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9日,召开年度最后一次常务会议,研究进一步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举措。 会议要求,要把农业转移人口城镇化摆在突出位置,解决群众问题,着力补齐城市基础设施和管理服务不足,使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
专家表示,当前,推进城镇化仍是最大的内需,有利于稳定经济增长。 但是,农村流动人口的城市化不应局限于定居,而应将更多的精力集中在解决未定居人口的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上,特别是在子女教育和住房方面。
“目前,推进城镇化仍是国内最大的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世界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 2024年,党的十八大首次明确“新型城镇化”概念后,我国城镇化进程进入新阶段。
2024年和2024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4年)》和《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24年)》作为我国第一轮顶级城镇化规划发布。 2024年7月,《新型城镇化“十四五”规划》进一步出台,明确新型城镇化战略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
根据2023**工作报告,近五年来,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602% 至 652%。这是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首次突破65%,这意味着“十四五”规划提出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65%”的目标提前实现。
那么,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进入下半年,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潜力和空间又会有哪些?
财经学院院长、研究员范毅指出,我国城镇化水平仍有提升空间。 从国家层面看,快速城镇化时期仍有10个百分点以上的空间从区域来看,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化水平相对较低,仍有较大空间。
未来,我国城镇化仍将处于较快增长期,仍将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范毅说。
其次,过去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时间和速度,在发展中留下了许多需要解决的不充分和不平衡的问题。 范毅举例说,人口城镇化的不完全性带来了城市双重人口的问题,人口城镇化的红利还没有得到充分释放。 再比如2024年实施的补县城镇化短板行动,旨在解决县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足的问题。
当前,城镇化仍是最大的内需,有利于稳定经济增长,为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推进城镇化可以带来人口空间分布的优化,有利于推动构建国内国际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范毅说。
会议还指出,进一步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不仅有利于刺激消费和投资,不断释放内需潜力,促进新发展格局的构建,而且有利于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要把农民工人口城镇化放在突出位置
中华人民共和国常委会提到,要牢牢把握以人民为本的重要方针,把农村流动人口城镇化摆在突出位置,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范毅表示,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城镇化问题,首先是降低农民落户门槛。
在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不断上升的背后,另一个指标也备受关注。 2024年12月13日,财政办日常工作副主任、农业办主任韩文秀表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比常住人口低175个百分点,缩小这一差距本身,将释放出巨大的社会需求。
事实上,近年来,随着一系列相关文件的出台,我国户籍制度改革取得了历史性突破。 数据显示,每年有数千万农村人口迁入城镇,共计14亿农村人口居住在城镇。
目前,城镇常住人口不足300万的城市已基本解除落户限制,城镇常住人口超过300万的城市落户条件大幅放宽。
2024年3月13日,浙江省杭州市征求意见,提出进一步放开学历落户,同时全面放开桐庐、建德、淳安县(市)城镇落户条件;2月,广东省深圳市发文重启三年暂停点住户政策,共计2万户指标四川近日提出,将调整优化在成都的落户政策,其他市县将全面取消落户限制。
考虑到农村流动人口定居的自愿性,不宜将城镇化目标局限于定居,而应更多地着重解决未定居人口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问题,毕竟人口流动会长期存在,不会因为城镇化的发展而消失。 范毅表示,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公共服务均等化都是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
全国常委会提出,要加大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领域的投入,促进未定居的常住居民平等享受基本公共服务,解决人民群众急、苦、想的问题。 要努力弥补城市基础设施和管理服务不足,提高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使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
例如,范毅可以专注于孩子的教育和住房。 教育事关下一代,是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住房问题主要涉及各方的投入,如果完全由**承担,规模巨大,其实有创新的运用方式,比如推动多元社会资本的参与。
促进县域经济发展,要搞好“地方特产”。
近期召开的经济工作会议,也对新型城镇化进行了部署。 会议强调,要把推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综合振兴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各要素双向流动,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乡村振兴要在城镇化的背景下实现,离不开城镇化的支撑,因此要将两者有机结合,建立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是推动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的有效途径。 “范毅说。
范毅介绍,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是促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的重要举措,要进一步推进以县域为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加快补齐县域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短板和薄弱环节, 并以县城为重要载体,解决附近人口城镇化问题。县城建设既要突出地域文化特色,同时又要避免盲目扩张,努力做精细化开发和管理。
在范毅看来,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我国已经形成了一批经济承载能力较强的县,但这些强县终究还是少数。 要弥补县域经济的短板,就要选择适合县域发展的产业类型,以实体经济为重点。
需要注意的是,县域第二产业占全国第二产业的40%以上,县域是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实体经济是县级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范毅表示,建议保持制造业总体比重不下降,为县域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未来需要出台相关政策,为县域实体经济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促进中心城县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 这不仅可以减轻特大城市人口集中的压力,而且有助于连锁产业链的安全和整体的安全与发展。
范毅建议,县域在选择产业时,要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做好“地方特产”一文,选择适合地方特色和资源禀赋的产业类型,研究一些比较成熟、规范的最适合本县城的产业。
当前,要做好数字技术与地方产业融合,做好相关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数字化转型服务,推动产业数字化进程。 “范毅说。