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地球科学部院士简介(7)。

小夏 科学 更新 2024-01-19

其次是《中国科学院地球科学系院士简介(六)》(按姓氏拼音顺序排列)。

林雪雨,女,2024年3月6日出生于上海,福建省福州市人,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吉林大学教授,吉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院长。

林学宇2024年从长春地质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2024年至2024年,他先后就读于爱达荷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2024年至2024年任长春地质研究所副院长2024年任澳大利亚科学与工业研究所高级访问学者2024年任长春地质研究所应用水文地质研究所所长2024年,国内首个“水资源评价与管理系列模型”开放式研究实验室成立2024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地球科学部院士2024年,被授予吉林省第五届“吉林女英雄”称号。

林学宇主要从事地下水管理模式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在城市地下水资源评价、水流模拟与预测等方面取得了多项成果,建立了多项地下水水质模型,对地下水污染机理和微生物处理地下水污染理论进行了系统研究。 她的研究将中国地下水管理带入了系统化、建模化和量化的新阶段。 在区域和城市地下水资源评价、水流模拟与预报等方面取得了多项成果,建立了国内最早的地下水水质模型。 对地下水污染修复与治理的理论与方法进行了系统研究,在地下水模型研究、水资源管理、水环境决策支持系统、地下水污染机理、溶质运移理论等方面取得了开创性的研究成果。

刘宝军,2024年9月13日出生于天津,沉积地质学家、地质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土资源部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刘宝军2024年考入清华大学地质系2024年从北京地质研究所毕业后,被分配到甘肃**厂地质部641地质队工作2024年获北京地质研究所硕士学位2024年至2024年在成都理工大学(原成都地质学院)任教。2024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院士)。

刘宝军主要从事沉积地质、矿床、油气藏地质等领域的研究。 早年致力于沉积物运动力学与沉积构造、岩相古地理与地层沉积的研究,在沉积构造水动力解释、沉积相动力学分析、河流相模型、砂岩铜矿床形成机理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 他将沉积成岩作用、岩相和结构分析与理化热力学相结合,提出了“沉积后分异与矿化”的新理论。 2024年以来,在沉积学前沿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如风暴岩研究、长江高原大陆边缘寒武系磷酸盐风暴岩沉积模型等主持研究地质矿产部重点研究项目“华南岩相古地理与沉积地层找矿规划”,编制了一套中比例尺岩相古地理图。 在本项目中,刘宝军全面系统地组织了构造岩相分析、沉积演化、盆地分析、成岩成矿等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取得了开创性成果。

刘昌明,2024年5月15日出生于湖南汨罗,水文学家、水资源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刘昌明2024年毕业于西北大学2024年至2024年在莫斯科国立大学水文系和实验室学习2024年加入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2024年至2024年在美国亚利桑那大学水文与水资源系和埃克伦大学做访问学者2024年至2024年任中国科学院石家庄农业现代化研究所所长2024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24年至2024年任日本千叶大学客座教授2024年至2024年任北京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2024年任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后任顾问2024年任中科院水资源研究中心第一届专家委员会主任2024年获河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

刘昌明长期从事水文水资源研究。 在地球科学方向发展水文与水资源研究,在水循环、生产与汇流模式、水文实验、农业水文学、森林水文学、生态与环境水文学、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对水文与水资源的影响等方面取得了诸多成果。 将水文学的地球物理和工程方向与农田水利等学科相结合,为水文学和水资源研究做出系统性贡献。 解决了数据匮乏地区小流域暴雨洪涝的计算问题,创新突出在研究南水北调工程的环境影响时,开展了地质系统分析,并建立了模型在水文过程、水量转化与调节研究中提出的多水转化,深化了水循环理论。 雨水资源化利用的推广是一种观念创新。

刘从强,2024年9月11日出生于贵州省遵义市,地球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爱丁堡皇家学会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天津大学地球系统科学学院首任院长。

刘从强,2024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2024年获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理学硕士学位2024年赴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做访问学者赴日本留学他于2024年在日本东京大学理学部获得博士学位2024年至2024年,任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理化学研究所基础科学特别研究员2024年晋升为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并被批准为博士生导师2024年入选中国科学院首批百人计划2024年辞去副教授职务回国,同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24年至2024年任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所长2024年兼任水资源与水环境重点实验室主任2024年任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2024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24年至2024年任国家自然科学委员会副主任2024年任天津大学地表系统科学研究院首任院长2024年,他当选为爱丁堡皇家学会外籍院士2024年任天津大学地球系统科学学院首任院长。

