。
今天,我将首先尝试探讨“知行合一”的二分法,并分析其四种状态。
以下为正文。
认知提升:知行合一是二分法,有四种境界,你都达到了哪一种境界?
老办法,从一张图片开始,剩下的就谈图片了。
这是老K制作的知识和行动的四象限图。
1.你如何理解这张照片?
横轴代表认知能力(认知),有两种状态,无知和知道;
纵轴代表执行(action)的能力,有两种状态,不做和做。
认知和行动产生四种组合,形成四个象限:
A是理想状态,代表着知行合一。
1、勇于担当,有谋略,做专家;
B为执行者,勇于不择手段,以行动为导向。 也容易盲目行事,盲目行事,愚蠢行事;
C是顾问、理论家、学者。 也很容易眼部低垂;
D是个傻瓜,一个说谎的人,最容易失败。
当然,通过二分法得到的四象限也可以分别设置垂直轴和水平轴的坐标值,从而产生更精细的分类。
2.如何使用这张图片?
当然,也请评估一下你属于ABCD的四个象限中的哪一个?
每个人都必须在 ABCD 的四个象限内。 如果它不是 A,它是 B,它是 C,总而言之,它必须在 ABCD 的某个象限内。
但是你问我,我的水平是多少?
老K说,在考核人员的心里。
因为轴的原点只有评估者知道。 不同的人,在不同评价者的心中,有着不同的出身。
有的在里面一点点,有的在外面,有的在上面,有的在下面。
你问我,我仍然无法告诉你确切的位置。
老K给你一个模型,但标准在你心里。 你必须自己设定标准。
不同的人、不同的部门、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评价标准。
在这个标准中,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有比较,只有权衡,最后达成共识。
与“你觉得幸福吗”类似,“幸福”其实是一根茎,一根你想说却永远无法理解的梗。
3.有客观的衡量标准吗?
数学模型在人文学科中运用,用定性到定量,来源是建立“共识”的模型,没有必要的科学依据。
即使有一些证据,也难免会发现一些反例。
在大多数情况下,使用说明的方法,而省略了概率论。
由于没有定量的测量工具,大多数人仍然无法清晰准确地将自己或他人纳入ABCD的四个象限。
因此,会有很多神秘的科学,很多幸存者的偏见。 很多大人物都避免不了空洞的说教,最终变成了笼统。
比如大家一提到“知行合一”,首先想到的就是王阳明。 王阳明天生就是个牛人。
但如果我想问你,除了王阳明,还有谁能算是达到了知行合一呢?
你很难说出第二个,第三个。 就算你说了,别人也不一定同意。
在“知行合一”上很难达成共识,在逻辑上,例子只能用来证伪,不能用来证明。 只要找到反例,就可以推翻原来的结论。
于是大家开始争吵起来,他们站在一起,他们很开心。
最终,“知行合一”成为圣人的标准,很少有人能达到,也没有人超越,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天花板和枷锁。
为什么?因为这个标准是空洞的,所以没有办法定量地评估它。
在儒家、道家、佛教,以及其他任何宗教中,有太多的确凿和不祥的话语,绑架了世界上太多的人去孜孜不倦地追求,最后,他们都摔破头流血,付出了人民和金钱的代价,一团糟。
往往是想出这个词的人成为祖先、最高标准和最大的赢家。 例如,释迦牟尼成佛,例如孔子成为至圣的老师,例如老子是世界上第一个。
你永远都无法超越他们,谁敢说他们比他们强,估计很快就会被骂。
这是一个奇怪的认知圈,因为如果我们这样推论,很容易得出结论,我们永远无法超越古人。
这怎么可能?
4.突破自身认知的唯一方法,就是跳出二分法,在三维空间中去分析
网络上很多人都在兜售认知焦虑,很难分辨什么是已知的,什么是未知的。
我们自己很难说出我们知道的和我们一定不知道的。
你所谓的知道,我不认为是知道;
那么我知道什么或不知道什么,谁会知道呢?
结果,认知焦虑和认知冲突。
同理,什么是执行力?如何证明执行力,这也是一个定性的判断。
你怎么称呼它,我认为它不起作用。
你说什么不,我觉得没关系。
因此,同样,存在定义偏见,导致我是否能做到的焦虑。
每个维度都基本达不到“知行合一”,最终导致大家都在谈论“知行合一”,结果,所有人都没有知行合一的标准,成为“知行合一”理论的牺牲品。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跳出“知行合一”的循环呢?
跳出二分法,站在三维空间,就有了答案。
这个问题留给屏幕前的你,如果有什么好主意,欢迎留言或私讯交流。
欢迎大家关注“小咨询管理”,希望大家多互动、分享、多参与积极留言,分享话题,觉得有用请点赞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