刘从强主要从事地表地球化学过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的系统研究,以及微量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的基础理论与应用。 在岩溶地区地表地球化学过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微量元素基础理论与应用、同位素地球化学两个方向开展了系统研究,取得了突出成果。 本研究揭示了喀斯特盆地养分生物地球化学耦合的机理和循环规律,化学侵蚀与喀斯特盆地地质和生态系统的关系,以及人类活动影响喀斯特盆地养分自然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机制。 研究稀土元素在地表和深部固流体系统中的分布规律,丰富和发展了稀土元素的地球化学理论利用多种同位素和微量元素,在地表和地表的地球化学过程和地源溯源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刘家琦,满族,2024年5月29日出生于辽宁省丹东市,北宁人,火山地质学、第四纪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原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 中国世界自然遗产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球科学与地质公园研究会副理事长;国际单生火山活动委员会联合主席,国际第四纪研究联盟(INQUA)地层学委员会的投票成员。中国科学作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河北地质大学、郑州大学等高校兼职教授。

刘佳琦主要从事地貌学和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在火山学、第四纪地质环境、玄武岩纤维材料等方面做了大量系统创新工作。 获国家自然科学和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和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海洋局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侯德峰奖一等奖2024年被国家教委、国家学位委员会授予“中国有突出贡献博士学位获得者”称号2024年被中国科协授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024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也是我国唯一从事火山学研究的院士。 2024年被科技部、中宣部、中国科协联合授予“中国科普先进工作者”,2024年被中国老科协授予“先进个人”, 2024年获中国科学院大学颁发的领航奖(金奖)和李培名师奖。2024年入选北京市“最美科技工作者”。

陆大岛,2024年(又称2024年10月22日[26]),安徽省桐城县洋河乡(现属宗阳县麒麟镇),经济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陆大岛,202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2024年获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硕士学位2024年至2024年在德国波鸿前鲁尔大学做访问学者2024年至2024年,他在德国不来梅大学和波鸿鲁尔大学担任客座教授2024年至2024年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所长2024年至2024年任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2024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24年任甘肃省城市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

卢大岛长期从事经济地理学、土地开发与区域开发等方面的研究,特别是产业布局影响因素的评价,初步建立了我国产业地理学的理论体系。 在土地开发研究方面,陆大岛参与了国家计委牵头编制的《国家土地总体规划纲要》工作,组织和参与了《京津唐地区土地规划》《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规划》等国家规划的制定, 以及许多发展战略研究和计划。在区域发展研究方面,陆大岛组织并参与组织了环渤海、东部沿海、新疆、京津唐、西部重点经济带等区域发展研究,对我国区域发展政策和区域差异进行了大量的定性和定量分析,从理论上厘清了我国区域发展的结构演化规律, 对地质因素的影响及其区域差异趋势进行了深入评价,论证了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扩大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然结果

陆大仁,2024年1月14日出生于上海,大气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202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2024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他于2024年晋升为院士2024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要从事大气与地球系统科学的基础和高技术研究。 他参与了大气科学、太阳地球物理学、地球观测和全球变化研究等各个领域的基础和高科技研究参与中层大气研究,研制出中国大陆首台甚高频ST雷达,研究引力波、臭氧消耗、火山喷发、平流层-对流层耦合等20世纪90年代末,他参与了日本地球观测卫星ADEOS微波传感器的改进和研发参与地球环境监测单位对2024年发射的中国航天器SZ-3的研究;参与地球观测和地面大气遥感系统高新技术研发项目的研发。 2024年,陆大仁创办了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大气与全球环境探测重点实验室。

马宗进,2024年1月4日出生于吉林省长春市,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研究员,国家局地质研究所名誉所长。

2024年,马宗进毕业于北京地质研究所勘测系,留校任教2024年从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毕业后,留了下来工作2024年调入国家科委地球物理局,任北京办事处分析预报组组长2024年任领导小组**办公室分析预测组组长2024年任国家**局分析预报中心副主任20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2024年调入国家**局地质研究所,任所长2024年,“国家科委、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自然灾害综合研究小组”成立,马宗进任带头人2024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24年,他被任命为地质研究所名誉所长2024年任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学位委员会主任2024年任国家减灾委员会专家委员会主任。

马总金主要从事地质构造、预报和地球动力学研究。 他提出了建立全球三大构造体系的长、中、短和渐近地震模型,论证了地球变化的节奏和不对称性,并基于地壳、地幔和核细分的角差运动,提出了地球自转与热、重力与流动相结合的动力学模型概念,并对全球构造动力学模型进行了新的分析和综合, 这为灾害和矿产研究提供了部分基础。提出了综合减灾系统的工程设计,完成了我国重大自然灾害的调查与对策研究。 提出了全球尺度的三大构造体系,并以具有挑战性的方式描述了当前的全球构造体系,即以板块深俯冲带为代表的环太平洋构造体系、以巨大板块裂缝边界为代表的三大洋脊构造体系,以及以北半球大陆地带性造山运动和平原形成为代表的地带性山地平原构造体系。

(未完待续)。

相似文章

    中科院院士、校长陆林走进“通识教育大讲堂”。

    月日,中国科学院院士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 山东省医学科学院 校长陆林走进 山邑通识教育大讲堂 为师生作了题为 睡眠 运动与健康 的专题报告。学校 学院 党委委员 副校长王宇轩主持报告会。陆林首先讲解了健康的定义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他指出,心理健康与身心疾病息息相关,所有身体疾病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社会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